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华廉洁文化的概念、内涵和范畴
中华廉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很值得我们加以总结研究,以为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廉洁”一词,一般认为较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其文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道:“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屈原自年幼就开始秉承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一生不变。这样看来,廉洁的品德是需要养成的。宋朝大清官包拯亦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又说明,廉洁和贪污相对,老百姓赞赏的是“廉”,愤恨的是“贪”。可见,廉洁文化一直备受世人的推崇,也一直在中国文化中传承。
从词源意义来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廉,庂也。”“庂”,同“仄”,是一个会意字,基本含义是人侧身于山崖洞穴里。人在这种有外部力量规制的状态下,必然忧心忡忡,浑身不适。有此忧危之心态,必会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行事。所以,《说文解字》说:“堂之侧边曰廉。”《九章算术》说:“边谓之廉,角谓之隅。”边为直线,与角相对,故此引申出正直等义。《广雅》说:“廉,清也。”廉就是清廉,与“洁”意思相通。“洁”的繁体字为“潔”,《说文解字》说:“洁,净也。”干净的才谈得上洁。这样看来,廉由侧边引出了直,如果形容人,就引出了廉洁、廉正、廉明,指人品性端方,洁身,不贪污。如果以此观人,则又引出察考等义,所以古代有“廉访”官员,如“廉访使”等,实际就是监察官员。
现代人对于“廉洁”的理解,在《辞源》《辞海》等辞书中有基本的解释。《辞海》关于“廉”的解释有五种,除作姓氏外,其他四种解释分别为:①“廉隅”,廉为边,隅为角,廉指堂屋的侧边,引申为品行方正;②廉洁,不贪;③便宜,价钱低,可以引申为节俭、简朴;④考察,查访,可以引申为求真、务实。关于“洁”的解释有两种,其中第一是干净。《辞源》关于“廉”的解释有七种,这七种解释除包含了《辞海》的四种解释外,还包括:①不苛取,与“贪”相对;②清白高洁;③俭约,节俭简约。这正是在《辞海》释义基础上的引申。关于“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干净,二是指操守清白;这其实是把《辞海》关于洁的第一种释义一分为二。
这样看来,现代人对于“廉洁”一词的基本理解大致为以下方面,即:与贪污相对,不贪不污;志气高洁,品行方正;节俭简约,朴实无华;求真务实,勤政律己。这也是廉洁文化的基本含义。
作为一种文化,廉洁的含义更为丰富。一般而言,廉洁文化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其志洁,其行廉”,中华廉洁文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从廉洁文化的基本含义出发,其基本范畴如下:对于个体而言,它指向个人的廉洁理念和行为。针对执政者而言,也就指向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政风,也就是廉政。对于社会而言,它指廉洁的社会氛围。从不贪不腐的角度而言,则是指反腐倡廉、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文化。
在当代,中华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反腐倡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1]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史为鉴,他说:“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2]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许多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3]从历史吸取智慧,从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中国特色的廉洁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时代的要求。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可谓融会贯通,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访谈等,有一个鲜明的风格,就是用典,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用典也是如此。如以“公生明,廉生威”明确政法工作者只有处事公正廉洁才会使法有威,人有畏,事有明。再如,以“俭者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告诫为官从政者,节俭与奢侈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更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正因此,中央重拳整治奢靡之风,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条规,目的就是给以身试法者设定“高压线”。再如,以朱熹的“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联句,指明领导干部只有两袖清风,胸怀开阔,志存高远,才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将雄才大略化为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恰到好处地赋予传统廉洁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也给我们指明了将历史上的廉洁文化的研究运用于当代廉洁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历史上,廉洁文化内涵丰富,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党中央从严治党,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时刻,不断激活传统廉洁文化,推动廉洁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历史寻智慧,吸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养分,做好治国理政的中国廉洁方案,是极有意义的事。本书正是基于此,拟系统地探讨和总结几千年来的中华廉洁文化,包括党在民主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廉洁文化,作为加强共产党人和整个社会廉洁建设的借鉴。
借鉴历史时期的廉洁文化,目的当然是为当代的廉洁建设服务。建设当代廉洁文化既是一个传承、吸收和借鉴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更新和超越的过程。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传统廉洁文化,要立足于时代的需要,在把握国际国内反腐倡廉新趋势的过程中,将传统廉洁文化古为今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推陈出新,赋予廉洁文化鲜活的时代价值和中国特色。
[1]《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第2页。
[2]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5页。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