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两会上的语言文字提案和热议
兰雅文
2015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京召开。两会召开期间,代表们对于当下的语言文字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相关的议案,也引发了一些讨论。
一 繁简字之争
2015年3月4日,在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联合演员张国立提出“能否选择50个或更多有含义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中?”的提案。他以“亲、爱”二字的繁体字“親、愛”为例,认为:“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当孩子学习这些字的时候,心中就埋下了美好的种子,可现在‘亲不见’‘爱无心’。”他们表示,“希望部分的,哪怕数量很少的恢复有文化含义的、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1]。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月16日,光明网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溯源从汉字的工具性、汉字的简化史、汉字简化的可能性等角度来解释汉字难学、难写的原因。他认为:“汉字简化还是有可能的,有相当一部分汉字很复杂,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都希望进一步简化汉字,尤其在书写时往往用草书、行书,草体字实际上就是简化字。”[2]
双方观点截然相反。主张使用繁体字的一方认为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保护汉字是十分必要的,不保护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另外,汉字的繁体结构里,本身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而主张使用简体字的一方更倾向于认为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工具,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而繁体字难学难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此,我们认为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汉字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既要守护,也需发展。然而立足于“文化”,繁体字的保护问题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问题。因此,存异求同的结果,便是齐心协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 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duang”字近期火爆网络,关于互联网上众多新造词语会不会影响汉语今后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李卫红跟记者分享了她的看法。
李卫红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不同语言文字交流影响的增多,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网络语言的使用就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在语言应用中的反映,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一定领域内适应了社会公众更便捷地传递信息、更丰富地表情达意的需求,其存在有一定必然性。李卫红介绍,语言符号的本质是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如果大家共同认可,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它就有生命力;反之,它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网络语言的发展也符合这样的规律,新词新语诞生后要有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一部分可能会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也是语言自我丰富、自我发展的一个途径。[3]
对于“互联网新造词语究竟会不会对汉语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我们认为不一定非得得出确切的答案,更不应该片面地将其归结为“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面对语言新现象的出现,人们不必诚惶诚恐,或即刻对其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不妨将其投入大众的生活之中,使其经过时间的沉淀,最后由社会来选择和决定是否进入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系统。
三 “屌丝”是语言的糟粕?
“‘屌丝’这种词语是语言的糟粕,不应任其在网络平台‘放纵’。”2015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呼吁在国家层面组织“汉字文化工程”并启动《汉语文字保护法》立法。他认为,从广告语为成语“换颜”,到造词网络用语,无一不关乎汉字的尊严和命运,保护汉字是关乎中华文化传承的大问题。他希望在全国人大层面上制订《汉语文字保护法》,并表示《汉语文字保护法》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树立汉字、汉语的尊严和汉字作为复兴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地位,进而树立中华民族的信心。[4]
在2015年1月25日上海两会召开期间,政协委员张怀琼就曾提出“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的提案。他呼吁借鉴其他国家对本国语言文字进行保护或纯洁性维护的举措,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同时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互联网的无处不在使得网络流行语随时随地大量涌现,一些是因为新的事物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所表达的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以看作是语言的发展,例如“点赞、蛮拼的、萌哒哒”等网络语言;然而有的网络语言利用谐音表意造成了大量错别字的使用,例如“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造吗(知道吗)、恐龙(丑女)、小鲜肉”等;有的甚至是粗俗猥琐的下流语言,如“屌丝、装逼、逼格”等。
我们认为,在正式的公共场合或新闻媒体中,公然使用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语显然是不恰当的,会对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造成不利影响。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络作为公共、开放的交流平台,采用政令强力禁止网民自由发声的做法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如何恰当地区分场合来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公民思考的问题。
四 怎样看英语退出高考
政协委员、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创始人俞敏洪在小组讨论后表示,2016年英语退出高考统考的改革是合理的。“采用平时多次考查(会考),取代一次考试成绩,如果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有利于学生投入更加有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我是完全不反对的。”[5]
自1980年全国高考英语按30分计入总分,1981年英语按70分计入总分,1982年后英语分值达到满分100分,英语被纳入高考系统已长达35个年头。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地不断提高,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势不可挡的“学汉语”热潮,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该有对本民族语言以及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此次高考英语改革便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五 为“汉语”正名
“‘汉语’可不能等同于‘普通话’,‘汉语’包括汉民族多种方言,而‘普通话’是我国《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由此谈到了今年两会民进中央的一个提案,即关于修订我国《教育法》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提案。提案建议:
——将《教育法》第十二条中“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修改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明确双语教学中“双语”是指“民族语言和普通话”。
——国际交流应坚持“中文”推广,避免推广“汉语”造成误解。可以将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改称为“中文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精心组织并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6]
正如罗富和代表所言,“汉语”与“普通话”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汉语”的外延远远超过“普通话”的外延。因此在国际规范场合,准确界定“汉语”和“普通话”“中文”的概念,给“汉语”正名,给“中文”正名的工作是必要且势在必行的。
六 加强民族语言保护
来自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格桑卓嘎委员说:“我这次带来了‘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和‘进一步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法制宣传力度’两个提案。”“我们乡有2种语言,使用的人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可能就要失传了,我要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鼓与呼。”[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藏语研究逐步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然而,语言研究在服务西藏社会需求上日显不足,有关藏族地区双语教学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通用语在西藏的推广普及问题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原载《中国语情》2015年第1期)
[1]http://news.163.com/15/0305/12/AJUM44PB00014AEE.html.
[2]http://news.sina.com.cn/c/2015-02-16/082631526525.shtml.
[3]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8/3834483.shtml.
[4]http://cul.sohu.com/20150306/n409413217.shtml.
[5]http://www.askci.com/news/2015/03/04/175322yqla.shtml.
[6]http://www.cflac.org.cn/wywzt/2015/2015lh/jianyan/201503/t20150306_287785.htm.
[7]http://www.tibet.cn/zt2015/2015qglh/taya/201503/t20150304_236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