沿海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沿海论坛

加快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8年中韩产业国际合作专家研讨会专家观点

吕贤旺(整理)[1]

2018年4月21日,由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和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中韩产业合作联合研究中心承办,江苏沿海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与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协办的“中韩产业国际合作专家研讨会”在盐城师范学院隆重举行。

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办副主任贾祥波在《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最新进展》中指出:盐城市委市政府集聚各方资源要素共同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园区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目前,盐城市已经起草了《中韩(盐城)产业园实施方案(送审稿)》,并由市政府与省商务厅共同上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办公厅已完成征求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中。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的总体设想是:在实施范围上,园区总体规划“一园三区”。三区包括产城融合核心区、服务业集聚区和临港产业配套区,规划面积约97平方公里。其中,产城融合核心区53平方公里,服务业集聚区3平方公里,临港产业配套区41平方公里(滨海港产业配套区20平方公里、大丰港产业配套区20平方公里、空港物流园区1平方公里)。在合作产业上,重点发展五大合作产业。综合分析盐城的基础优势和韩国的产业优势,提出中韩(盐城)产业园重点发展五大合作产业,分别是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主要任务上,明确建设“一高两区”工作目标。一是建设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高地;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示范区;三是制定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

下一阶段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的重点如下。

(1)报批实施方案。积极做好《中韩(盐城)产业园实施方案》审批跟踪推进工作,推动市各相关单位做好与省各相关对口部门的对接汇报工作,提前争取省相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保证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根据实施方案报批进程,及时启动中韩(盐城)产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高起点规划引领园区高端发展。

(2)健全推进机制。提请省政府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与商务部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请省政府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等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召开经贸合作交流会议,协调解决重要事项。争取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的具体工作任务,组织编制和推动落实园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对上争取并协调落实园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承担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认真筹备中韩产业园合作协调机制副部级第二次会议,精心策划首届中韩产业园合作研讨会。

(3)推进平台建设。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中韩(盐城)产业园工作会议,专题研究相关政策、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等,在规划、土地、人才、资金、财税、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强对韩招商引资工作,筹备好市领导赴韩国首尔,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专题推介活动,争取省政府领导带队赴韩开展经贸活动。发挥龙头项目、优势企业引领作用,争取在与韩国现代、三星、LG、SK、韩华等大企业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4)加强改革创新。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路径、为转型作示范、为未来谋发展”的建设发展思路,将中韩(盐城)产业园作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强研究落实中韩自贸协定相关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和商务部推动的投资、贸易等领域改革试点政策,争取将中韩(盐城)产业园纳入中韩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改革试点范围,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累经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在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扩大开放,开展人员的出入境管理、人才引进、投资服务贸易、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工作;鼓励引导市内外企业到韩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发展,努力把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成为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新在《构建国际产业生态体系》中指出:产业生态系统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构建国际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产业园探索式、跨越式发展。

(1)聚焦核心产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从全球、全国的标准来聚焦和定位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发展之路,产业园区发展起点要高,要走专业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依据目前产业园的基础来看,建议以三个产业为主,且前三位产业总值占据整个产业园总值的80%,产业集中度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第一是汽车产业,汽车产业发展更应该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第二是新能源产业,要利用本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构建能源互联网,使能源互流互通;第三是智能产业,要依托大数据产业园,整合数据资源,进一步辐射到整个园区,从而扩大到整个智能产业。

(2)着力构建三大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具有协同性、共生性、净化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一定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构建中韩(盐城)产业园的产业生态系统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内资与外资的结合,重视外资引进需求与内资优势特征的良性结合;其次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发挥线上企业网络载体优势和线下企业产品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系统;最后是国内与国际的结合,围绕盐城市构建汽车小镇,从整个汽车产业生态系统构成部分着手,比如生产、科技、创业孵化、研发设计、供应链、物流、质量检测、标准、营销贸易、培训、人才、金融等各个方面,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提升产业竞争力与生命力。

