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剂型的误区
儿童经常使用的药物剂型有颗粒剂、混悬剂、滴剂、糖浆剂、泡腾片、咀嚼片、栓剂、软胶囊等。每种剂型在服用时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家长们大多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有时候对这些药物的剂型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和使用。这就需要家长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防酿成大错,因为由药物剂型问题导致的重大事故并不少见。
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将泡腾片当作普通片剂或者含片来服用。泡腾片遇到水分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的气体,正确的饮用方法是待药片充分溶解后服用。直接口服泡腾片会使患者面临灼伤食道的风险,药片到了胃里还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引起打嗝、恶心等不适反应。曾经有一个由泡腾片导致窒息的案例是药片恰好卡在了孩子的气管处,而且即便不是泡腾片,普通的片剂也会产生这样的风险。因此,建议儿童最好服用适合他们的液体类剂型,成年人吃的片剂、胶囊剂等药物也务必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自从我家有了丁丁和当当,家里的重要物品是越放越高,有时候我和孩子爸爸吃点药,都要站在凳子上去橱柜的最上层拿。这一点也不夸张,小心驶得万年船,毕竟现在的药物外形和包装越来越奇特,而小孩子好奇心又重,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混悬剂在使用之前要摇匀。混悬剂是难溶性的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而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存放时间过久可能会导致药物分散不均,所以使用前需要摇匀,如布洛芬混悬液。还有一种干混悬剂,是一些细小的粉末,使用时要加水混匀,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
咀嚼片要嚼碎了吃,不宜直接吞服,如孟鲁司特咀嚼片。
我们接触最多的软胶囊是维生素D。儿童剂型的胶囊通常都可以剪开服用,较大的宝宝可以连着胶囊直接服用。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家长最好给小宝宝选用滴剂的维生素D,或者将剪开胶囊的药物挤到勺子里再喂给宝宝。因为曾经有家长拿着胶囊正对着躺在床上的婴儿挤,结果没有拿住,胶囊壳掉入婴儿口腔,进入气管引起了窒息。
比较常用的栓剂是退热栓。很多家长以为退热栓不经过消化道,不良反应会比较小,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其实不是这样的。建议家长只在孩子熟睡、不配合等不方便服药的时候选择退热栓,其他时间还是尽量以口服剂型为主。因为栓剂也会被吸收进入血液,使用不当同样有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并不会更加安全。而且栓剂的给药剂量不是很准确,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手法、孩子的配合程度,以及推送的位置等原因导致药物的损耗。另外,栓剂的给药剂量比较固定,一般就是一颗,不像口服制剂可以按照千克体重用量来准确换算适合孩子的药量。
关于栓剂的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有的家长以为不同渠道的给药途径相互之间没有影响。例如,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两次给药的间隔要大于4小时,而有时候孩子高热控制不住,家长们就会再给用同种成分的栓剂。其实不同途径的给药方式最后都使药物被吸收进入了血液。而对乙酰氨基酚一旦服用过量,就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肝损伤风险,所以这点家长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