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做官为什么是为公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个“公”与“私”相互博弈、竞争,共同发展,对立统一的过程。

先要区分“公心”与“私心”

人之初,部落成员以洞为穴,群居而生,一起抵御猛兽袭击、自然灾害,共同围狩捕猎、采食果腹,生产力的低下和群体生活的意识,带来的是“公社”“公共”性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人们的思维和意识中,尚没有“私”的概念,所有的成员都是原始公社的一部分,所有的生活资料都归部落公共所有,个人的存在与原始公社完全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随着剩余生活资料的出现,人们逐渐产生了“私”的意识,希望单独支配占有剩余生活资料,进而开始追求对各种资源的私人占有。于是,产生了“私”和“公”之间的分化和对立。

在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奴隶社会是“私人占有”的一种极端状况,极端到原本平等的同类同族的个体连带个体的私有财产都可以被一个人私人占有。

但是,社会的发展,随即暴露出来另一个问题,对“私”的无限追求,带来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进而阻碍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仅有“私”的一面是完全不够的,不能因为追求“私”而忽视了“公”的存在。诸如共同抵御疾病、天灾,发展生产技术,化解社会矛盾,组织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秩序等问题,超越了个体的“私”的层面,是涉及全体或者众多社会成员的“公共”问题。只有兼顾好“私”和“公”两方面的问题,人类社会才能持久良性地发展。

官员的工作是社会公共事务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公共问题呢?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需要发展出一套社会公共系统来负责这些问题,政府和官员就是这套社会公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公共事务的完成,政府设定各种职位,任命官员,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所以,各个官员,其工作的内容,从性质上来讲,都是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使得“私”和“公”的领域,也在此消彼长,不断发生变化。如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江山社稷是皇帝个人所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则说“天下为公”。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公共领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而私人领域在受到各种保护。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及在获得执政地位,进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倡导和要求各级官员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戒除私心私利,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社会“公”的范畴。

无论东西方,不管是将政治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还是以当官为人生目标,都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在中国,传统的“仕”的思想和“功名”思想,更推崇个人出将入相,以从政做官为正统的人生道路。官员从个体“私”的领域中跨越出来,进入社会“公”的领域,也是一个突破私的小我,而实现公的大我的价值提升的过程。

具体而言,官员出以公心,就是要时时处处从公共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官员对“公”的恪守,应该成为其基本的思想要求和行为准则,贯彻在日常的具体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