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集约化生产带动集体经营
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回归农业集体化”,不失为一项理智的选择。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集体化”,绝不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后期农业集体化的“回头路”,而是一种内涵深刻、形式鲜活、活力更强的“新型农业集体化”,即顺应新的时代需求,以村级组织为主体,以市场化融资投资为引擎,以产业化经营或专业合作社经营为依托,以发展农业生产力、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基本追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攻目标,通过村集体的主导作用,以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农户(特别是农业专业户)互助合作联营、工业或服务业加盟农业等多种形式,自主经营性强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新型农业集体化”。
集体统筹经营相对于个体家庭经营而言,具有难以比拟的集中协调的优势,相应地也存在积极性难调动与效率难保障的弊端。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重视“领头雁”的作用,只有抓住集体经营之中的“关键少数”才能引领“最大多数”。大批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力现代化经营要素和管理经验,实现了集体经营形式下的集约化生产。
一 能人回村示范引领
集体统筹经营具有个体家庭经营难以比拟的集中协调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积极性与效率低下的弊端。为此,京山市罗店镇马岭村走出了“能人回村示范引领”之路,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智慧,扬长避短,实现了集体经营形式下的集约化生产。
能人回村是新时代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一大新出路,外出创业能人观念新、头脑活、思路清,发展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能人回乡投资农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湖北省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性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创新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机制,大力引进在城市受过现代产业训练之后重返农村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乡镇招商引资主要任务就是引进农业企业、引进‘城归’。”湖北省政府秘书长别必雄说。创新村企一体发展机制,实施“能人当家”工程,引进外出创业成功的、当过老板的能人回村当“带头人”,打造了钟祥石牌镇彭墩村、胡集镇湖山村,京山罗店镇马岭村等一批村企共建、一体发展的典型。
能人们返乡创业、回村任职,为村支两委班子注入了新血液,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能力结构,引领了农村科学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有方向,回村的经济能人利用自己的积蓄,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发展金,为村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基层组织有力量,能人回村担任村支两委干部,改善了村级班子的年龄、文化程度结构,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调动了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最后,农业发展道路更宽广,能人回村带回资金、项目、技术、产业、信息等,依托本村本地资源,发挥路子广、关系多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在京山市,流传着一个“九马回槽”的故事。2011年初,罗店镇马岭村二组9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着乡情、资金、头脑,回乡创设了马岭村的“幸福股份”,与村“两委”一道积极探索村民身份股东化、村民居住集中化、村民养老福利化、村务管理公司化之路,带领乡亲筑共富之梦。“九马回槽”的能人暨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说:“经过5年的建设推进,‘幸福马岭’新农村雏形基本形成,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5985元快速增至2015年29650元。”马岭村的九位能人不仅在经济上主动起到了带头作用,也在管理上贡献了力量,回乡的“九马”要么有自己的公司,要么在大公司内部担任管理人员,市场经营经验丰富,这些都为马岭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村的马岭能人大多处于生产的最前线,村支书张立回村前所在的永泰源商贸公司是专门生产销售泰和源老北京布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迎接中外游客,相关部门在中华世纪坛组织举办中华老字号展览。张立抓住这一机会,不但报名参展,还赶制了一只一米长的布鞋放在中华世纪坛展览,引来游客争相拍照。通过这一策划,泰和源老北京布鞋迅速在市场上火了起来,每天要向全国各地发货几万双。回村的能人有着丰富的生产、经营理念,他们的加入对于缺乏生机的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池活水。“要让农民知道,土地不是只能用来种田。”在马岭村村民的潜意识中,种田是唯一的生产途径。只有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利用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思维认知,促进三产融合,才能使农村走向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 依托集体规模生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李克强总理曾强调,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不会让农民土地流走,还将有力支撑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来自土地流转、出租土地,也能入股合作社,还能在里面打工,真正实现了多个身份、多种收入”。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公司与合作社是当代新型农业经营比较普遍的载体。湖北省京山市通过设立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带动村民集体参与公司经营及合作社运作,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与规模化经营。