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学研究》创刊词
廉政建设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历史非常悠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对于廉政建设实践的思考和研究的历史同样久远,积淀的廉政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国,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冢宰·小宰》就提出了官员任事应具备的“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就提出了“廉政”的概念,将“不私其利”“不为苟进”“不为苟得”“不逆其伦”“不乱其序”“不为私邑”“不为私臣”“不伐其功”作为廉政的标准。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也非常重视腐败问题的治理,并提出了理想的政治组织方式,如柏拉图就在《法律篇》中指出绝对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和毁灭,因此要用法律来限制官吏的行为。廉政研究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将廉政研究学科化,时间却非常短。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出现“廉政学”“纪检学”“监督学”等学科化的名词,虽然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未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仍没有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对于学科成立的条件和标准,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廉政学的研究对象仍未明确,知识体系仍未健全,学科归属存在很多分歧,研究机构、专业杂志、研究人员等组织形态支持仍然严重短缺,迫切需要新的研究平台、新的组织形式来推进廉政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是否有必要建立廉政学,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一门学科是否有必要建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实践需求决定的。人类对廉政建设长期而丰富的实践是“廉政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廉政建设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治稳定、公共安全等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实现。廉洁高效的治理也成为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但迄今为止,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尚未完全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崇高追求,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提出并践行“八项规定”,要求既打“虎”拍“蝇”又猎“狐”,网上曝晒腐败和“四风”问题,实行“两个责任”,进行党内问责追责,推行纪检监察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等改革,巡视监督、派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协同发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党务和政务公开、诚信体系建设等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廉政建设新理念、新举措带来党风政风的新气象,政治生态出现新变化,社会治理显现出新成效,管党治党积累了新经验,这些都迫切需要总结提炼,转化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政策。实践反复证明,随机性的、碎片化的廉政研究已经难以担当起促进廉政理论深入发展的任务,从学科化角度对廉政建设实践进行系统化研究,成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因此,廉政学已经不再处于论证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时期,而已经进入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重大理论攻坚阶段。
各种学科的建立,都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研究同一类问题的学者普遍认同或高度关注的专业性刊物,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没有代表行业研究水平的专业性杂志,大家缺乏一个用共同的知识体系进行交流对话的平台,很难说一门学科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学科类专业杂志的有无和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学科兴衰的指标。专业杂志越多,意味着参与的研究专家越多,学科也就越兴旺发达,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专业性杂志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无论是在组织形态还是在知识形态方面,学科建设都存在很多的障碍和问题。《廉政学研究》杂志的创办是廉政学界的大事,牵动着每个廉政研究参与者的神经。因此当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廉政研究专家谈及办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时,大家都深有同感,意见高度一致,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作为廉政学学科建设的学术“志愿者”,甘为后人当“铺路石”。
《廉政学研究》是廉政研究学术共同体创办的集刊,采取合作开放的组织原则,打破单位、地域、学科等界限,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办刊。其宗旨是聚焦廉政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等多个视角,对腐败、作风、效率等问题现象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政策措施、治理效果、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研究,为国内外廉政研究学者提供优秀成果的展示平台,推动理论研究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廉政建设实践持续有效,为国家和社会廉洁治理做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