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自给自足经济
自给自足代表着一种封闭的经济形态,经济主体的活动只与自身的经济特征以及所处的相对孤立的经济环境相关,而与外部经济环境及其他主体的活动无关。自给自足环境下可以最直观、清晰地观察经济主体固有的经济特征和表现,而这些特征和表现背后的逻辑不仅适用于自给自足环境,也适用于对分工经济或其他经济状态的分析。
在曾经相当长的时期中,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只要自身的生产禀赋水平稳定,既有的消费需求就可以得到持续的保障。自给自足经济形式在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常常被认为是原始和低效的。主要由于,一方面,自给自足生产往往缺乏规模效应,从而不能有效促进某个专业方向上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与分工生产相比,自给自足生产无法实现生产资源在人与人之间的优化配置,从而会阻碍名义经济效率的提升。低效的自给自足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分工经济往往也并不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自给自足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自给自足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群体的自给自足,另一种是个体的自给自足。群体自给自足就是一个具有显著边界的经济体,其内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存在分工、交易,但与外部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经济交流。由此整个人类的经济系统就可以被看作一个自给自足经济群体,而一个经济上封闭、孤立的国家同样是处于自给自足形态中。个体的自给自足意味着在经济观察的范围内不存在分工和交易,个人的消费需求完全依靠个人的生产满足。自给自足个体的经济活动是比较容易理解和分析的,也是理解更复杂经济活动的基础,本节中所提到的自给自足经济特指个体的自给自足。
(一)自给自足的均衡
与分工经济不同,自给自足经济中,经济主体的消费需求全部需要依靠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给自足生产可能得到的产品组合由生产者具有的生产禀赋和投入劳动的总时间决定,总劳动时间在不同产品上的不同分配方案对应不同的产出品组合,全部的可能产出组合构成可行产出集。
自给自足经济中不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工和交易,但是不同产出组合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特殊的物物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在自己的产品之间进行,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时间看作这种自我交换时的媒介。自我交换和人与人间交换的目的都是提升消费效用,并且都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对于自给自足生产,首先观察生产者具有线性生产禀赋特征向量A(y1,y2,…,yn)时的情况。如果总劳动时间为单位1,则在n维产品情况下,自给自足生产者的可行产出集可以用下面的方程描述。
y1-1x1+y2-1x2+…+yn-1xn=1
这个方程对应于一个几何意义上的超平面,根据效用函数的特点,某个对应于可行的最大效用值的等效用曲面与这个超平面有唯一的切点。就是说,超平面上所有的可行产出组合所对应的效用值中一定存在极大值,并且这个极大值是唯一的。当最大效用点唯一存在时,这个点也就成为自给自足经济活动的均衡点。一阶经济理性会驱动自给自足者不断趋近并最终找到这个均衡点,而任何对均衡点的偏离都会被一阶理性所修复,偏离程度越大,回复到均衡点的动力也就越强,均衡点表现出一阶理性水平上的稳定性。
在线性生产禀赋下,自给自足生产中的最大效用水平以及产出组合或者说消费品组合由生产禀赋和效用函数特征唯一决定。对于非线性生产禀赋的情况,一阶理性意义上的稳定均衡同样唯一存在。这里讨论一种相对简单的非线性状况,即生产函数过原点的情况。如前面所看到的,n维产品空间中非线性条件下可行产出集不再表现为线性的超平面,可行产出与等效用曲面仍然有且仅有一个切点。图1-5为二维产品空间情况下等效用线与线性生产禀赋及非线性生产禀赋对应的可行产出集相切的示意。
图1-5 自给自足均衡
自给自足情况下,不论生产禀赋特征如何,经济个体总是具有唯一的最佳效用水平和唯一的最佳产出组合。影响自给自足经济均衡的因素只是生产者的生产禀赋水平和效用函数特征,提升生产禀赋水平可以改善均衡状态下的效用水平而且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生产者的所有禀赋分量有帕累托改进,即至少一个分量水平绝对提升,而其他分量水平不下降,则效用水平可以得到改善。效用函数特征改变也可以影响均衡点的位置,但是不同效用函数下的效用水平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对于自给自足个体来说生产能力始终是决定自己效用的唯一因素。
(二)需求不足
