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集(2014~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多样模式

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区域模式,是加强我国文化地缘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超辽阔的疆域、超巨大的人口、超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区域资源的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正如马丁·雅克等国际学者所言:“与近代许多单一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具备多样性的文明实体。”[7]有史以来,中国以超强的凝聚力融合了极为多样的文化实体,在历史纵向轴上累积了巨大遗产,如我国三星堆、金沙、马王堆等遗址在发掘中发现了多达5~10层的文化层;在空间横向轴上展开了齐鲁、燕赵、三秦、三晋、湘楚、吴越和巴蜀7大地域文化形态和20多个次级地域文化形态。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大国,不仅与14个周边国家接壤,还与另外10多个国家在陆域和海域上邻近。近年来,支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许多基础性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国家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长期大量投资产生的累积性效应,特别是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江海联运网的形成,推动了要素资源在不同属性区域间的快速流动,从而为重塑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特殊的大国国情和历史性机遇,中国必须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地缘新布局,发展多样化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形成了近10种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国际化大都市型、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街型、工业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地区型、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地区型、生态功能地区型、农林牧副渔功能地区型、对外开放前沿地区型等模式,培育了上海张江、浙江横店、陕西曲江、山东曲阜、深圳华侨城等区域文化产业先进典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要鼓励各地扩大探索,以优秀典型引路,从边疆地带到中原腹地,从沿海大城市群到工业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形成老工业基地型、沿海和岛屿型、港口城市型等20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用以分类指导“一带一路”和各个城乡的文化产业发展。

探索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是分散用力、平铺直叙,必须结合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从产业升级的大局,特别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诸多经济中心城市、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街地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探索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我国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街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省在“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大批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集镇,包括长三角的江阴、无锡、昆山、萧山、诸暨、平湖等,以及福建的石狮、晋江和珠三角的顺德、南海、东莞、宝安等,出现了一批GDP超千亿元的产业强市(县),它们下属的容桂、狮山、乐从、龙江、花桥、大唐、巴城等也形成了GDP超百亿元和双百亿元的产业强镇。2013年,广东省专业镇GDP总量突破1.65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28%。与此同时,它们也面对着提升“珠江水、广东粮、粤家电、岭南衣”的传统广货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广货世界行”的紧迫任务。顺德、南海等著名城镇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新驱动的动力,用文化创意刺激区域经济的升级。例如,美的集团在顺德建立了全国首个企业工业设计协会,获得国际工业设计最高奖项——红点奖;顺德以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设计产业园、德胜时尚创意产业园三大园区为核心的国家级基地初步形成;以“国际家具设计之都”著称、号称“为30亿人提供家具”的乐从镇,则计划通过3~5年努力,引入300~400名国际知名设计师,成为广东第三大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之一。到2020年,顺德文化产业总产值将突破520亿元,占GDP比重的8%[8]

探索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必须统筹兼顾,攻坚克难,善于“借力”和“造势”。发展工业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文化产业,是我国“一带一路”地区推动转型升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这些城市一般是指依托自然资源包括矿产、森林等资源开发而兴起,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拥有工业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全国约80%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分布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这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握三大要素:设计科学的定位,把握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角色;进行目标的取舍,在发展替代性产业的过程中,选择最能发挥优势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要素的配置,重点吸引优质资本、知识型人才的集聚。唐山市、枣庄市、铜陵市等工业资源型城市,就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融入了产业整合和城市转型的大战略,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等相适应。例如,铜陵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是国内外著名的“铜都”。在推动产业和城市双转型的背景上,铜陵对传统铜矿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文化产业开发,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传媒广告五大板块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飞越文化中心等13个文化产业项目,它们均被列入2013年安徽省“861”计划项目库。从现代文化产业的角度看,铜陵之铜,不仅是一脉矿产,而且是辉煌的古文明、雄浑的铜文化、丰富的铜艺术、壮丽的铜景观。铜陵青铜帝国铜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三千米“铜韵水街”为经,展示了从古巴比伦花园到商周青铜艺术神殿的人类铜文化史册,在工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此类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当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