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县)人。年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弃去,隐武安山中为僧,法名子聪。后游云中,被召见,元世祖忽必烈见他博学多才,留侍左右更名秉忠。至元初(1264),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预中书省事。卒年五十九岁。赠太傅,封赵国公,进封常山王,谥文贞。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终日斋居蔬食,每以吟咏自适,不为名利所动,自号藏春散人,有《藏春散人集》。《全元散曲》录其小令12首。
南吕·干荷叶
干荷叶,色苍苍[1],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注释】
[1]苍苍:深暗的颜色。
【赏析】
这支曲描绘了一派萧疏、寂寥的深秋景象。“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起始一句,作者便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干荷图。作者从残荷的形,写到色;“风摇荡”,荷叶不停地摇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这种从形到色、从静到动的层层剖写,使残荷的形象鲜明突出,并略带几分凄婉。第二句“减了清香,越添黄”,并非仅写残荷的味和色,一个“减”字、一个“添”字写出了荷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当初是翠叶红花出绿波、清香沁人的盛景,而今却是叶黄香消、干叶枯柄的残态,怎不叫人生出一段怜荷之情?全曲总收于怜荷怨霜的抒情之中:“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原先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况,为何变成如今这般清冷落魄?原因都在昨夜那场冷酷无情的严霜!“都因”二字将作者无限怨情表露无遗。“秋江”渲染出一种萧疏的氛围,“寂寞”则传神地表现出干荷叶孤寂的气韵。霜打的荷叶和经霜的江水,一个是叶枯色苍,一个是清凉寒冷,一种萧疏寂寞之气扑面而来,那种对美受摧残、被毁灭的同情与怜悯,便更真切地袭上心头。这首小令锤字炼句,构思新颖,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双调·蟾宫曲·夏
炎天地热如烧。散发披襟,纨扇[1]轻摇。积雪敲冰[2],沉李浮瓜[3],不用百尺楼高。避暑凉亭静扫,树阴稠绿波池沼。流水溪桥,右军观鹅[4],散诞[5]逍遥。
【注释】
[1]纨(wán)扇:细绢制成的团扇。[2]积雪敲冰:此指将冬日储存的冰块拿出来消暑。[3]沉李浮瓜:此言吃李吃瓜消暑。因李重瓜轻,水洗时李沉瓜浮,故言。[4]右军观鹅:右军,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性爱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5]散诞:逍遥自在。范成大《步入衡山》一诗中有“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赏析】
这支曲子写夏日消暑的闲适。起句以“炎”极写酷暑难当,“散发”二句写消暑人潇洒自如的风度,摇之轻,风雅活脱可喜。“积雪”三句进一步铺写主人公的悠然自乐。“避暑”二句写景,以树绿、水绿强调凉亭的幽雅环境,与首句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结三句用典,借王右军观鹅之事写夏日的逍遥自乐。整个曲子活画出士大夫生活的情趣,生动展现其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