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传统文化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的论域

从总体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论域,并且每个论域的研究都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学者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将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为狭义的思想文化,一致认同以儒学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并一致主张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对于所谓资源性意义的具体解释,学界却有所分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借鉴或启示说

学者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借鉴或启示意义。一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纳入德育学科的认识,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德育学科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发展成果的理由。有学者认为,传统德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坚持将传统德育思想成果糅入德育课,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内容的人文性,而且可以发扬我国传统美德中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二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上,有学者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也有学者提炼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四种精神:仁爱、正义、礼乐、诚信。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的讨论已经开始深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某种学派的具体思想的价值评估。例如,有学者总结了道家伦理智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2.组成部分说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儒学的道德教育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教育为其重要特征。二是社会现实的需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被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力说

有学者将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以其为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力就是以塑造圣贤人格为目标、以培养整体观念为内容、以言传身教为原则、以知行合一为方法,这些思想资源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内容整合、原则确立、方法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教育思想,被明确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分期、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做人、做事”视角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处、交叉点和结合部。基于此,中化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做人、做事”的思想都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在基础、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的框架内得以阐释。

2.基于思想教育视角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想教育。这一研究视角的讨论以“两条线索,一个中心”为逻辑脉络展开。所谓“两条线索”,其一是指纵向层面以历史分期为逻辑次序而展开,其二是指横向层面的儒、佛、道、法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区分。所谓“一个中心”,是指紧扣“教”这一范畴、以思想教化作为古代思想教育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古代思想家关于教化的合理性根基、教化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3.基于广义德育视角的研究

学者基于广义德育的内涵,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可以互释的两个范畴。有学者认为,德育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史。因此,古代德育思想被诠释为宇宙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含纳其中)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三大部分。其中,道德观教育是核心内容。同时,教育又被进一步细分为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个方面。基于上述两个角度,在史论结合的方法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皆得以展现,包括儒、释、道、墨、法等在内的各大学术流派的德育思想皆得以阐发。

4.基于传统德教视角的研究

学者力图通过挖掘中国传统德教思想中的有益资源,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一是传统德教方法的宏观阐释;二是对董仲舒、陈献章等典型人物的德教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对先秦儒学的乐教理论及其所展现的教化艺术化特点等传统德教思想的某个片段的解析;四是对儒学教化模式的研究,这一研究试图从教化的角度诠释儒学思想政治教育,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去解读儒学的教化思想。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由于学者基本上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支援性资源,因而解释性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趋势。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是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二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个侧面阐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性意义。有学者阐述了儒学仁道价值中蕴含的四种相存并生的价值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积极意义,也有学者阐述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逻辑统一性。三是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传统“大一统”的国家观、“为群乐群”的民本观、“尊崇智慧”的科学观、“自强不息”的劳动观、“人伦和谐”的发展观、“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行己有耻”的法纪观、“生荣死哀”的生活观分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文化渊源。也有学者认为“忠、敬、智、勤、友、信、良、俭”八种美德是“八荣”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2.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启示

学者认为,儒学教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某些教化内容,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学者提出了借鉴儒学伦理普及教化经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也有学者提出了汉代儒学社会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