(3)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的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单单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软件基础设施的科学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具有时代性,中韩(盐城)产业园要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五大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因此,首先要数据大集中,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字大脑。要将所有企业的数据集中起来,特别是汽车产业数据和新能源数据,作为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智慧云服务,构建云服务平台。要使企业共享公共资源、在线公共服务,协同互联发展,学习雄安方案,构造智能化国际产业园区。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成长春在《关于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与加强国际合作的思考》中指出:当前,跨国合作产业园的发展趋势已经由较低端产业转移迈向优势高端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模式由产业孤岛向综合新城功能转变,由产品与资本的输出转向文化信息输出。这是未来跨国产业园的发展导向。中韩(盐城)产业园地处“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建设的交会区域,自然资源禀赋良好,拥有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稀缺要素,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需要规划先行、导向明确,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创新“三区联动”模式,着力打造成为中韩产业发展前沿的展示区、中韩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合作区、海外合作的示范区与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实践区。

(1)明确产城融合发展导向。以综合化新城为发展方向,以创新为主题,以智慧产业为核心,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 利用现有山水生态本底,构建完整有序的景观架构,赋予多元服务功能,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提供开放的知识互动服务平台,促进文化融合创新,提升产业园的品位和影响力。

(2)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针对园区当前提出的五大优势产业类型,以吸引韩国重点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为原则,积极引入“鲇鱼企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激发产业体系整体活力的中小企业;引入韩国汽车以及汽车配套集群,包括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并发展具有潜力的中小科技公司及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等;延长高端装备、新型汽车、智能互联等产业链,积极推进上游总部与研发功能以及下游的销售与服务功能结合,带动产业升级与优化。

(3)创新“三区联动”建设模式。“三区联动”是指校区、园区、城区在科技、经济、人才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融合与互动发展。以城区为发展空间,以校区为重要支撑,园区是推动校区和城区共同发展的载体,打破园区、校区、城区之间的界限,实现融合与互动。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开展科研布局,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要注重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等创新平台建设,要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等服务环节,实现以城市功能带动产业功能,以产业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形成两者互动、提升的积极效能。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明在《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的新时代:新机遇、新任务和新措施》中指出:深耕中韩(盐城)产业园集聚发展,打造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是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的新任务。园区要围绕新时代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特征,大力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一园三区”建设,全力打造“五新”开发区:韩国在华投资发展产业集聚新基地、韩国对华贸易重大物流集散新基地、对韩开放体制机制新创新区、中韩经贸和人文交流新平台、宜业宜居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园区。

(1)深耕园区合作平台,着力发展四新经济。中韩(盐城)产业园一是要开启发展升级模式,在原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基础上,向契合全球经济合作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需求的更高平台迈进。二是加快建设模式更新、更契合国际规则、能全面对接国际环境、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升级平台,同时对该平台展开深耕,加快形成深度招商引智网络,探索产业创新合作机会,精准引进适应国际合作新环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2)提升园区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一是继续提升中韩(盐城)产业园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吸引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外向型产业转移到中韩(盐城)产业园,实现一体化集群发展。二是在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园区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研究制定新的举措,承接上海和苏南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推动园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3)推进创新能力合作,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中韩(盐城)产业园一是以创新为核心,找准合作国家的合作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精准合作,加强与合作国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并消化、吸收附着在项目背后的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要素,提升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以产业为基础,通过健全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等保障机制,创新国际化的投融资模式,发挥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基金的平台作用,与合作国家深度合作,引进一批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发产业裂变的产业项目,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园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园区产业迅速切入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

江苏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王玥在《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指出:产业选择要准、动力转换要快、机制保障要到位是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的快速路径。参考国内外产业园发展的经验启示,结合现今国内外发展的机遇与形势,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抢抓对外开放政策红利,有效发挥汽车产业特色优势。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正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双向开放的新格局,盐城地处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多重叠加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宣布了我国扩大制造业开放的重大举措,这意味着因股权占比一再推迟国产计划的特斯拉及海外新能源企业落地都或将获益。中韩(盐城)产业园应抓住这一经济开放政策红利,利用汽车产业园区特色,密切跟踪特斯拉在国内的投资布点动向,主动对接特斯拉相关外资企业,力争相关项目在园区内落地,有效整合园区已有汽车产业资源,加速园区融入新能源汽车全球产业链。

