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一 产业及其分类
“产业”的概念在我国古代的相关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但那时还不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出现,而是与私人财产有关的一个社会概念。例如,《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在《非有先生论》中提到“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以与贫民无产业者”;唐朝诗人李颀在《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中也提到“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其中提到的“产业”都指私人财产,如土地、房屋等。此外,在古代,“产业”被赋予其字面意思,即生产、集聚财产的事业。例如,《史记·苏秦列传》中提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史记·孝武本纪》中提到“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东晋文学家袁宏在《后汉纪·章帝纪二》中提到“今边境幸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各安产业”;清代学者秦笃辉在《平书·人事上》同样也提到“汉高不治产业而兴,光武好治稼穑而亦兴”。其中所述的“产业”都是指生产性的事业和活动。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以后,“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逐渐在社会各界普及。虽然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的概念在形成过程中逐渐成熟,但学术界关于具体市场经济中“产业”的概念仍有一定的争议。目前关于“产业”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一般认为“产业”是一个中观经济学概念,即位于宏观经济组织(主要指国民经济)和微观经济组织(主要指家庭、企业等个体)之间的经济学概念。[23]从产业的具体定义来看,杨蕙馨等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指生产、提供同一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及经营单位的集合。[24]此概念与戴维·皮尔斯在《现代经济学辞典》中对产业的定义基本一致,即产业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生产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企业集群。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整个产业的供需明细情况可以由个别企业的供需明细表汇总体现出来,相反,在垄断市场内部,企业个体的供需即产业供需,企业与产业合为一体。
随着产业经济学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产业”的概念争议越来越大。许多学者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定义“产业”。钟勇从产业生产实体的范围对“产业”概念进行了纠正,他认为原来的产业概念只是将其范畴限定在经济群体,把政府、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部门的经济贡献排除在外,但这些公共部门的非生产性劳动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钟勇在拓宽“产业”范畴的基础上认为只要生产的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那么该生产实体就是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因此,他提出,产业的范畴是那些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生产实体,而对社会有害的产品生产,如偷窃、抢劫等实体是不在产业范围之内的,因此可以将产业定义修改为从事社会所需产品生产的同类生产实体的集合。[2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扩大产品范围的角度指出:“产业”不仅指相互替代的产品的厂商之间的垄断竞争关系,而且泛指“各种制造或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26]此外,侯风云在总结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产业”的定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互补协作”的因素。她指出,“产业”内的市场竞争关系是同种产品厂商之间的垄断竞争,但对于相互关联的产品而言,其厂商之间主要是互补协作的关系。这种“互补协作”的方式主要指三方面:其一,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购买需求满足了厂商之间的相互需求;其二,产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市场需求的提升;其三,通过一体化的方式完成相互关联服务或产品的互助协作。产业“互补协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即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市场关联度以及厂商需求和供给的稳定性。[27]
产业分类规则多种多样,且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早期工业革命时代,出于研究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的需要,W.G.Hoffman将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家具工业)、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和其他产业。出于现代经济研究目的的需要,西蒙·库兹涅茨将产业分为三类:农业,包括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利水电、通信以及运输业;服务业,包括贸易、金融、商业、仆佣、政府以及专业人员等。[28]我国统计部门在对产业进行划分时,以最新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11)为依据,根据产业的最终用途,将我国国民经济分为20个行业(见表1-1)。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A);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D),建筑业(E);其他为第三产业。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31个具体行业。我国产业和具体行业的划分是概念性的,并不能说其类别区分是明显并且毫无交集的。对某一产业来说,其并非固定地属于某一类型,而是具有交叉性,例如农业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现代农业不仅属于第一产业,由于其存在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因此也跨属第二产业。
表1-1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二 区域产业转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产业演变史,从最早期的农、林、牧、渔业到初级工业,包括手工业等,再到工业革命,产业的规模化得到迅速提升,并且被逐渐细分。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才逐渐开始关注产业演变规律,对其从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的理论以及时间规律进行深入摸索和分析。世界经济在战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因此不同国家的产业开始不再局限于本国的发展,而是将利益范围扩大到其他国家,世界各国产业的更替以及国家内部区域产业互动现象日益频繁。产业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转移,不仅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和提升,也使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了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宏观经济背景,产业转移是指根据资源或者要素禀赋的不同,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29]“产业转移”的概念在学术界认可度较高,但“区域产业转移”的概念在学者们之间差别较大。马子红将区域的概念定位在宏观产业自身发展方面,即区域产业转移指由于资源供给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根据要素比较优势原则,一些企业以直接投资、区域贸易等方式,将本企业的部分生产链或者企业整体从一个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的过程。其概念涵盖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较为宽泛。[30]而芮明杰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分开,国内产业转移即区域产业转移,指国家内部的某些产业根据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重新调整布局的过程。[31]本书在运用区域产业转移的概念时更趋向于后者,将区域产业转移视为我国内部产业转移。本书在分析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时,将研究范围界定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此本书所研究的区域产业转移主要是指由于要素或者资源禀赋以及产业需求条件的变化,某些产业从我国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行为和变动过程。本书在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之前需要对研究对象即我国区域概念进行划分。在国内外关于产业的研究中,区域的划分绝大多数依据本国的行政区域,这个方法简单、直观且有利于统计和数据的获取。因此本书按照统计年鉴以及全国区域划分标准将我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见表1-2)。
表1-2 我国三大地区的行政划分
区域产业转移,其实质是产业集聚和分散的过程,即以企业为载体,与一定产业相关的企业和要素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聚,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分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当地区产业的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本、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其产业经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趋势,产业则会进行扩散,向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重新集聚。关于产业集聚和分散的研究最早见于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对工业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的分析。韦伯指出,产业的集聚因素是产业市场集聚化发展的优势因素,它会带来生产集中的廉价,而分散因素是产业分散化的生产带来的市场廉价。[32]其利用产业集聚和分散因素的相互作用,首次建立了有关集聚和分散的一套规则和概念。他认为,除了区域要素(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外,影响工业地方性累积和分布的所有其他要素应统统归入集聚要素和分散要素之中。因此,产业的区域转移实质是其集聚要素和分散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是使产业生产更有优势。
