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位运营管理学者的独白
我的学术领域是企业管理中的运营管理,当我的家人和朋友追问时,我一开口就是各种术语,令他们一头雾水。这样的对话窘况,非我所欲,然而现实却如此。
运营管理为何物?
孤立地看,运营管理帮助决策者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最小化创造边际效益的边际成本,或最大化边际成本创造的边际效益,证券管理帮助决策者在股市上募集资金,会计管理帮助决策者跟踪资金流向,市场营销帮助决策者明白钱应该花在哪里,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决策者找到才德兼备之人各司其职。
综合地看,运营管理与证券管理、会计管理交叉,产生供应链金融等研究领域;与市场营销交叉,产生运营与营销研究领域;与人力资源管理交叉,产生行为运营管理研究领域。
运营管理也被称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在运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说法反映出运营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微观经济学。本书所涉及的“边际分析”思想即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理念;但运营管理不完全是微观经济学在运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运营管理研究更多的是考虑外生的消费者效用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生产与服务技术变革等,内生的企业库存、定价决策等对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相对于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宏观”研究,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显得较“微观”。
运营管理的本质是供应和需求动态平衡的权衡决策。在体会周边的一事一物时,我情不自禁地要从运营管理视角思考其中的权衡。如果未来隐含于当下的一事一物中,那么我对其中权衡的认知,应该和读者一样。然而,我并不总能得出和读者一样的论断。为何?这种差异不是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基本事实有所不同,而是我们看待这些事实的视角不同,这既是个人生活的艺术,也是企业运营的法则。
权衡的艺术为何物?
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处处皆是权衡的艺术。我曾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抒发一种情感,不涉及权衡。然而在一个阴天的早晨,听到李宗盛作词的《阴天》一曲,我发现歌词中皆是权衡的艺术,比如,妙不可言和那一点点倦、感性和理性、序曲和完结篇等。
关于权衡的思考从来都是超越学科、文化和历史的。我写的“权衡的艺术”,不是自己独有、独创的,而是来自我所处研究领域、生活空间内的所有学人和从业者的智慧结晶;我断不能将这些结晶归为己有,说成是自己的研究特色;我只是将我的受想行识,尽量用质朴、客观且准确的语言,传递给对运营管理的权衡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这样的过程让我感到无限的快乐,因为“施比受更有福”[1]。
在打造运营管理的权衡艺术的过程中,我无法把自己想的东西都说出来,又无法把自己说的东西都写出来,因为权衡艺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包含了经验技巧、人生体悟,是要靠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凡我能说的,则尽量说清楚;凡我不能说清楚的,只能留给沉默。
研究假设为何物?
我自知给大众介绍运营管理研究的困难,因为一些文章的结论过于抽象,即便是同道中人,也难以理解;退一步,运营管理中的决策权衡,多是需要给定一些假设,特别是基于数理模型方面的假设,若抛开这些假设,一些研究结论可能不复存在,如何让万丈红尘中的众生觉得这些研究也有价值?退一步,研究需要假设,然而,对假设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却不都是正确的,那么基于假设的研究结论意义又何在?
其一,在一些领先型企业开辟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之后,学人将其中的运营理念总结出来,并提出一套理论框架,供其他企业借鉴。譬如,学人关于企业创新者行为的系列讨论[2],是基于一些领先型企业的商业实践,这些讨论对于领先型企业而言,可能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而言,却有借鉴意义。
其二,学者总结的理论框架,是在实践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时,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未来;退一步,即便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这也可被接受,因为只有能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波普尔,2008)。
我常困惑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差异,不知所措地兀立在学术论文的森林中;但我也并不是想写“现蒸热卖”的运营管理理念,告诉读者面临不确定性情景时要怎么做。我希望用一套逻辑自恰的思考理念,向读者呈现在不确定性情景中我是如何思考与决策的。当我不得不用理论预测实践活动时,理论与实践之间这种不可避免的差异就会暴露无遗;或许科学进化的过程就在于,人们如何识别理论与现实的差异,进一步修正理论甚至发展新的理论。
我的认知。
此书的写作过程赋予我一个纲举目张的机会,让我“种上一棵树”,看那树木的枝丫,了解哪里茂盛、哪里还有空缺、哪个枝丫和另外一个枝丫可“嫁接”,这个过程令我有如下认知。
一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运营管理中的各种权衡,探究其中的机理及可能的管理启示,已然超出了我现有的能力范围。比如,本书未能包括排队论[3]、项目管理、供应链成员的研发决策等议题。希望全面了解运营管理中的“权衡”的读者,可参阅相关书籍、期刊上的论文。
二是,企业运营权衡的本质究竟为何?我所写的可能只是能“治愈肌肤腠理之疾的药石”而已,伏于表面下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触及。从中也可以看出运营管理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途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倒可利用写作的这么一点权力,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三是,“君子之道,费而隐”。一个问题如果是业界给的,通常是简约明了的;而如果是人造的问题,多数是繁琐复杂的。
从学术研究角度关注权衡的艺术,会带来理念的进步,但若与那些率先发现并行动的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相比,学术研究可能有些暗淡无光[4];而学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与能力,又是企业家所不及的。
我所做的只是让想要得到肯定答案的读者明白,如果现实结果和读者希望的不一样,这并不奇怪,因为学者所研究的问题来自某一类企业运营活动,而企业运营的实践花样百出,超出了研究假设所能涵盖的范畴。
2018年7月9日于南京
[1]笔者曾邀请李纾教授访问南京大学,他在游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时,有感而发。《圣经》有“受当施”,他有《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其中,“受当施”(Saved for Service)是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训。“受当施”源自《圣经·使徒行传》20:35:“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施比受更有福’。”
[2]系列讨论可参阅克里斯坦森(2014a,2014b和2014c)。
[3]排队论研究系统随机聚散现象和随机服务系统工作过程。随机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陈蓉教授在读小学时,作为路队长,和同学一起排队回家,行进中,她要不断整理越来越长的队列,她不知队列为何会越来越长,这一疑问到她读博士时方能解释。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可参阅Robinson和Chen(2003)。关于排队中的行为的研究综述可参阅Hassin(2003)。
[4]关于以穷理为主的学术和以务实为主的实践的讨论,可参阅陈方若《中国商学院亟需改革—寻找穷理和务实之间的平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28910088568288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