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79~1989年东北(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
马永顺
马永顺,男,河北宝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伐木工人,后成为荒山卫士,曾任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副局长。1937年他进入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和1959年,马永顺两次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领导的“马永顺采伐小组”被选为全国先进集体。1998年,他获得联合国环保奖,199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曾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世纪50年代时,马永顺曾创造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在我国森林采伐中广为推广。马永顺先后十一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业总局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家喻户晓。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始终与大山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用毕生心血描绘出一幅幅绿色画卷。
马永顺家境贫寒,可以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尽管父亲常年给地主扛活儿,但仍然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从三岁起,他便跟着母亲讨饭;8岁时给地主放猪;12岁时,去给一个小业主挑水打杂。就这样辛辛苦苦十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存,他后来到煤矿当工人,又到吉林小丰满修铁路。1937年,为生活所迫,马永顺来到黑龙江铁力林区,这个当时的“绿色监狱”,当了林业工人。
在日伪统治时期,林区工人的生活非常艰苦,受尽了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吃的是发霉的高粱米和橡子面,穿的是麻布袋,住的是四面透风的地窖子。由于天气寒冷,工人们经常被冻坏,但仍然被迫作业,挣扎在死亡线边缘。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了铁力林区的密林深处,苦难的林业工人迎来了春天。东北解放之后,马永顺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再次进山伐木支援铁路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业工人。同时,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他在林区安了家,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大山。
马永顺不仅扎实苦干,而且注重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勤于思考,敢于创新。1950年采伐作业时,伐木工人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鉴于这种情况,马永顺提出改进办法,伐木时使锯紧挨着树根,“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1]。将这种降低伐根的方法在东北林区推广使用后,在一年的时间内,为国家多创造价值1400多万元,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品格和忘我的工作热情,他一个人每年完成的采伐量就相当于六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手工年代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2]。于是,马永顺很快被评为黑龙江林业区的特等劳动模范。1949年,马永顺积极响应铁力林业局党委的号召,当选为伐木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工人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所在的小组成为全国林业战线著名的“马永顺采伐小组”。在马永顺的带领下,该小组常常超额完成工作量,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完成了六年零三个月的工作量。截止到1959年,马永顺小组创造了“多种运材法”“流水作业法”“量材造材法”等多种先进工作方法,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林业工人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人在伐木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是老式的快马锯,要靠两个人拉,不仅浪费人力,而且生产效率低,特别是掌握不了树倒的方向,在操作过程中时常发生人身事故。如何保证采伐工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又提高工作效率呢?马永顺边作业边思考。他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采伐经验,对十多种放树方法诸个进行试验和比较,终于研究出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安全伐木法”,经过多次试验,在林区作业中推广使用。马永顺不仅掌握了一套伐木技术,而且对锉锯也很有研究。他凭借多年的采伐经验,根据不同季节木质的具体情况,摸索出一套一年四季都可以作业的“四季锉锯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此,“马永顺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和‘四季锉锯法’成了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3]这两种伐木经验迅速在全省林区推广使用,使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了35%~50%,并且这两种方法很快成为全国林区四大采伐经验中的两项重要经验。就这样,在马永顺的带领下,马永顺工组连续多年安全生产,完成了极大的工作量,成为黑龙江省林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马永顺擅于总结经验,并且主动分享积累的操作经验。他不仅强调要埋头苦干,更注重发掘采伐作业中的方法和技巧。一次,马永顺到胜利伐木场做技术表演,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准备考验一下他,挑了一棵最难放的榆树让马永顺放倒。他仔细地观察这棵树,发现树向河心倾倒,要是采用老方法伐木,树一定会倒到河里,要是反了茬,可能会砸到自己,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面对这种情况,马永顺谦虚地对围观的人说:“同志们,我割这种弯度的树还是头一回,成不成,不一定,请大家多帮助”[4]。说完之后,他就抡起斧头砍向树的上额,之后用锯子拉起来,那棵树很快便按照他预定的方向倒下去了,平稳地倒在了河岸上。众人看到这种场面都纷纷鼓起掌来,老师傅也非常信服。
1959年,马永顺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握着马永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还要多栽树,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5]。自此,马永顺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导,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身于绿化事业。他深刻地认识到身为一个林业工人不仅要爱岗敬业,进行伐木生产,更要扛起植树造林的责任,加入生态保护的队伍。于是,在每天上工之前,他都要去栽几棵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也要栽上几棵,一天伐木结束后,他也利用傍晚时间抓紧栽树。看着小兴安岭逐渐变成“秃山”,林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马永顺寝食难安,感到非常愧疚,为此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伐的36500棵树补栽上,弥补欠大山的一笔“账”。1982年,林业工人马永顺光荣地退休了,开始“一心一意”地还采伐“欠的账”。1991年,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也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带领全家三代人上山植树造林,还清了多年欠大山的“账”。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马家军”每年都上山植树造林,为大山添新绿。从1992年到1998年5月,马永顺全家共义务植树5万多棵,为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永顺的先进事迹在林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林业工人们也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为当地林业的发展承担起一份责任。1994年9月,黑龙江省领导在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了马永顺的先进事迹,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和表扬:“马永顺了不起,请代我向他问候!”[6]听到这个消息后,马永顺更加具有动力,决定建立“马永顺林”育林基地,为国家绿化事业再做贡献。省长田凤山亲笔写下“马永顺林”四个大字,以示鼓励和表扬,号召大家学习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1998年,马永顺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嘉奖。同年6月12日,马永顺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隆重接待。他表示:“荣获联合国环保奖,是我们国家的光荣。这次赴俄罗斯颁奖,我大开眼界,受的教育太大了!我决心率全家人办生态工程林,实行科学育林、标准化管理,让子孙一代一代接好我造林的班。”[7]1998年8月31日,朱镕基总理在黑龙江省考察灾情、研究部署抗灾工作的行程中接见了马永顺,高度肯定了他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积极采伐,在国家需要生态保护的时候投身于绿化事业,号召大家向马永顺同志学习。
马永顺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伐木英雄、造林模范,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我国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中,体现了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以及国土绿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不平凡业绩。因此,我们要以马永顺同志为学习的榜样,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豆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