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与孩子身心发展
学习和生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想要出色地完成这两项任务除了要依靠父母的教导之外,主要依赖的还是大脑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专家常说的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当感觉统合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时,孩子的大脑能够及时地发出指令,使眼睛、耳朵、手、脚产生高度的协调一致感,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活动中都表现出适应性强、语言表达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等特点;相反,如果感觉统合出现紊乱,孩子的大脑虽然能发出指令,但由于无法被眼睛、耳朵、手等部位及时接受,这些指令就会造成堵塞,像拥挤的交通一样,使孩子无法迅速而准确地了解指令,从而使认知、行为、学习、情绪、社交等方面出现异常。
由此可见,感觉统合能力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是感觉统合发展的基础
所谓感觉,就是感觉器官将其所看到、听到、尝到或者闻到的事物交给大脑,由大脑进行加工并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基本反应,它是感觉认知的初步阶段,也是构成感觉统合的基本要素。想要使感觉统合得到发展,就要经常刺激感觉器官以及大脑的感觉区。例如,视觉区、听觉区、味觉区、嗅觉区在左脑的底层,触觉区以及平衡区在大脑的正中央。在进行刺激即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大脑训练的平衡性,以保证孩子左右脑同时发育。不过,婴儿在出生的7个月内,大脑的运作功能不强,无法同时活动左脑和右脑,感官接受讯息后通常只能由左脑进行初步的组织、整理、分派以及记忆的统合学习,因此需要父母逐步开导、训练,使孩子逐渐掌握感觉统合训练的技巧。
2.焦距稳定促进视觉成熟
人的每只眼睛都有视觉,在二者同时观看物体的时候,这两个视觉就会重合,其重合区的中点就是焦距。焦距的作用很大,它能够与周边视觉(即两个视觉不重合的部分)相互配合,做放大、缩小、拉长、缩短距离,使双眼能够自如地看到自己想要看的物体。不过,在3岁以前,孩子的视力发育尚未成熟,虽然能够认识大部分的图形、颜色、文字,但视觉的清晰度仍远远不够;而刚出生的婴儿,更是只能看到强烈的光线、黑白等纯色颜色以及大色块,这并非因为婴儿视觉辨别力不足,而是因为婴儿两眼的焦距的成熟度不够,中心视力无法完全协调成一个影像。
不过,随着感觉统合的进一步加深,婴儿在出生1个月后就能够辨识红、黄、蓝三原色,3个月左右时就能识别中间色,对于光线的反应及辨识能力也会有相当大的提升,对于父母的表情也会有所反应。当孩子到了3~4岁后,焦距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能够看一些比较小的字、稍复杂的线条或者其他图案,使视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逐渐发育成熟。
3.东张西望和爬行不可缺
颈部是大脑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人体通过神经系统传送的讯息必须经过颈部才能到达大脑。此外,影响人类学习能力最大的前庭以及视觉系统也经由颈部,所以,感觉统合的发展也离不开颈部的发育,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婴儿视觉焦距还不稳定,所以正前方的东西看不清楚,常被旁边的物体以及移动中的物体所吸引,这是3岁以前的孩子习惯东张西望的原因之一。虽然婴儿的视觉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但这种“漏洞”对于视觉发育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孩子的东张西望中,颈部的肌肉及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助于视觉、听觉肌肉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稳定视觉焦距,并提高听力能力。如果不注意锻炼孩子的颈部肌肉,就会造成视觉以及听觉肌肉和神经发育不成熟,从而影响焦距间隔的稳定性,在阅读或者活动时,就会发生跳行、跳字、手眼错位等问题,眼睛也容易疲劳。
第二,孩子在爬行过程中,为了能够看清前方以及两旁,需要抬高及转动头部,有助于锻炼孩子的颈部肌肉,有助于颈部神经结构的完整发育。颈部结实了,对于行走时的脊椎、双腿均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并能够使各部分协调一致活动,避免摔跤或者磕磕碰碰。
由此可见,在婴儿的爬行阶段,颈部发育是发展平衡感及空间视觉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小链接
小洋洋从几个月起就由奶奶全权照顾,老人因为怕孩子磕着碰着,总是不给他学习爬行的机会。现在孩子1岁半了,不仅不会走路,而且视觉很难集中到一点,如对静止的物体不感兴趣、看书或者看图画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等。
爬行是一个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小洋洋没有经过这一步,因而错失了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其实改变这种状况并非很难,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趴地推球的游戏,让孩子趴在地上,父母用球引导孩子去推或抓,只要能够使得孩子慢慢爬行,就能逐步达到目的。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在家或到训练中心进行针对性训练。
4.触觉提高儿童学习能力
由于触觉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所以它是感觉统合中最复杂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能力。孩子在脱离母体的过程中,还没有睁开眼睛或者听到声音,身体四肢就已经感受到母体的挤压,这种挤压就是他所体验的第一次触觉,也是最刺激、最具有爆发力的触觉,它能够使全身感觉细胞以及感觉神经同时和大脑记忆区进行强而有力的互动,对孩子一生的感觉统合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没有受过挤压的剖腹产孩子会出现触觉防御性反应过度的行为问题,对于任何接触都会有明显的胆小退缩,哪怕再轻微的碰触也能产生强烈的反应,以致经常惊醒哭闹。
