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水电设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推动中国水电设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4.1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水电设备产业的发展

1. 改革开放是水电设备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后,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的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电发展更为迅猛。大型水电基地的开发、众多大型水电站的建设,给水电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方针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下,水电设备产业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水电设备产业坚持依靠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的崭新道路,确立了创新型发展制造业的模式,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抓住了机遇,将民族制造工业提升到新水平。

2. 改革开放开辟了水电设备产业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企业从早期仿制走上了自主研发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做强、做大的奋斗目标。1980年年底,哈电成功制造出当时我国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12.5万kW水轮发电机组。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大型水电机组,在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机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质量奖金牌。葛洲坝水电站12.5万kW水电机组的成功研制,为后来的三峡水电站巨型机组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储备,当时机组研制的负责人梁维燕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电还自主开发设计制造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225MW、岩滩水电站302.5MW(转轮直径为8m)的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东电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研制了单机容量为170MW的葛洲坝水电站水电机组和单机容量为320MW的龙羊峡水电站水电机组。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水电设备企业大胆走出去,加大了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努力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哈电按国际标准设计制造了加拿大尼泊温水电站93MW水轮机埋件,与挪威KEN合作制造了鲁布格水电站150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与GE合作制造了清江隔河岩水电站300MW、二滩水电站550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与德国福伊特合作制造了五强溪水电站240MW(转轮直径为8.3m)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与日本东芝合作制造了水口水电站200MW世界上最大容量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和凌津滩、洪江、长洲、康扬等水电站大型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东电除了于20世纪70年代对外援助向阿尔巴尼亚出口水电设备以外,还从1981年开始向美国投标出口水电设备,至今已经陆续向美国、加拿大、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出口水电设备。

进入21世纪,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哈电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加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合作生产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kW三峡左岸机组;合作制造了5台4.5万kW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30万kW抽水蓄能机组等。东电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了科研的走向,在21世纪初制订了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十年赶超”计划,并把市场产品作为科研的依托,旨在通过努力,把东电建成国际一流企业。

3.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水电设备企业的体制改革

哈电集团的组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设备产业的一个重大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快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水平和能力,适应发电设备市场成套的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与鼓励下,由原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绝缘材料厂、阿城继电器厂组建了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从此,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哈电集团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在“主业精、辅业兴”的思想指导下,还相继成立了若干辅助设备企业,如哈电秦皇岛重型装备公司、哈电交直流公司、哈电阀门公司,并完成了对佳木斯电机厂的兼并。20世纪90年代,经国务院、机械工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哈电集团在国内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将生产经营主体组建成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公司,于199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998年完成了对哈尔滨绝缘材料厂的改制工作,成立了哈尔滨庆缘电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完成了对阿城继电器厂的股份制改组工作。此外,一些中型水电设备制造企业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了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等国有企业陆续改制,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诞生了一批民营水电设备生产企业。福建南平南电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改制成立了股份公司——福建南电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后,国外水电设备企业及资本进入我国,我国水电设备产业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1994年,德国福伊特水电与上海电机厂合资成立上海福伊特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外方控股66.7%。1995年,法国阿尔斯通与天津发电设备厂合作建成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法方出资99%,中方出资1%),成为阿尔斯通电力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的加工中心。2002年,GE Hydro在收购了其他企业后,投资建成了新厂,成立通用电气亚洲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外方控股90%,杭州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0%。2004年,日本东芝集团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富春江富士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变更为东芝水电设备(杭州)有限公司,其中东芝集团出资80%,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出资20%。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赋予了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无限生机。自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在认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水电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技术水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振兴民族制造工业中,我国充分发挥了国家重大工程对水电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依托三峡工程的建设,创立了“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模式”,走出了一条装备国产化的成功道路。

1.4.2 西部大开发对中国水电设备产业发展的影响

1. 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给水电设备制造产业带来的机遇

世纪之交的200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我国西部水电开发提供了契机。水电开发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而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国电力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事件。

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性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在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和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加快和带动我国设备制造业、电力施工业及建材业的发展。

