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卷 找回失落的现代性——对微电影文化的解读

苏珊·桑塔格在她影响深远的文集《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中,有这么一段令人感触至深的话:“点出一个地狱,固然不能彻底明示我们如何去拯救地狱中的众生,或如何减缓地狱中的烈焰。只不过,承认并广泛了解我们共有的寰宇之内,人祸招来的几许苦难,仍是不无裨益的。”Sontag, S. ,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New York:Picador,2003, p. 114.文集探讨的内容,是记录他人受刑或战争苦难的摄影作品,似与时髦的“微电影”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究其本质,却殊途同归。一方面,两者均为基于现代影像复制技术的某种“展示”,尽管主题不同,却终究诉诸观者的视觉快感;另一方面,影像生产的过程轻捷便宜,对生产者的要求似乎只有“在场”,而受众对影像的接受和消费却俨然成了一种仪式,承载着生产者不曾设想过的无数的内涵。

从1822年法国人尼尔普斯利用简单的光化学原理制造出第一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相片起,人类正式进入利用影像而非单纯的语言文字来记录和表达的时代。在不算漫长的近现代历史中,视觉传播从原始的、仅仅以替代静物绘画为目标的影像定格,发展为一门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和工业。21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六大制片厂包括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迪士尼、哥伦比亚和环球影业。每年在电影制作领域的投资高达100亿美元以上;单部影片平均成本超过1亿美元,包括制作成本约7080万美元和营销成本约3590美元;See Miller,T. and Maxwell,R.,“Film and Globalization,”in O. Boyd-Barrett(ed.),Communication Media,Globalization and Empire,Eastleigh:John Libbey Publishing,2006,pp. 33-52.2011年的票房收入则高达102. 8亿美元。参见The Numbers, Domestic Movie Theatrical Market Summary 1995—2012, http://www.the-numbers.com/market/。在影片产量、观众规模、银幕数量和票房收入均居世界第三位的中国See Screen Australia, Australia & the World: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http://screenaustralia.gov.au/.,即使有严格的配给制确保国产电影的放映空间,却仍有超过一半的票房收入由好莱坞大片贡献。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好莱坞发展出的一整套流程严格、逻辑缜密的生产模式,不但为全世界的影像生产工业提供了某种典范,更成为一切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话题,亦即如同“现代性”或“无意识”一般的“元概念”。参见常江:《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1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电视内容的生产亦大同小异。一档制作算得上精良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录播素材比可高达170∶1,即每拍摄170分钟的素材,才剪辑出1分钟的画面用于播出,这已相当接近商业电影的制作水准。依旧是美国设立了一套以演季制和周播制为主要架构的商业电视生产模式,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电视剧生产设立了标杆。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于2012年5月播完的第五季共24集,以每周一集的播出频率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平均每集在全美拥有1582万电视观众See Porter,R.,“American Idol”to“The Vampire Diaries”:The Top-Rated TV Shows on Each Network For 2011—2012,http://blog.zap2it.com/frominsidethebox/2012/05/american-idol-to-the-vampire-diaries-the-top-rated-tv-shows-on-each-network-for-2011-12.html.,并通过多种渠道在世界上几乎全部主要国家广泛传播。在中国,借助方兴未艾的视频分享网站和诸多民间字幕组的支持,该剧得以绕开电视播出的种种壁垒,通过搜狐网实现合法“落地”,成为美国剧集以合法途径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

人们的视觉消费习惯似乎就这样被资本与商业逻辑支配下的、复杂的影视内容生产机制所束缚,牢牢捆绑在以票房收入和收视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体系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尽管时时遭到新技术的挑战,却并未在根本上受到动摇。

人们的视觉消费习惯似乎就这样被资本与商业逻辑支配下的、复杂的影视内容生产机制所束缚,牢牢捆绑在以票房收入和收视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体系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尽管时时遭到新技术的挑战,却并未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无论接收内容的媒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统影视生产逻辑下出品的影视作品,始终是现代人视觉消费的主要对象。直到最近的两年,出现了一个似乎平淡无奇,却又带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概念: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