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雍传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谁持彩练当空舞?——讲述伯雍自己的故事

从1998年至今,做了整整16年校长,还是平平庸庸,自感惭愧。好在还有领导的指引,老师们的支持,自知不足而不断求学,先后分别师从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马云鹏教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曹飞宇教授等,我的学术也只是稍有长进,从2011年始,又得到了七彩教育同盟的“盟主”郑瑞芳校长的言传身教,对学校管理才算略知一二。

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少要做好四件事。一是要有“思想”,这是学校的灵魂,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学校发展才有思想保证;二是要有“团队”,有团队大家才能做“共同”的事,学校发展才有人力资源保证;三是要有“特色”,教育工作者做的事是一样的,都是国家规定的,但是做法千差万别,效益也就有所不同,这就离不开创新实践,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为特色而特色”,而应该是“为效益而效益”;四是要有“平台”,有发展平台,才能登上“台阶”,登高望远,才能知己知彼,兼收并蓄。四者不可缺其一。

本书就是按照这四个方面,总结和回顾了伯雍小学近3年来在七彩教育同盟引领下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其他兄弟学校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家底薄、起点低、困难多的伯雍小学而言,不仅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传奇”。因此,我们的“传奇”只是相对自身的“传奇”。

《伯雍传奇》主要讲述了学校发展的“痛”与“喜”。说到“痛”,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掣肘之痛”,不仅教师严重缺编40余人,而且学校除了国家财政拨给之外,无任何自身“造血功能”;有“眼高手低”的“雕琢之痛”,不仅缺少教师,更缺少名师和骨干,教师整体素质与“名校”的差距很大,教师进修培训任重道远;有“曲高和寡”的“孤独之痛”,我们率先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师的理念尚需更新,家长和社会的固有认识有待改变;有“破茧而出”的“挣脱之痛”,现有的评价体制滞后于学校的创新发展;有“全纳教育”带来的“誉损之痛”,学校无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子女已占学生总数的1/3,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痛”了,我们没有哭泣,没有埋怨,反之,我们用比别人多出一倍到几倍的力量去“化险为夷”,进而“逢凶化吉”;“痛”了,才会思变,“痛”久了,才会发生质变,“痛”过了,才会发生巨变,才能化“痛”为“喜”!

说到“痛”后之“喜”,我们有“借鸡生蛋”的“意外之喜”,学校成立了学生、家长、教师、核心教师和社会五个团队,不仅弥补了师资不足,而且携手统筹联动;我们有七彩教育同盟的“共进之喜”,人大附小的所有资源都无偿为我校教师提供服务,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日新月异;我们有“独树一帜”的“发展之喜”,教育局把我校划为“特区”,可以不受县内学校评价的限制,我们的创新得以施展拳脚,在校生数量由建校的700人增加到2000人;我们还有“声名鹊起”的“辐射之喜”,唐山市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我们的创新成果,从乡镇学校到市县级别的学校,与我们的交流活动与日俱增……“痛”都被我们转化为了“喜”,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伯雍传奇”。

《伯雍传奇》看起来像小说,确实,整本书都在用故事讲述学校发展的成果。因为我们做的工作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施教的过程是“人在做”,受教育的过程是“在做人”,教育的社会贡献是要培养“合格公民”,这些无不涉及人的“共同发展”,“人”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人是有生命的,教育工作也是有生命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鲜活的、有生命气息的和酸甜苦辣的动人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成果,也是最接地气的、最本源的、最能引起教育者共鸣的表现方式之一。因此,我们一改总结式、学术式的写作方式,力图通过真实故事,来诠释和融合教育中的严谨、科学和艺术。

本书能够完成,首先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郑瑞芳校长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院长的悉心指导,更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宗芳、王雪颖等编辑的辛勤劳动。

尽管有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初次写作成书,水平有限,又想尝试新的写作方式,虽殚精竭虑、小心翼翼,竭尽全力,还是瑜瑕相间,但是我们是在用心来诉说,用情来传递,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谨向帮助关心我和伯雍小学发展的各界友人致谢!

伯雍小学校长

2014年国庆节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