我国的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分布非常不均。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东部占4.5%,中部占8.6%,西部占86.9%;全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东部占4.9%,中部占13.7%,西部占81.5%;全国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东部占6.2%,中部占17.6%,西部占76.2%。到2010年,全国已开发、正开发的装机容量东部占12.4%,中部占37.5%,西部占50.1%。全国水能资源地域分布概况如图1-11所示。

图1-11 全国水能资源地域分布概况

a)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b)全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 c)全国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 d)全国已开发、正开发装机容量

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云、贵、川、渝、藏等五省区,占全国75%以上,仅云南、四川两省就占全国一半以上。国家规划13个水电基地2.7亿kW装机容量中有8个水电基地约2亿kW装机容量在西南地区,因此,无论从水能资源总量还是当前的开发态势看,“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在西南”的说法都不为过。

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十多年来,西部水电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开工建设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初步统计,十多年来共开工建设各类水电站约1亿kW。特别是,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和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龙滩,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瀑布沟、小湾、拉西瓦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项目开工建设。到2008年年底,西部地区已建装机容量达8244万kW,西电东送规模为2500万kW,在建规模约4000万kW。二是水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和运行管理体系,具备了独立设计、施工和管理各类水电站的能力。

西部水电资源的大力开发带动了水电设备产业的发展,水电站机电设备制造及供应厂商不断涌现,不仅国外的几大跨国集团(如阿尔斯通、福伊特、东芝等)和一些世界知名电机、电气公司落脚中国,国内的水电设备企业,无论是电机制造、辅机制造还是专用设备配套企业,也纷纷通过合作、合资来扩充自我、壮大实力。继哈电和东电之后,一批水电和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在上海、天津、杭州、重庆、西安、沈阳、武汉、石家庄、昆明、南京、太原、大连、佛山、镇江等近20座城市内生根或通过股改而壮大。

在国家西部水电大开发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立足于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哈电集团对昆明电机厂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把昆明打造成西南地区水电设备制造生产基地。哈电集团以重组后的昆明电机厂为基础投资建设云南水电装备制造基地,并逐步扩大云南水电生产基地的生产范围,使其具备生产大型水电机组重要部套的能力。此外,哈电集团还将依托云南水电装备制造基地,建立昆明电机国际市场开发本部,着力开拓东南亚、南亚水电装备市场,并依托云南水电装备制造基地进行生产。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西部大开发中获益良多,得到长足发展。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东电加快了巨型水电机组等核心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西部大开发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业绩,一批批像东电一样的企业快速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不断增长,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新高地。

2.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电开发的挑战

前几年,由于受到国际社会反水坝、反水电的影响以及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中存在的环保、移民等问题,我国一度放缓水电开发进程。国家对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移民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我国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2011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对金沙江上游、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调研,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形成了“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等原则共识,明确了我国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重点工作。

西南地区集中了我国75%以上的水能资源,全国13个水电基地中的8个,2.7亿kW装机容量中的2亿kW分布于此。同时,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保护压力最大、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近十年来,水电开发迅猛发展,确实出现过“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和干支流“齐头并进”等现象,分隔了部分生态环境,在部分流域导致生物生境片断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已成为河流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次是水电开发的移民安置问题,如何才能达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也是水电开发前期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按照国家“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指导方针,水电建设需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在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都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水电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建设周期长,制约或影响水电建设的因素很多。在过去,投资是制约水电建设的主要因素;而如今,移民和环保问题已成为阻碍水电开发最大的阻力,是制约水电建设的瓶颈。以怒江“两库十三级”水电站的规划为例,从2003年起就一直争议未断,计划最终被搁浅。2007年开始,国家甚至收紧了对水电项目的审批,大型水电项目核准权从地方回归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曾明确,“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水电装机约7300万kW,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kW。按照这一目标,“十一五”规划中列举了重点开工的水电站有33座,装机容量7402.1万kW。而受移民、环境和安全问题的影响,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核准的水电站只有11座,装机容量为2003万kW,距离“十一五”规划目标有不小的距离。