(2)加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打造开放合作新品牌。中韩自贸协定中提出了多个方面的经济合作机制,中韩(盐城)产业园应当积极利用好这些经济合作机制,主动与韩国开展在钢铁、纺织、旅游、科技以及中小企业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江苏省过剩产能化解,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此外,与中韩(盐城)产业园同批设立的中韩(烟台)产业园和中韩(惠州)产业园,积极探索“园区竞争、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尽早打开目标行业缺口,共同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走出一条建立在新型竞合关系基础之上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路。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沿海发展智库教授郝宏桂在《深化改革,加快中韩盐城现代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建议》中指出:目前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与同为中韩合作城市的烟台、惠州以及青岛、威海、无锡等韩资集聚城市相比还存在中韩FTA先行先试略显滞后、功能载体建设急需健全、对韩招商尚待大突破、统筹推进力度仍需加强等制约因素。中韩(盐城)产业园要打破制约瓶颈,推进园区创新发展。

(1)持续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合力共赢。要认清当前逼人形势,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放大国家级品牌的效应,除了强化宣传推介,还要千方百计汇聚外来力量,推动中韩合作的深化和发展,吸引市内外更多关注的目光。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赋予中韩(盐城)产业园法人主体资格,有效推进园区建设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改革创新进程;同时还要推动建立省级层面与商务部的联席会议制度,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建立苏韩合作理事会,在国家层面高位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全局安排、统筹协调园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建设工作会议,制定考核方案,让三个主体区都能主动作为、各展所长、互通有无、互补联动,携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2)注重政策集成,先行先试加快步伐。要认识到政策是与发展相伴而行的,应不等不靠,学会在发展中研究政策、创新工作、先行先试,促进省市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大力支持中韩(盐城)产业园核心区、大丰港综合保税区、大数据产业园的建设,有力推动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集中力量开展中韩自贸协定条款的专题研究,加快出台FTA试点方案。注重在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对体制机制、合作模式、政策支持、招商方式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政策集成、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互动交流,拆除“天花板”,为国家战略制度化安排做好积极准备,争取在盐城市先行先试中韩自贸政策。同时要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健全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规划建设汽车博物馆、韩国城等功能设施项目,以引进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和信息数据为突破口,实现与盐城市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园区快速路网、综合枢纽、铁路连接线、城市管廊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韩国社区、韩国医院等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从而为中韩(盐城)产业园做大做强提供支撑。

(3)重抓招资引智,拓展产业合作空间。项目是中韩(盐城)产业园加快发展的根基,要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坚定大招商的决心不动摇;积极拓展招商渠道,主动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借助其商务资源,开展高层次、多领域的对话;积极组团赴韩进行招商引资活动,综合运用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依托商会协会以商招商等手段,着力项目突破;项目招引重点要放在高科技产业、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方向上,要注重产业的突破,不断提升我市的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产业强市的奋斗目标。各园区要排出重点韩资企业,围绕园区产业招商的主攻方向,策划对外招商项目。继续推进与韩国新万金、大邱庆北、釜山镇海等地建立良好的联络沟通、招商推介、联合开发、制度创新等双边互动机制,定期会商合作事宜。可利用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基金作为启动基金,与韩方财团或基金共同成立中韩(盐城)产业园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聘请精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招商团队,实行专业化的运作、市场化的运营、国际化的管理,全力招引一批体量大、层次高、业态新的韩资大项目,高水平开展园区建设和投资工作,从而发挥中韩(盐城)产业园推动盐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学习青岛市做法,在韩设立工商中心,在盐设立对韩招商服务中心,多渠道、多途径实现园区建设发展招资引智上的突破。

(4)完善平台功能,提升交流合作层次。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中韩贸易也要打造更多的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与韩国的交流。要加强与韩国商会、行业协会、中介代理等机构的合作,要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文化、旅游、服务业等多领域合作交流,丰富合作内涵,集聚更多人气,进一步推动盐城所辖县(市、区)与韩国友城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建设中韩合作示范城市和友好交往窗口城市。特别是要积极贯彻第四代园区的产城融合理念,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将韩国元素与盐城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讲好韩国故事,用好资源禀赋,建好一批“韩国风情小镇”或“特色人文社区”。在承办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承办中韩经贸联委会、中韩经贸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来促进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韩国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大城市形象宣传推介,扩大盐城对韩合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迈向更高层次。

