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黑龙江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梁彦德

梁彦德,男,汉族,山东平邑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调到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1953年被上海技工制造学校录取,1954年毕业之后到黑龙江省哈尔滨锅炉厂工作,历任哈尔滨锅炉厂电焊工、焊接工程师、副厂长,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市总工会主席(连任三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工会主席),哈尔滨市委常委。他曾担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他还担任过全国焊接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著有《电弧气刨的实践》一书。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梁彦德是中共十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梁彦德对于每项工作、每个职务都认真负责,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祖国、热爱的事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贡献了力量。1956~1973年,他连续被评为青年突击手、模范团干部、转业复员积极分子、技术革新能手,厂、市、省、机械部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劳模标兵。“1959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四次见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9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和国务委员邹家华一行来黑龙江视察工作时,江总书记热情地与梁彦德握手,并说:‘您的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共和国也不会忘记,希望您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8]

梁彦德1998年离休时还获得哈尔滨市第二十七届劳动模范特别荣誉奖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的特别荣誉奖,2007年荣获“哈尔滨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银奖。

梁彦德说,山东平邑县这个沂蒙革命老区是他的第一故乡,上海这个获得焊接知识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哈尔滨则是他的第三故乡,这三个地方正是他成长、起飞的重要地方。当时,去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作是梁彦德自愿申请的,作为党员的他本来有机会留校,那代人的爱国热情使他自愿到国家有困难的地方支援。1954年9月末,梁彦德和20多个同班同学踏上了驶向哈尔滨锅炉厂的列车。到那里之后他们才发现,锅炉厂的条件非常简陋,当时厂房还未修建,厂内只有几十个人,除了有一栋旧炮楼之外,周围荒无人烟。那里的伙食大多是粗粮,很少有蔬菜,而且吃饭还是在他们用几根柱子搭建的“通风”大棚里,再加上气候的严寒,有几位南方的同学难以适应,没几天就离开了,但大多数人为了祖国的建设还是留了下来。

由于缺少大型建筑机械,建厂的工作就从人工挖、土篮挑开始,劳动强度非常大。1955年11月,一厂房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如果高空管路的焊接任务不能在20天内完成,锅炉房送不上气,就会影响全部工作的进程。但是当时没有适合高空作业的机械,电焊工也没有对高空管道进行焊接的经验,甚至有几个电焊工由于任务难度大都逃跑了。面对这么严峻而又关键的时刻,作为党员和实习队长的梁彦德接受了这份任务。他不顾别人的质疑,冒着零下30°的严寒来到了工地,当时发现剩下两条管道需要在20米的高空仰脸焊接,难度非常大。他先把下面的管道连接起来,然后一条腿骑在下面的管道上,对上面的管道实施焊接作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熔化的铁水不慎洒落,滴在了他骑在管道的腿上,当即棉裤就冒了一股烟,但他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咬牙坚持。焊完下来一看,铁水直接烧焦棉裤钻到了肉里,凝固的铁疙瘩已经把肉烫熟了。到医务室包扎后,他把医生开的病假条藏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还坚持去工地干活,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他在工地吃住,熬红了眼睛,冻裂了手脚。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锅炉房提前送上了气,梁彦德成为大家的榜样。梁彦德之后成为六车间电焊小组组长,他默默无闻,曾两次把涨工资的指标让给了别人,在他的带领下,组员们积极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他们组成为一个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优质高产的生产小组,被大家称为“黄继光小组”,之后又被评选为哈尔滨市先进小组。梁彦德说,能干、认真干、肯奉献,才能实现强国梦。

1956~1973年,为方便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梁彦德先后革新了“无焊条头焊接法”“双手焊接法”“深熔焊接法”“电弧气刨”等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三十多种焊接工具和焊接设备,提高了1~15倍的生产效率,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达140多项。

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焊条、焊药浪费的现象,梁彦德就一边寻找书本上的技术知识,一边寻求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帮助,在大家的努力研究下,最终研制出了“焊药过滤器”,它能够筛检“没用”的焊药并将其重新利用,平均每年可以为工厂节约6吨焊药。还有“双手焊接法”“深熔焊接法”“无焊条头焊接法”等革新法,都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手工电弧焊接往往会浪费掉15%左右的焊条,长期如此,焊条的浪费相当严重,梁彦德和小组的工人们在5个月的时间内就收集了将近19.5吨的焊条、焊药等被废弃的材料。为改变这种浪费的情况,梁彦德寻求技术人员的帮助,最终第一个掌握了无焊条头焊接法。在此经验基础上,梁彦德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造了一种较为方便的碰焊把,焊条可以绕着这个焊把的轴心旋转,实现任何角度以及位置的焊接工作。它进一步升级了无焊条头焊接法,使工人们易于掌握与应用,并节约了生产材料。梁彦德发明的“焊剂回收分离联合器”能将焊接过程中散落在焊缝上的那些有熔渣的焊剂自动吸起来,经过分离器分离,将杂碎的焊剂和熔渣及其他无用的东西分离开来,有效地节约了焊剂。

梁彦德发明“电弧气刨”技术的目的是通过降低机器工作时的噪声分贝来改变“十铲九聋”的情况。由于风铲工工作车间的风铲声强度较大,会使工人出现头疼、耳膜疼等身体不适的状况,工人之间想要沟通交流必须对着耳朵大喊,这不仅会伤害工人的身体,而且也会降低生产效率。为改变这种状况,梁彦德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多次实验,最终制成“电弧气刨”(风铲的替代品),改善了工作环境,将劳动效率提高了15倍左右。之后“电弧气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除了锅炉行业,在化工、造船、压力容器、航天等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梁彦德获得了工人们以及领导的一致称赞。为方便大众的需要,他写了《电弧气刨实践》一书,该书成为焊接知识类教科书的一部分。1958年,梁彦德被哈尔滨焊接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理事,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焊接学术会议。1973年,他以中国焊接学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西德召开的国际焊接学术会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梁彦德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发明所有技术和设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生产,为了群众,而这些朴实的想法却也让他获得了“焊接王牌”的称誉,但梁彦德未忘初心,一直坚守着为大家着想的工作态度。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繁盛,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无私地奉献着智慧与力量,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哈尔滨锅炉厂已成为国家的领头企业,其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际水平,一些技术和设备到目前还在投入使用中,这是每一辈每一个员工的付出所得,梁彦德则是这个工厂的精神榜样,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人退休了精神不能退休。

编辑:李正鸿 李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