由此可见,触觉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经常晒晒太阳,感受阳光对皮肤的呵护;经常玩玩沙子,感受沙子带来的粗糙与湿凉;经常洗洗海浴,感受与平日洗澡不一样的触觉,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也有促进作用,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害羞、黏人、怕生、笨手笨脚、情绪不安以及发音不良等现象,让孩子更加开朗地面对外界。
5.听觉促进语音、语言的发展
听觉属于潜意识的领域,它所获取的信息往往自动深入大脑的潜能记忆区,而无法像眼睛闭起来那样将外界信息阻隔于大脑之外,因此听觉对于孩子潜意识的影响非常大。
孩子的听觉能力起源于母体,当女性怀孕5个月之后,胎儿的听觉系统就已经开始发展,它透过子宫的薄壁,在一片寂静中倾听妈妈的心跳声以及血液的流动声音,这些声音对于胎儿来说是温暖、安全的象征,具有安心愉悦的功效,从而使听觉系统在无杂质干扰的情况下更好地发育,如果此时实行胎教,势必会对孩子的听觉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母体分娩的时候,婴儿的头部会受到强烈的挤压,使大脑记忆区受到强大的冲击,记忆区立刻像插上电源的机器开始启动,音辨能力也因此产生,这对于日后孩子发音、学习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婴儿出生后大约7个月音辨能力逐渐成熟,能够通过接收外界的讯息,并开始操作自己唇舌、声带、鼻音进行共鸣,我们平日经常听到宝宝“咿咿呀呀”的说话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宝宝正在模仿亲人说话的样子、语调、发音,从而形成一套属于婴儿独有的语言体系,也是成人语言的前身。
可见,听觉对与孩子语音以及语言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父母在早期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喜欢听的声音,引导他们对声音及环境关系的认知,对孩子长大后的倾听能力会有较大的帮助。例如,利用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音源、动物声、自然声等增加孩子的分辨能力和对声音的敏锐度,像和孩子一起拍手、敲鼓、拍桌子等,使听觉得到一定的刺激。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听觉又能起到新的作用。从孩子牙牙学语到逐渐熟练掌握语言,听觉会再此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孩子在与他人对话时,表情、手势并不是吸引他注意的主要手段,起伏不定、长短不一、大小参差的声音才更具有沟通力。不管是从电视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不同国籍的孩子使用不同的语言比比画画交谈很久,尽管他们并不懂彼此的语言,但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对话的兴趣,因为从语音的交换中孩子得到了交谈的乐趣,这比费尽心思弄明白对方的意图更加轻松,在愉悦的交流中孩子会逐渐将一些重要的讯息通过耳朵存储到大脑的记忆区,以便随时“调取”使用。
6.嗅觉是潜在的智能基础
相对于听觉与视觉,孩子的嗅觉一开始就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在出生不久就能够分辨出各种气味,特别是对妈妈身上的气味最为敏感的孩子,在眼睛还未睁开时,基本上就是靠着嗅觉来辨识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除此之外,嗅觉也是孩子寻找食物的工具,当婴儿准备吃奶时,他通常凭着嗅觉来寻找妈妈的乳头。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婴儿的两侧各放一块沾着乳汁的纱布,一块是婴儿自己妈妈的,另一块是其他人的,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都能够准确地将头转向沾有自己妈妈乳汁的纱布,表示出急切的吃奶意愿,并在以后将这种意愿扩大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出集中的注意力。
此外,嗅觉还是开发大脑的一把金钥匙。据脑神经专家的研究显示,嗅觉灵敏的孩子会提高脑部对气味的灵敏度,使大脑能够随着气味的波动进行运作,增加记忆区的反应力;相反,嗅觉反应迟钝孩子的大脑由于长期缺乏气味的刺激,会使大脑变得迟钝,并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育。
7.味觉避开生活中的“陷阱”
味觉对人体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其主要在于保证食物对人体是否有益。例如,肝脏疾病患者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味觉能够帮助他判断某种食物是否太油腻,从而避免食用;又如,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甜食,通过品尝某种食物,他能够确定这种食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健康需求。由此可见,味觉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指南针”的作用。
不过,孩子的味觉功能并不是后天训练才能获得的,他自一出生就具备辨别味道的功能,在过了断奶期之后便能够品尝到各种食物,并利用味觉对各种食物形成自己的喜好。想要味觉不断发展,后天训练必不可少,这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够形成完整的味觉体系,还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保证。味觉较差的孩子,容易出现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等情况,甚至养成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这对于日后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对此多加注意。
味觉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时间,要让孩子一口一口慢慢咀嚼,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够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慢慢体验食物中的味道,使注意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锻炼孩子大小肌肉及手眼的协调能力。应当注意的是,父母们对孩子吃饭不要管得太多,如制订“吃饭时不能说话”“要快点吃”“吃饭时要端坐”等,这样就会使孩子对吃饭产生反感,对食物的气味也会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味觉的发育。
8.前庭觉能协调动作平衡能力
前庭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学习,我们必须要尊重身体的特点,否则会适得其反。都市化使孩子需要的摇篮没有了,活动空间小了,是平衡感教育最需要关注的事情。