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教授蔡柏良在《中韩产业园发展的冷思考》中指出:探讨中韩产业园发展这一命题一定要放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背景之下来进行,不仅要考虑盐城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优势,更需要考虑韩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势在哪里。要权衡当前已经出现的地方保护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与背景,冷静思考中韩产业园的发展之路,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一些。

(1)不稳定的中韩政治关系能否支持中韩产业园的稳健发展。中韩政治关系的变化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2016年由于萨德事件爆发,中韩贸易关系迅速转冷。在这样的重大战略问题上,韩国站在了美国一方,完全不考虑中国的战略安全隐患,使我国与韩国的贸易战略发生改变,所以,中韩关系的变化也将从经济层面深刻影响到韩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2)中韩经济的竞争关系能否支撑中韩产业园的发展。产业竞争关系直接影响了中韩经济发展关系,从而影响到中韩产业园的健康发展。韩国资源禀赋条件有限、外贸依存度高等导致韩国经济脆弱性高。而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之后,造船、航运、汽车、化工、电子等产业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增强,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中韩两国产业中存在的竞争关系势必会影响到中韩贸易关系。

(3) 韩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势是否还能促进中韩产业园的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步伐在加快,对韩国已经构成了明显的进口替代效应,最为明显的是电子产品和汽车产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汽车市场的增速是5%,而韩系现代和起亚断崖式下跌65%左右。除此之外,在造船、航运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替代效应。对比两国出口结构,重合度高,竞争性强。特别是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逐步落实,尤其是加大领军领域的研发,国内产业不仅会通过进口替代效应将韩国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更会在国际市场上与韩国企业产生竞争。

基于以上思考,中韩产业园未来发展之路需要冷静分析,谨慎对待。

(1)必须要用国际化视野来思考中韩产业园。中韩(盐城)产业园地处“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建设的交会点,其承载着国内产业分工、东北亚贸易产业分工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用国际化视野来审视中韩(盐城)产业园的发展,准确定位,着力打造中韩产业园特色发展。

(2) 上下游产业分工合作是中韩产业园的发展之路。中韩(盐城)产业园可依托江苏本地、韩国国家及地方的比较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实施产业链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上下游分工合作的完整的产品生产链,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3)要做好园区制度管理、大数据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创新制度建设,依托现有大数据技术,整合园区信息金融服务等优势,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开展出入境管理、人才引进、投资服务贸易、金融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工作,实现园区软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院长、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教授陈洪全在《中韩(盐城)产业园特色发展研究》中指出:从产业园发展阶段来看,中韩(盐城)产业园正处于城市化阶段,以科技产业推动为主,产城融合正在加速。在这一阶段中,中韩(盐城)产业园未来建设发展需要注重四个方面。

(1)高端产业引领,打造产业集群。要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制造)、海洋产业集群(海水淡化、海工设备、海洋生物医药),注重培育和布局新兴产业,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抱团发展,内外结合。要依托盐城现有的“一园三区”,将盐城的10多个省级开发区都整合在内,以韩资搭台、多元发展,要放大产业园区经济社会效益,使得滨海、射阳等地园区都能享受这一红利。同时要注意减少对韩资及韩资汽车产业的依赖。

(3)产城融合,对接上海自贸区。目前,园区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产城融合问题。目前的“一园三区”中,开发区产强城弱、城南新区城强产弱,而大丰港区港强城弱,这是发展中的重要瓶颈。未来既要打破开发区行政区划的壁垒,又要发展特色小镇,例如汽车小镇、数梦小镇等,形成产城融合城,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复制自贸区经验优势,形成韩资集中大本营。