京山市马岭村作为偏远乡村,人均土地面积较大,其依托土地优势,融入资金组建了公司与合作社,带动全体村民广泛参与,使村民成为股东,深入推进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模式,进行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分散种养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首先是二组挂牌成立公司:由在外企业家联合村民出资入股组建公司,村民变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组村民有两种方式入股:一是现金入股,最多投资100万元,最少投资5000元,共筹集股金707万元;二是土地入股,村民自愿将364亩承包田经营权按每亩1万元折算成现金入股。两种方式共募集股金1071万元,193人成为股东。为打基础,投入再生产,约定头三年不分红,从第四年开始,每年分红不低于股金的5%,不高于10%。能人出任董事,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资源禀赋。以张立为首的经济能人掌握了大量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资本、民意基础以及关系资源等,这些社会资源是能人发挥其带动功能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市场意识,经济能人能快速适应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把握市场发展机会,在纷繁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发掘集体经济自身的比较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大年初一,马岭村三次召开民主议事会议,顺利通过实施方案,会议决定:二组成立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实行集中经营。本着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5月6日,村“两委”召开二组村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议事,决定成立马嘉岭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己做股东,带动马岭村经济发展。建设启动资金由9位能人先垫付。9月26日,村“两委”第二次召开二组村民代表大会,共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方案获高票通过。京山马嘉岭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正式拉开了村企共建新农村的序幕。公司运行之初,9名大股东轮流值守负责日常事务,产业发展起来后,股东们集体推选出5人组成董事会,张立出任执行董事。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公司股东会负责,由股东会选举产生。执行董事任期3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并主持,根据现实需要委托执行董事负责公司日常管理运作,遇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营销等重大事项,由执行董事召集并主持召开股东大会进行集体决策。在农民的农田汇集到一起后,村干部经过外出考察、对比,确定试验种植具有“航天员专供大米”和“国家运动员专供大米”标志的CEB抗氧化有机营养米150亩,由中科院武汉分院提供技术专利,北京德润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亩产稻谷800余斤,出精米400余斤,每斤市价19.8元,每亩销售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2016年推广至500亩。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一亩水稻创收不足3000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马岭村打破青、草、鲢、鳙养殖传统模式,利用高岗洼地的2个自然冲,聘请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指导养殖泥鳅200亩。据测算,经过6~7个月养殖,泥鳅可增重3~4倍,避开3~10月,进行反季节销售,价格在25~30元/公斤,每亩可创收1.5万元以上。泥鳅是化妆品原料,日韩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马岭村已在积极联系外贸出口事宜。农田的集约化利用,提升了土地生产的贡献率和土地管理的约束力,缓解了用地矛盾。
其次是其余组联合成立合作社:马岭村共有五个村民小组,一组、三组、四组、五组有127户农户,以1683亩承包地入股组建了嘉佳福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稻、鱼、虾复合种养和林下养殖,仅2016年就实现利润280多万元,分红67.3万元。京山马嘉岭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初建时,主要带动范围是村庄二组的村民,尽管有不少的余组村民主动加入公司之中,但是公司的带动能力有限,马岭村仍然有大量土地抛荒无人种、大量劳动力无处可去。村“两委”及班子成员,就如何全面拉动村庄经济增长、统筹五个小组共同发展花了不少心思。二组的成功,也令一组、三组、四组、五组村民心生向往。当时的村主任杨宝庭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先替农民耕种,再返利于农民。2015年4月15号京山嘉佳福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下辖马岭村一组、三组、四组、五组四个村民小组,总入社户数127户,总人口521人,总面积1682.77亩。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种、养、加”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种”,即把现有的良田种上优质稻,实现一村一品规模化种植,进行科学管理,灵活销售;“养”,即把本合作社内大约500亩的水面利用起来,按水产特种养殖〔龙虾、甲鱼〕对外广招科技人才和引进资金,可与他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即合作社可依靠自己的产粮优势,办一个大米加工厂或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厂),以此实现土地不荒、劳力不闲;家家有产业、户户都增收。每个土地入股农户股民手头都有一本股权证,这个红色的小本上记录着股东姓名、身份证号、股金份额等。据了解,股权可以退出,也可以转让。合作社章程规定,万一出现极端情况,合作社破产了,会将土地退还给农民,同时会将资产折算按股返还给农民。
三 管理创新保障运转
为克服传统农业在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落后局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设立组织进行规范与统一监管,需要设立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决策更为顺畅,管理更为系统。
首先,社代会群策议民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后,京山市马岭村在合作社内部设立了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全村上下每五户社员推选一人作为社员代表。社代会半年一议,商讨重大事项,杜绝“一言堂”,由股东“当家做主”,决策与管理合作社内部的重要事项,决议与社员息息相关的各项事宜,让每位合作社社员参与其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位村民获得当家做主的实在感与主人翁感,杜绝一人做主或者不正当操作,杜绝危害社员切身利益的行为出现。