水电开发建设必须按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未来的水电开发将实现两大转变,即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到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多年来,我国水电建设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过程中,这无疑是一大挑战。

1.4.3 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中国水电设备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国内只有哈电、东电等少数企业能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我国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万kW,根本不具备设计制造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的经验和能力。在与国外企业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我国企业发现自己在研发、管理及服务等各个方面与国际同行差距都很大,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如此悬殊差距,使得“引进来、走出去”成为不二选择。然而,如果“引进来”只停留在引入国外现成机组设备的层面上,那么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仍然会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阶段,不可能学习到真本领,技术落后的局面也不会有根本改观。为了推进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决定,利用建设三峡工程的契机,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时,要求其向联合体内的中国企业转让技术,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整体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更高水平上的国产化创造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水电行业处于低谷的情况下,三峡工程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机组采购项目,对跨国公司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峡左岸机组招标时,我国企业还没有独立投标能力,14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国际招标采购。招标书中规定:左岸14台机组一次招标,责任方为外商,前12台以外商为主,中方参与制造;后2台机组以中方为主,要求外商和中方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中标企业必须向中方全面转让核心技术,为配合技术转让,三峡总公司将支付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符合竞标条件的企业组成六家联合体参与投标,最终由两个供货集团中标。法国阿尔斯通和瑞士ABB组成的供货集团中标8台,哈电参与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接受转让技术;VGS(德国福伊特、西门子和加拿大GE)联合体中标6台,东电参与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接受转让技术。

在三峡工程左岸机组的研制过程中,按照合同,哈电、东电分别派人到主承包外商所在地参加联合设计和接受技术转让,包括核心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哈电成功引进了相关技术,并和国外企业联合设计,从而较好地消化吸收了三峡技术引进项目(包括40个计算机软件,其中8个商业软件)。消化、吸收及“二次开发”,推动了哈电的技术创新,促使哈电掌握了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三峡左岸机组的“拜师学艺”,哈电和东电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70万kW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

到三峡工程右岸12台水轮发电机组招标时,哈电和东电拥有了和国外公司同台竞争的能力。三峡工程右岸水电机组要求投标方在投标时提供水轮机模型并在国内水力试验台同台对比。同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哈电、东电的模型试验成果与国外厂商站到了同一个平台上,效率、稳定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轮机水力设计实现了自主设计而且有所创新突破。最终,哈电、东电各承担右岸电站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制。图1-12是东电为三峡工程右岸生产的转轮正在起吊装船。在发电机方面,哈电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自主研发的空冷技术应用到巨型水轮发电机上,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840MV·A全空冷水轮发电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全空冷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这一自主开发的空冷技术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上的成功应用,使哈电相继签约了龙滩、小湾、拉西瓦、构皮滩等水电站30台70万kW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合同,几乎包揽了这一时期国内所有空冷技术巨型水轮发电机的制造任务。图1-13为三峡工程右岸首台全国产化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机组由哈电研制。

图1-12 东电为三峡工程右岸生产的转轮被起吊到货船上

图1-13 三峡右岸工程首台全国产化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从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全部国际公开招标,至三峡工程右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中的4台国际公开招标,再到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国内公开招标,不同的招标策略反映出我国水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国产化水平,每一次招标都带来技术的进步:无论是水力设计的提升,还是全空冷发电机的应用、发电机电压等级的选取,每一步都见证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哈电和东电两家企业成功跨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步,成就了被业界称为经典的“三峡模式”。正是通过这独具特色的“三峡模式”,我国企业用不到7年的时间,掌握了70万kW水电机组制造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大型水电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实现了30年的跨越,具备了与世界一流水电设备制造商同台竞争的能力。