(4)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现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保护区特区平台,加快生态建设,从绿色产业、绿色空间、绿色文化、绿色制度着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教授易高峰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韩产业园建设的路径选择》中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各主体间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从而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对于园区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要重视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一是创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注重城市宜居环境建设,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美丽城市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盐城滨海生态优势,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上一层楼。二是创新资源要素流通体系。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提供链式服务,加强上中下游的无缝链接,保障产学研要素流动流通,同时减少行政干预。三是构建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加快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开放式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建立开放式的新型研发组织,争取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开展合作研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法,进行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发展自主的专利技术体系。

盐城师范学院人事处副处长、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殷凤春在《高质量人才引领中韩产业园快速发展》中指出: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面临人才智力资本转换能力欠缺、人才社会资本与产业融合能力不够、人才素质与产业环境不相适应、人才诉求与体制机制不相适应、人才质量与产业园区需求不相适应等制约因素。因此,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要突出发挥高质量人才引领作用,补齐人才资源短板。一是确立产业园“高质量人才战略布局”。要充分认识、重视、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产业园区发展需要,贴近中韩产业园做大做强需要,贴近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确立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优先发展” 的理念。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引聚高质量人才,扶助人才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建立产业园“高质量人才创新特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瞄准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域打造高质量人才高地、产业人才聚集地,建设高质量人才资源库,打造以“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为显著标志的创新产业园,加快形成高质量人才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扩大高质量人才快速服务产业园区的联动能力。三是打造产业园“高质量人才强磁场”。围绕园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和企业的协同力量,营造高质量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主动整合南京、上海的丰富人才资源,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人才集聚链。四是营造产业园“高质量人才生态圈”。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一批高端项目入驻园区,集聚专业化人才和企业家,产生高质量人才集聚效应。按照“公园+”模式,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高质量人才工作生活配套设施。设立产业园区高质量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高质量人才提供贴心暖心服务,构建高质量人才生态软环境。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万良杰在《中韩(盐城)产业园管理模式探讨》中指出: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模式为中韩(盐城)产业园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未来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中需要理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顺产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关系。二者是隶属关系还是平行关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建议园区内建立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负责整个园区招商引资、园区运作,而政府侧重于园区内软环境等基础设施及其他服务性功能承担。二是园区发展方向是哪里?在“双国双园”的管理模式之下,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至关重要。未来借助智力支撑,如何推介中国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发挥本国企业竞争优势势在必行。三是区外协同发展问题。盐城与烟台、惠州等其他中韩产业园,陕西咸阳、成都等地产业园区相比,产业优势与劣势明显,中韩(盐城)产业园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注重加强区内区外联动,通过制度对接、产业协同和平台共用,推动和引领整个区域的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刘吉双在《中韩(盐城)产业园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区若干理论探讨》中指出:中韩两国在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中有共同性需求,且两国资源要素具有互补性,经贸紧密性强,这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目标要高端定位,要把盐城打造成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面向东北亚新的国际大通道,通过与韩国合作的重要机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中韩(盐城)产业园要利用此契机,推进“一带一路”先行区建设。一是要立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园区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在园区的建设问题上,要推进园区实体经济的高端化,利用韩国先进制造业技术,推进盐城传统工业化进程、产业升级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二是提高盐城港口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拓展中韩贸易投资合作的新空间。要加大整合盐城港口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为中韩贸易拓展新的空间,力争在2020年将盐城港口打造成横贯东中部、对接东北亚、融入“一带一路”的我国东部重要沿海通道。同时建设大丰港城和苏港铁路专线,坐享海洋生态、过境运输服务、国际分工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推动新兴企业向沿海集聚。三是加大先行先试的创新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新突破。首先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要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思维,给园区更多的管理权限,例如城市建设权、行政管理权、招商引资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园区经济发展新的活力。其次加强标准化建设,消除中韩之间规则壁垒,形成统一市场,积极推动海洋生物、港口、物流等行业标准的一致化。再次是共建产业园区的合作平台。最后要放大中韩产业园区的辐射效应,包括与南通以及中亚、西亚等园区的合作,共建面向中亚、东北亚、西亚等地的中转仓,拓展跨境电商、流通快递、国际会议代理等增值代理服务。


[1]吕贤旺,男,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