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坛(2018年第2辑/总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代湖北文学研究

主持人语

刘川鄂[1]

作为地方院校的文学院,关注地域文学是应有之义。事实上,湖北大学文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湖北文学研究。新时期以来,湖北大学已成为当代湖北文学和区域文学研究的重镇。当徐迟以《哥德巴赫猜想》奏响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乐章时,湖北大学成立了报告文学研究会。当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问世时,湖北大学成立了《李自成》研究室。当熊召政《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引发争议并受到不怀好意的恶评时,湖北大学中文系教师邹贤敏等挺身而出,为其点赞。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书代刊的《湖北作家论丛》开始编辑,至20世纪末出了7辑。先后负责编辑的有文振庭、范际燕等先生。他们均已驾鹤西去,但他们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面对新时期以来湖北作家强劲的创作态势,2000年,由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李俊国、聂运伟和我策划,与本院另4位教师蔚蓝、程世洲、葛红兵、梁艳萍,撰写了“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的第一辑,对方方、陈应松、池莉、邓一光、刘醒龙、刘继明、叶大春7位有全国性影响的湖北作家展开研究。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对7位有代表性的湖北作家进行了深入剖析,诠释了他们个人的文学品格和精神追求,并对其作品的价值取向作了个性化的判断。通过对7个典型个案的追踪与分析,观照诸如池莉的市民写作、方方的知识分子写作、刘醒龙的现实主义文学、陈应松的精神还乡、刘继明的人文关怀、邓一光的“兵”系列和叶大春的笔记小说等热点理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研究放在一个开放的话语系统中,通过对一些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流变轨迹的把握,站在当下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转型的体认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考察他们与一些思潮流派的关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创作立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他们对整个新时期文学所起的推动或制约作用以及他们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色。以几位在学界较有影响的作家为对象,在对这些对象进行严谨而全面的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贯穿着学术界及文坛所感遇的普泛性、焦灼性话题,以及对新时期以来的湖北文学乃至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剖析,对湖北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的理性审视与批评。“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在分析了湖北作家创作的同时,超越了地域性研究范围,直接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可以看作湖北文学批评界对新时期文学的一个较好总结。“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首开全国学术界区域性作家群体研究的先例。

“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注重批评的独立性,不溢美、不隐恶,既不盲从学术界对这些作家已有的定论,也不因为他们与这些作家的私人友谊而放弃对其作品的“苛求”。无论是肯定、反思,还是有力度的解剖、批评,都是建立在学术运思和学术发现的基础上,对于7位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因而就避免了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某些“唱和”式、“媚态”式评论现象的出现,为营造健康的文学批评环境、拓宽文学批评的空间起到了积极作用。

10年后,我又主编了“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4册,作为本人主持的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计有刘川鄂《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梁艳萍《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阳燕《世纪转型期的湖北小说研究》、周新民《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按不同文体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湖北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关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的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以上回顾旨在说明,湖北大学在研究当代湖北文学方面是有基础、有传统的,亦是被学术界、创作界认可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方方主席策划、省作家协会组编四卷本《湖北文学通史》之当代卷的编写重担就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肩上。方方主席和省作家协会把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表明了一种信任,亦表明了对这个传统的认可。

一次集体写史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从2010年动议,到2011年实施,再到2014年付梓,3年多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当代卷成了我心中最重要的写作任务。当代卷写作组共有7人。我负责概论和新时期诗歌上下两章(第九章、第十章)。负责十七年湖北小说部分(第一章)的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继林博士,他充分肯定了此时期湖北革命战争小说、生产建设小说和历史题材小说的成就,也客观公允地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体现了谨严的史家态度。负责十七年诗歌散文创作(第二章、第三章)的是副教授周少华博士,她注意到了以前的湖北文学研究论著中未曾提及的某些作家作品,归类清晰合理,评议平和。黄晓华教授负责第五章“‘文革’时期的湖北文学”,他在对“文革”时代的整体否定的前提下,充分注意到个体作家的写作积极性和努力创新的尝试,注意到某些在新时期崛起的作家在此时期试笔的正面意义。描述真实具体,评价切实客观。本卷的重头戏是新时期湖北小说(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占了全书1/4的篇幅。撰写者为副教授阳燕博士,她悉心研读,披沙拣金,数易其稿,她的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理论概括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负责新时期散文部分(第十一章)的是梁艳萍教授。她在论及湖北散文创作特色及成就时具有自觉的全国视野和理性审视。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和第十二章“新时期的湖北文学批评”的起草者为周新民教授。十七年时期以周勃为代表的湖北文学理论有很大的时效性且影响巨大,新时期以来被限定为与文学创作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文学批评之一,湖北的许多有重要建树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就不在本书收录之列。最后一章第十三章“当代海内外鄂籍作家”,撰写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梁桂莲博士,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海外湖北文学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当代湖北文学时间跨度逾60年,不少作家已经仙逝,有关其生平与创作的文献极为缺乏。在世的众多湖北作家,大都没有定评,有的存有争议,还有很大一部分尚未进入评论界视野,相关资料也难搜集齐全。这些都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加之本卷作者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挤出时间,努力撰写能够经得起读者检验的当代湖北文学史。作为主编,我前后审阅修改多次,确确实实花费了大量精力。

我在当代卷“概说”中,从继承历史悠久的楚文化的文学精髓和艺术传统、创作题材特色鲜明、创作方法丰富多样、多种文体的齐头并进等方面总结当代湖北文学创作的特色与成就。中国文学圈内外普遍认为,湖北文学处于当代中国文坛的第一方阵,湖北始终是一个文学大省并已开始向文学强省跨越。我认为:“在中华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湖北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文化传承,展现出开放的、丰富的文学个性。相较于农村题材的丰硕,都市题材的精品尚显不足;相较于现实主义的强势,现代主义文学还相对微弱;相较于主旋律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的繁盛,在国内顶尖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纯文学经典还较为稀缺;相较于长中短篇小说的全面开花,诗歌、散文的一流大家尚属空白;相较于中老年作家的整体性创作成就和文学影响,中青年作家尚处零星闪耀、有待突破阶段。要解决这些缺憾,有待于作家的素养更加提升,表达的空间更加扩大,创作的环境更加优化。”

可以说,21世纪以来,我和湖北大学文学院的同人们,全面介入湖北文坛的现场和前沿,为湖北文学尤其是理论批评出过一份力。为了这三个“更加”,从本辑起,《中文论坛》推出“当代湖北文学研究”专栏,旨在加强和深化当代湖北文学研究,本刊热诚欢迎省内外、海内外专家和青年学生踊跃投稿,为湖北文学的更加繁荣略尽绵薄之力。

Host's Words

Liu Chuan'e

About the Author:Liu Chuan'e (1961-), Ph.D., Dean and Professor 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E-mail: 723308385@qq.com.


[1]刘川鄂(1961— ),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电子邮箱:7233083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