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王立胜[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还是“五位一体”,文化建设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旺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位置更加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而言,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这座城市或这个区域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亳州市地处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具有古老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亳州为中华文明贡献了众多伟大的历史人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其中,最能体现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或说地域的文脉和荣耀的非庄子及其创立的庄学莫属。“庄子者,蒙(今亳州市蒙城县)人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创立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庄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历程中绽放了璀璨的光芒,不仅深深烙印在蒙城的历史根脉里而化成这座城市和这个区域的文化根脉,而且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支柱,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与儒、释并齐的一种文化。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思想基础实为老庄之学。鲁迅先生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或说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学术偏见,即儒家文化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

庄学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宝库,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这些政治智慧对于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庄学思想中,一方面包含着“齐物平等”的高远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也蕴藏着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行动冷静而深刻的观察,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治理的成熟思考,展现了中华文明深邃的政治智慧。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我们需要从庄学思想中汲取必要的政治智慧来应对当前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在古为今用的前提下,促使庄学思想实现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诚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概述道家的要旨所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无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庄学思想当中也蕴含着关于理想政治的独特思考,这些思考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圣外王”的说法最早出自《庄子》。《庄子》载:“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这是对为政者的教导。存心淡漠,并非所谓“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而是淡泊名利,从名利心中解脱出来,“无容私焉”,如此才能志存高远,这是对为政者内在品质的要求。只有“存心淡漠”的为政者,才会实事求是,顺应时势自然的要求,大公无私,真正做到不夹杂一己私念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天下得治的“外王”局面,还是要从为政者对自己“内圣”的修养中得来。《庄子》的古训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教育意义。

《庄子》中关于理想政治最重要的看法是“齐物平等”。“齐物平等”强调的是“不齐而齐”的实质平等,强调的是因为差异所以平等的道理。这种平等观是对那种“齐不齐以为齐”的一元独断“文明论”最深刻的批判。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盲目地崇拜进化论、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论,实则导致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实质上不过是所谓“志存兼并者,外辞蚕食之名,而方寄高义”的霸权世界观而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应该创建一个符合《庄子》“齐物平等”理想的世界,这是真正“和而不同”的世界,是因为差异所以和谐、因为差异所以团结的“大同”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庄子》,就是把庄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起来,利用《庄子》的思想来创造性地提出我们自己的世界理想。

庄学思想当中丰富的治国理政乃至治天下的内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充分消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出创新性解释。当然,庄学思想同中国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批判扬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我们今天研究庄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也是在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庄学思想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我们理解中国独特历史命运的奥秘。对庄学思想的再解读、再扬弃、再继承、再创造,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自觉地尊重国情、尊重人民,也可以再次强化我们走中国道路的信心。

从庄学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庄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省蒙城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编撰的集刊,集中推出当前国内外庄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办刊宗旨。着力将庄学传统文化基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将传统文化研究与社会治理工作融合协调,适应国家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是《庄学研究》集刊长期发展的目标意义。

今天的亳州,更加着力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亳州市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庄学研究》集刊建设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合作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对于学者而言,一方面,他们可以深入基层、了解实际,亲身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为“五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从实践中汲取养分,用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反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研究取得更优秀的成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地方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真正将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个目标之一,逐步扭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建设方式,杜绝似是而非的文化建设现象发生,让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传承文脉、凝聚人心、铸造灵魂、延续国脉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也为庄学研究及《庄学研究》集刊建设指明了方向。《庄学研究》集刊建设既要以庄学的学术研究为抓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也要将学术研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从纯粹的学术研究扩展至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构建学术、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格局,切实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到实处。这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共识。

是为序。

2019年3月27日


[1]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