人们常说需求不足或者有效需求不足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这是一个很让人困惑的提法。因为总体上说,虽然每个人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但人的消费欲望是无穷的,所以需求也应该是无限的。有限的生产能力没有成为制约发展的原因,反倒是本应无限的需求存在不足抑制经济发展,这似乎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自给自足经济中确实存在需求不足或者劳动供给过剩的情况。当人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而不是投入生产时,可以认为劳动时间这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可能的劳动供给过剩了。人们主动减少劳动时间,进入一种相对低产出的均衡状态一定是因为这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用。在均衡生产状态下,每种产出品应该具有相同的边际效用水平,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同样满足这个限制性条件,即使在被强迫劳动的情况下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也可以被这样理解。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之和为常数,自给自足经济中的每一个均衡经济状态都一定对应唯一的最优劳动时间,或者闲暇时间。最优劳动时间对应的劳动投入水平可以被看作当前条件下的充分劳动状态,而生产者主动选择的各种劳动投入规模其实都可以被认为处于充分劳动的状态,只是这些充分劳动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如果将某个充分劳动水平作为一个基准,其他的充分劳动就可以被认为是过度劳动或者劳动不足,这个意义上对劳动需求的评价总是体现出评价者的主观性,自给自足经济中的劳动供给过剩就是这种主观判断下的过剩。
自给自足情况下劳动与闲暇之间的均衡通常会由于人们对消费品价值主观判断的变动而产生变动。不同需求弹性的物品对劳动与闲暇的均衡有不同的影响,需求弹性低的物品对均衡的影响小,而弹性高的物品对均衡状态有更大的影响。假设自给自足生产者可以同时生产粮食和黄金这两种具有典型需求弹性特征的产品,其中粮食是具有刚性需求的必需品,而黄金被看作有效的财富品,具有充分的需求弹性,生产者将在粮食恰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将其他劳动时间全部投入黄金生产。在粮食和黄金之外,闲暇时间是一个终极的弹性需求品,总会被用来填充其他弹性产品留下的广义劳动时间的空隙。在某个时间分配方案下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达到均衡,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劳动时间分配方案是当然的结果。
假设某种原因使自给自足个体对黄金的信任发生了改变,比如在粮食短缺的灾荒年间黄金并不能够如期望的那样高效地转化为粮食,人们对黄金的价值评价可能降低,这个时候黄金的边际效用下降使得原有的粮食、黄金和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均衡被打破。粮食和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水平都需要降低以便与黄金的边际效用达成新的平衡,由于粮食的需求刚性,在没有其他财富品替代时,闲暇时间将作为需求弹性的替代者填补均衡缺口,劳动时间随之减少,自给自足个体表现出相对的不充分劳动状态。抛开粮食和黄金这样极端的情况,在一般的产品组合情况下,如果由于特定原因某个产品的需求偏好显著降低,包括闲暇时间在内的其他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各产品需求上升程度取决于需求弹性的边际水平。
自给自足条件下需求不足的情况同样可以被推广到其他经济形态中,其中的基本逻辑并不改变。人们对消费必需品的需求评价通常不会发生突然的显著改变,而财富品的边际效用常常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并会在特定条件下出现显著的波动,黄金或者房屋是一类比较典型的具有需求不确定性的财富品。对这些财富品偏好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推动劳动需求的上升,也可以导致相对的供给过剩。在黄金事实上经历过足够多次价值评价的涨落周期后,房地产以及一些金融产品在很多时候对经济的波动具有更大的影响。
由于与外界没有经济交流,自给自足经济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只要生产禀赋水平保持稳定,经济体的效用水平就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在讨论分工经济的时候可以看到,自给自足在获得稳定性的同时也付出了低效率的代价,即使是一个具有内部分工的经济群体,当它被孤立于外部经济环境之外而只能独立发展时,这种自给自足同样会造成效率上的相对损失。在效率和可靠性这对矛盾中,自给自足经济形式放弃了对效率的追求,这可以被看作在经济条件约束下被迫的选择,而所有的被迫其实也都是一种自愿,经济环境是经济状态的决定者。原始生产条件下,不同生产者的产出能力极大依赖于自然环境,或者资源禀赋条件,个体的生产禀赋特征一致性较高,这使得分工与自给自足相比并不具有显著优势。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不同个体之间生产禀赋的差异性更多来自个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差异而不全部是所处环境的差异,这就为更广泛的分工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