三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概念在学术界一直被引用和研究,但其内涵并没有明确地被界定,因为当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等概念进行选择时,多数学者都统一用“产业升级”来描述和统筹,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具体区别,导致概念混用。实则不然。
吴丰华等指出产业升级包括四种含义:一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梯度转移;二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具体包括高加工度化、重化工业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等;三是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四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升级。[33]但吴丰华关于产业升级的界定过于宏观与宽泛,并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即第一、二、三产业的依次转移混于其中,因此其界定并不完全准确。多数学者包括波特、刘志彪等更多的是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对“产业升级”进行界定。他们指出,产业升级是产业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与趋势。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会带来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变化。在不发达阶段,土地、原材料、水等自然资源要素价格较低,低端的生产要素供给较为丰富,农业开始向低端工业转变,产业升级效果初显;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端生产要素以及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并且高端工业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高端生产要素的供给成为比较优势,因此在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各类产业企业不断调整生产要素投入比例,进而推动产业内部组织、技术、产品的升级。[34]以上是国内外学者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产业升级的内涵下的定义,研究视角较为宽泛。而朱卫平等学者则从相对微观的视角对产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根据要素市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阶段性变化,由于要素供给存在稀缺性,如果不对要素投入比例进行调整,则要素价格会持续升高,“资源壁垒”会制约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企业不得不升级技术、组织以及生产方式,将要素稀缺、生产成本较高的落后产业淘汰,进而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35],其中的中心思想即产业升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本书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的概念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后认为:“产业升级”是一种“关联性”概念,即它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等概念具有相关性,但其自身又具有特殊性。本书认为产业升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升级不论在要素资源禀赋还是在宏观经济框架下都是指产业结构由低往高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部分产业转移、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等;而狭义的产业升级指产业、部门内部的生产技术性升级,又可称为产业技术升级,这里的技术升级就是指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取代过去的老设备、老技术、老工艺、老流程,使生产手段更加现代化、生产过程更加合理化,最终推动产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乃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明显,产业技术升级将侧重点落在科技进步上,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问题上。
四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36]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间比例与联系方式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关于产业、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本书认为产业转移、广义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其转移和升级的过程即产业间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的重新调整。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可以用图1-4来表示。
图1-4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
注:笔者根据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概念制图。
从图1-4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产业结构调整只与广义的产业升级部分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狭义的产业升级更多的是产业部门内部的技术性升级,同时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在概念结构上会有一定的交叉,即产业转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
五 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即指相关就业影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对就业本身产生的影响效果,但并没有学者专门对就业效应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因为就业效应本身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相关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并且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就业效应的内涵也不尽一致,所以,对就业效应的概念界定应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具体对就业的哪些方面进行影响。
本书主要研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影响效果,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即本书的研究重点和主要难点内容,因此对就业效应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不是对其进行学术概念界定,而是明确本书的研究对象,依据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来对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概念界定,为后文的研究做铺垫。在文献研究方面,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对“就业效应”进行篇名检索,1979~2015年关于“就业效应”的文献总共有679篇,其中2011年和2013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最高,分别为94篇和88篇,但就其研究内容来看,多数文献的“就业效应”以就业数量研究为主,即就业效应更多地体现在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就业数量的变化进行影响性分析,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从实证角度来判断就业效应的变化。
本书对就业效应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产业经济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内容,特别是我国民生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来进行分析研究。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并且不仅表现在就业数量的变化上,而且体现在就业结构、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变化上。首先,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本与劳动力是生产函数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指标,产业资本的转移必然会带来劳动力数量的变化,承接产业地区与产业转移(转出)地区由于产业资本量的变化,劳动力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次,由上述内容可知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因此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导致区域就业结构发生改变;最后,产业转移一方面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技能人才需求产业的更新换代,因此产业转移必然会带来技术的转移与升级,其过程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就业技能需求的变化,即高、低技能劳动力的结构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打工经济”的负面影响。
根据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对就业效应做如下概念界定:我国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