2. 抽水蓄能机组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制水平,国家于2003年年初效仿三峡工程机组国产化模式,确定了抽水蓄能机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以“打捆招标、引进技术、分包制造工作”为原则,以河南宝泉、广州惠州和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依托工程,经过统一招标,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哈电和东电承担引进技术和分包制造任务。第二阶段,以蒲石河、黑麋峰、呼和浩特、桓仁等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国产化后续工作依托项目,并坚持了“国内负责、‘必要时’国外支持”的国产化原则。第三阶段,哈电和东电作为承包单位,以安徽响水涧电站4×25万kW蓄能机组、福建仙游电站4×30万kW机组、江苏溧阳电站6×25万kW机组为依托项目继续推进机组研制开发。2011年年底,我国首台100%国产化抽水蓄能机组在安徽响水涧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制造技术完全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历史。

3. 辅机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依托三峡工程,我国还实现了高压电气设备、励磁系统、调速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1999年9月,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高压电气设备采购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字,由德国西门子中标15台550kV主变压器,瑞士ABB中标39台间隔GIS高压开关及相关附属设备,并向保定天威、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分包企业转让技术。2000年5月,签订三峡左岸电站控制设备的国际招标合同,同样转让技术并分包制造。14套励磁系统由德国西门子中标,与东电合作;14套调速系统由法国阿尔斯通中标,与哈电合作。三峡梯级调度电力调度系统由瑞士ABB总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内分包。通过左岸电站的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厂家在电站主变压器、GIS、励磁、调速系统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等重大装备方面的设计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大型水电设备的自主创新历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三峡技术引进到抽水蓄能打捆招标引进技术,均为水电设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为自主创新抬高了基点,培育了创新队伍和创新机制,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

1.4.4 其他政策措施对中国水电设备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动了小水电设备产业的发展

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中国式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试点,以小水电站及其电网建设为主体的农村水电建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八五”“九五”期间,国务院继续部署开展了第二批200个、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工作。到20世纪末,全国一共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这一时期,农村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大约占全国水电的40%。到2000年年底,农村小水电年发电量达到850亿kW·h。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小水电代燃料成为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03年在5个省开展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试点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扩大试点建设,涉及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1个项目,到2009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扩大试点建设任务。在试点建设任务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复了《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全面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9年全国农村水电工作会上进一步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搞好项目建设,把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成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200万户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到2020年基本解决1000万户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为鼓励小水电开发,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产权政策和低税收政策,资金方面的补贴也拉动了建设小水电的社会资金的投入。

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使我国的小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和市场竞争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一个较强的小水电设备制造工业,并培育了一大批小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和企业经营专家。如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每年水电设备需求量为20万~30万kW,而当时的制造能力只有10万kW,曾出现过“有窝无机”的困难局面。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我国小水电设备年产量已增至500万kW左右。中小容量的水电机组在产品、质量及价格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能满足国内需要,还可以大量向国外出口,部分企业的产品成功冲破了欧盟标准壁垒,销往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盟国家。而在国内,除辅助设备外,整个小水电设备市场几乎难觅国外制造的机组。

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反思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资源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问题,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但是我国小水电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需要通过监管和引导把小水电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水力资源开发与当地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这将有效地促进小水电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小水电设备市场更加规范,小水电设备质量更加优良。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要求大力发展水电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的同时,还提出合理开发水能资源。要求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

要全面加强水利建设,不仅要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而且也要解决那些由于无法调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所造成的汛期洪水成灾、枯期水资源枯竭的工程型缺水问题。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而言,要维持正常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库,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没有掌握其他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新技术之前,即使人类不能利用水库进行发电,也必须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以调节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在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下,只有建造了具有足够蓄水能力的水库,才能把汛期的洪水拦蓄下来,避免形成洪水灾害。同样,只有大型水库拦蓄和贮存了足够的洪水,才能在枯水季节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保证。

由此可见,水电开发,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开发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建设,不仅仅是解决能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水资源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能源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三峡水电站的首要作用,就是防洪和供水。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能源的问题还仅仅是发展的问题,而水资源的问题则是更重要的生存问题。

加速水电开发建设、优先开发水电是我国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响应、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一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水电开发是一项很重要、很核心的内容。国家为了更好地发展水利,必将为水电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