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理论来源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论述探析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民族劳动观发展的交汇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表达。

首先,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论述探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崇尚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它以自然为对象,以技术为中介,通过生产与再生产形成人类全部的历史,是人真正的发生与创造的体现。延续这一思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指出,劳动是“知道的做”,劳动不仅是人的经济生产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历史存在方式。“生产和再生产所指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此在’在经济的做之中的发生,而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此在发生—创造的方式”。[3]劳动也表征着私有财产的主体性质。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一阶段,劳动外化为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的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4]。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论述探析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批判路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新发展、新路径。

其次,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论述探析植根于中国历史中的传统劳动思想。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劳动,反对好逸恶劳。炼石补天的女娲,衔石填海的精卫,搬土移山的愚公,这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劳动思想中以辛勤劳动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从一般理解来看,劳动被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一种体力劳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言就能直接概括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下的劳动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只有少数思想家对劳动的超越性意义做出过阐释。墨子提过“以力抗命”的劳动观,强调了以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思想。庄子也表述过自由劳动的思想,“庖丁解牛”体现了“技进乎道”的劳动的自由含义,通过对特殊技术的追求,劳作成为艺术创造。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对劳动的理解,大都强调劳动艰难、辛苦的一面,而少有西方劳动概念中包含的与人之自由、潜能、幸福、审美等相关的内容。

最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论述探析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思想,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劳动思想的新发展,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被建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劳动的伟大作用,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贯穿着劳动光荣的治国理念。早在“五四”前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推动中国社会革命事业的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揭露劳工的命运,而且指出劳动者贫困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劳工神圣”思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由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提出,进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传播的主要内容。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根据当时的情形,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开展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军民生活问题,更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末,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紧紧握着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手说道:“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历任领导一直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重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邓小平强调要以劳动者为本,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要走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江泽民重视人才培养,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构想,胡锦涛提出不仅要“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5],还强调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习近平面向新时期、新特征、新问题,对以往的劳动思想进行综合创新,形成了这一时代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劳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