前庭体系正好位于头部,在平衡感上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所以人体只有与平衡体系保持密切的协调,大脑才能将视觉与听觉收集的讯息迅速转化为人体能够理解的电波,并将电波传达给四肢,使其做出应有的行动,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
前庭平衡包括嗅觉平衡、听觉平衡、视觉平衡,还包括头部与颈部的所有活动以及大脑所获取的讯息与大脑功能区脑细胞的互动等,它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前庭平衡失调,就会造成身体操作不稳定,使孩子形成好动不安的现象,多动的孩子基本上前庭觉的发展普遍不佳。
此外,前庭还包括几乎所有和语言、动作发展相关的器官,所以前庭觉不良还会影响孩子左右脑功能的分化,从而导致语言和动作能力的发展障碍。例如,孩子的头部通常比身体大,整个比例呈倒三角状态,所以在学习走路时不但要有高度的平衡能力,还要有成熟的协调能力,譬如眼睛看多远、手如何摆、脚如何抬,如果真的这样,使大小肌肉和其他身体感官产生良好的互动,在逐渐学会走路的同时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并对第二层大脑感觉统合的语言能力、运动协调和左右脑均衡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动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9.运动协调能力主导学习能力
所谓运动协调能力,就是指机体的各部分在一定的环境以及规定的时间内相互配合、协作,逐步按需要完成相关动作等的能力,它并非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而是一种当下的反应,属于身体在一瞬间爆发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瞬间爆发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上。
例如,在学习走路时,孩子肢体的各部分肌肉和关节凭借着对周围人走路姿势、动作的记忆以及父母手把手的训练,逐渐掌握身体的灵活度,知道如何操作自己的身体,并将这种能力突然爆发出来。又如,学习语言的时候,孩子从不去记忆他讲过的话以及如何去讲,也不像成人一样将思考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而是经常与人沟通,并将接收的信息不断反映给大脑,刺激大脑的语言中枢,使其形成一种“冲动”,并在适当的时间内将这种冲动付诸实践,这就是孩子牙牙学语的第一步。
掌握运动协调能力,能使孩子对环境有足够的认知,进而影响语言表达、数理思考、科学探索及人际关系的成长,对于运动与语言能力健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0.左、右脑需要协调发展
人体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其中右脑专门负责观察、想象及创新,接受新的情景,掌握现在;左脑则是旧经验的积累,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二者虽然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人体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大脑发挥出更多的潜力,左右脑的发展必须协调一致,如果失衡便会影响人体的完整性。例如,左脑发达的人通常过于僵化、固执、紧张,右脑发达的人虽然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天赋,但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关系较差,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制造各种问题。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左脑通常比右脑发达,因此很多天赋与特质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原本丰富的创造性思维陷入僵硬之中。
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通过刻意压抑左脑来强化右脑的功能,但其结果非但不能使右脑得到良好的成长,反而使大脑感觉讯息无法顺利整合,造成各种感官和神经体系的协调能力混乱,影响感觉统合,使左右大脑的成长受到挫折,进而影响学习能力。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大脑功能时,应当根据左右大脑发育的特点与时机而定,以便能够将各种感觉自然地统合为一体。
例如,孩子6~18个月期间,大脑右半球的语言区和运动协调区逐渐发展成熟,在这个阶段,父母就要开始对语言以及运动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孩子在18个月之后,右脑处于高效率的学习时期,孩子能够开始发挥较积极的学习能力,如语言能力爆发,独立生活能力也在快速发展中,左脑在感觉经验及身体运作相互间的作用下,逐渐了解和积累经验,并发挥思考的能力,所以从18个月起,父母不仅要训练孩子的右脑,还要开始着手对孩子的左脑的训练。
孩子从36个月起,左脑功能已经有了明显的基础,孩子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个性、意见和习惯,但是,并不意味着此时可以忽略右脑的教育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左脑上。虽然左脑功能增加了,若没有与右脑取得平衡的话,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发展,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采用“双面夹击”的方法:刺激右脑培养注意力,利用专注的注意力辅助孩子学习左脑的各个功能(逻辑、组织、理解、推论等),使孩子的认知得到良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左右脑交替成长是种自然现象,不应通过抑制某一个的发育去助另一个成长,而应相辅相成、均衡发展,使孩子的生活常规、语言组织、数理逻辑和人际关系都快速成长。
总之,感觉统合理论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它能够解释孩子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困难,也能够帮助父母了解到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因素,即孩子的问题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不是“不肯”,而是“不能”。当父母找出孩子学习中出现的弊因之后,就可以“对症”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