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海郡及浮阳县城
浮阳县,西汉时期为勃海郡治。《汉志上》:“勃海郡,高帝置,莽曰迎河,属幽州。户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万五千一百一十九。县二十六:浮阳,莽曰浮城。”东汉时期为勃海郡属县。《后汉志二》:勃海郡属县“浮阳,侯国”。《后汉书·刘植传》:建武二年(26年),以刘歆为骁骑将军,“封浮阳侯”,传国于后。李贤注:“浮阳,县名,属勃海郡,在浮水之阳,今沧州清池县也。”晋时相沿,见于《晋志上》。南北朝时期为浮阳郡,先属瀛州,后属沧州。《魏志上》:沧州,“浮阳郡,太和十一年分勃海、章武置,属瀛州,景明初并章武,熙平二年复”。又,领县“浮阳,郡治。二汉、晋属勃海。西接漳水,衡水入焉,今谓之合口。有浮水”。《水经注·淇水》:“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潭池别渎,谓之合口,故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清河)又东北过浮阳县西(经文)。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出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南。……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浮水所出,入海,潮汐往来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迳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魏浮阳郡治。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口也。”《浊漳水》:“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其“左会潭池”,从《永乐大典》本。明朱谋笺本作“左会谭地”,笺曰:“宋本作池。”全祖望、赵一清改“潭地”为“滹池”,戴震改作“滹沱别河故渎”。杨守敬按:“此即《浊漳水》所云衡漳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也。清河本会衡漳,而云会滹沱别河故渎者,二水互受,可通称也。”[1]似理解有误。依注文,虖池别河故渎与衡漳水汇合处当在北皮城西南,滹沱别渎与清河汇合处当在浮阳城西北,而清河“左会潭池别渎”处在北皮城东,三者当各有所指,不可互受通称。又依注文所述横漳水“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而“潭”与“漳”形相近,“池”与“迆”形相近[2],则此“潭池”极有可能为“漳迆”之讹,“漳迆别渎”当指由此横漳水斜出别渎,与清河相汇。而横漳水正流或已断流。《魏志》所述“漳水”当指注文所述“清河”,而“衡水”当指注文所述“衡漳水”。二水相汇处谓之合口,在浮阳城西南。另有浮水流经浮阳城南。
隋代改浮阳县为清池县。《隋志中》:渤海郡统县“清池,旧曰浮阳,开皇十八年改”。《通典》卷一百八十:“沧州,今理清池县。……清池,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元和志》卷十八:沧州,“清池县,紧,郭下,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在浮水之阳。后魏属沧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以县东有仵清池,因以为名。仵清池,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旧唐志二》:沧州首县“清池,汉浮阳县,渤海郡所治。隋改为清池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属景州,五年改属东盐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景城郡,今理清池县。”北魏时浮阳郡理浮阳县,北齐及北周“浮阳郡犹理浮阳”,隋初废郡。“清池县,旧三十乡,今十三乡。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阳,故名。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因县东南仵清池为名。浮水源自东光县南界,永济渠分出,东北流经州理南十里,又北经州城东一里,又东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东入海。……仵清池在县东南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尝枯涸。《舆地志》云:浮阳城南有大運(連)淀,魏延兴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为池。池内有鲻鱼,言与海潜通。沧州旧城,唐贞元十三年增筑外城东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其名,因掘得铭,铭记云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置祠祭。”元明之际,沧州及清池县迁至今沧州市区址。《明统志》卷二:“沧州故城,在今州治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中增筑,宋熙宁初重修,后废。城东南有六国时赵武灵王墓。”又:“清池废县,在沧州故城内。本汉浮阳县,隋改曰清池,徙沧州治此。今省。”明李贤撰《沧州创建城池记》:“按志是州汉属勃海郡,后魏置州,隋唐以来更复不一,元隶河间路。旧治去卫河东四十里,国朝洪武初乃迁之长芦镇,即此。”《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沧州,“清池废县,今州治也。旧志:在州东南四十里。……宋亦为州治,金因之。元延祐初徙沧州治长芦镇,并徙县于郭下,明初省县入州。今谓旧城为沧州故城”。《清统志》卷二十五:“沧州故城,在今沧州东南,汉置浮阳县,在浮水之阳,故名。后汉建武十五年封刘植兄歆为侯国,属勃海郡。后魏太和十一年改置浮阳郡,属瀛州,景明初罢并章武,熙平二年复置郡,属沧州,后移郡治饶安,以浮阳属之。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清池,因仵清池为名。唐武德元年移沧州来治,其年州移饶安,四年以县属景州,五年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复自胡苏移沧州来治。宋金元皆以清池为州治,明初始省入州,又徙州治长芦。《明统志》:沧州故城在今州东南四十里。旧志:一名卧牛城,亦名狮子城。”其城址位于旧州镇东关村,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长约2000米。城墙夯土修筑,基宽30~40米,残高1~8米。城内北部中央残存3座夯土台建筑基址,呈东西向一字排列,间距约60米,残高2~3米。城内中部还存有五代后周时期的大型铁狮子一尊。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素面罐、盆和白釉、黑釉的瓷碗、盘等残片。发现铸有“大观”、“宣和”等年号的宋代铁制钱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