其次,理事会规划谋发展。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多为返乡经济能人),作为社代会的常设和执行机构,负责拟定规划和日常经营,为产业发展“稳好舱”。理事会由6名成员组成,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理事会内部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土地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实行社员代表大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严格执行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如下:(1)召集、主持社员代表大会,并向社员代表大会汇报工作;(2)执行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3)拟定本社的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资产经营管理方案;(4)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投资决策方案;(5)制定本社发展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方案、收益分配方案;(6)负责日常社务工作,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内部管理机制,聘用相关的经营管理人员。马岭村严格按照章程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为防“漏洞”,与集体经济组织有关的每一张发票至少3个人签字方能生效,单笔单项超过1万元,必须上报理事会。在理事长的带动下,理事会要定期制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2016年土地合作社规划以莲藕种植、虾稻鳖混养模式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得到社员代表大会的通过后,开始向外引进技术管理人员,并及时跟进管理,按季度向社员代表大会汇报生产状况,使合作社的发展能够按照目标进行。
再次,监事会督促正航向。股民还选举出监事会,由3名成员组成,村民许德超担任监事长。监事会对社代会、理事会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审查财务,保障组织和股东利益。在集体经济组织中设立监事会,是近年来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普遍做法,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马岭村的马嘉岭科贸有限公司由股东选举出2名监事会成员,负责监督公司的决议决策程序、财务工作,及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汇报股东大会。监事任期每届3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主要行使下列职权:(1)检查公司财务;(2)对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行使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并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5)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监事列席股东会会议。公司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公司监事。
最后,多元分红收益利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起来之后,实行“工资+奖金+分红”的多种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获得了多样化的收入来源,让农民能真正从村庄的发展中受益。公司为不满60岁的马岭村村民安排工作岗位,愿意创业的,扶持1万元创业资金。秉持“两个三”原则,即村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就业,3个月后觉得工作不合适,可以申请调岗,每人至多有3次调岗机会,如果还是不满意工作,公司则放弃对该村民的岗位安排。村民有多种工作选择,例如养羊、种地、做砖等。村庄建成黑山羊羊舍13栋,总面积1万平方米,养殖种羊3000余只,黑山羊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村民管理一头羊的报酬是50元/月,平均月工资在1000~2000元;种地的村民,公司按照180元/亩·半年支付管理费用,每位农户至少可以管理100亩菜地,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做砖的村民,按0.5元/块支付报酬,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公司兴办工业项目3个,兴建涉农产业4个,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工资收入加上奖金和股份分红,马岭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1年5985元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29460元。
四 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总报告指出,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这要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发力。
马岭村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促进产业功能转型,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了资源、要素、技术在农村的重组,达到了“三产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效果。一是合理利用农业废料,建设特色工业园。马岭村发展了利用回收的农业废料建设秸秆饲料和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对接湖北志强秸秆饲料有限公司和南方草场项目,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剩余的秸秆,收购周边农作物秸秆,进行深加工,生产牲畜用饲料和生物质燃料。秸秆的再次利用,减少了焚烧,优化了村庄环境,还可以带动周边剩余劳动力,助村民增收。二是大力发展传统种养,建设农业示范园。2015年,马岭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规划发展蔬菜大棚350个,目前已建成投产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5个、钢架大棚120个、玻璃温室1栋。村庄公共食堂边上建起了有机蔬菜示范园,透明的恒温玻璃大棚内全是无土栽培的时令蔬菜,各种农业示范园吸纳就业48人,全部投产后年收入可达525万元。三是打造农家旅游项目,建设观光小花园。村庄对全村5000亩版图面积进行全域规划,按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娱乐拓展的标准,打造乡村观光旅游特色产业。依托陈家大堰改造,马岭村建成了游客集散中心和500亩坡地养生小木屋群和休闲步道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垂钓、摸虾、捉鱼、赏花、游湖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