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发展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应该重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作序

谭崇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摆脱贫困和加快发展,既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梦想,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它的一般思路和具体的理论模式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充分体现结构主义的研究思路,突出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强调政府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重要作用,遵循内向发展和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方针;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主要特点是新古典主义思路代替结构主义思路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与此同时,伴生了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兴起,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三阶段,主要特点是突破新古典增长模式局限的新增长理论,强调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产业和技术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

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曾经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引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受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影响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实的经验使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政策主张都遭到质疑。有的经济学家开始哀叹发展经济学的衰落,甚至宣布发展经济学已走向死亡。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经济学研究开始转变思路,一是从宏观问题研究转向微观问题研究,放弃对发展思路或发展战略的探讨,即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微观问题;二是从理论问题研究转向政策问题研究,即放弃对一般理论或普遍规律的探讨,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政策问题。这种转向虽然回避了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并且有利于对微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政策问题的务实研究,但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影响了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张培刚教授却独树一帜,他通过反思发展经济学的兴衰演变过程,从宏观上提出了对发展经济学加以改造和革新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深入思考了“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大国应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的命题。他在《新发展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发展经济学唯有对问题特别复杂的大国进行重点研究,揭示出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找出解决的途径,才能使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更富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张培刚教授提出的命题,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近20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大国特征、发展优势和战略模式问题,以期为探索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提供政策建议。然而,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对象不明晰、缺乏科学范式以及理论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不够等问题,没有形成在统一范式下的理论体系。欧阳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以下简称《大国理论》),遵循张培刚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大国应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的命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为大国的经济发展思想做了基础性、开拓性和系统化的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各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大国理论》试图从不同的学派及其分析方法中寻找合理的因素,实现一种新的综合。作者借助古典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和发展经济学范式,提出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路径。具体地说,一是沿着斯密的思路,从市场范围到分工深化,分析大国市场范围广阔的特点以及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的优势;二是沿着马歇尔的思路,从规模效应到竞争优势,分析大国经济规模巨大的特点、增长要素的规模效应及产业发展竞争力;三是沿着刘易斯的思路,从二元结构到经济转型,分析发展中大国经济结构变迁和转换的机理。

新结构主义是经济发展的第三波理论,它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大国理论》吸收了新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不仅具体研究了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多元特征,而且研究了不同层次的增长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及耦合机理,揭示了在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升级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作者认为发展中大国不仅存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存在工业的多元结构、技术的多元结构、制度的多元结构和区域的多元结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技术、产业、制度和区域的多元结构不断转换与升级的过程。在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的时候,重点分析技术多元结构、产业多元结构、区域多元结构和城乡多元结构;在研究发展大国工业化的时候,重点分析技术多元结构和产业多元结构的关系以及转换升级的机理;在研究发展中大国城市化的时候,重点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探索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的模式。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分支,应该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大国经济发展理论是大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应该构建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大国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界定大国概念、选择研究对象、概括典型特征和明确核心原理,形成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雏形。

第一,通过界定大国的概念,明确大国的含义、层次及类型,选取典型大国作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曾经以人口规模这一单项总量指标来界定大国,国内学者往往以多项总量指标来界定大国,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从而影响了大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性。《大国理论》筛选出国家幅员、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三个易于量化和排序的初始条件,将大国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生产总值大等特征的国家;以人口数量为基础,同时考虑国土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遴选出24个大国;根据人口、国土和经济总量情况,综合考虑市场潜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把大国划分为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把大国划分为高收入大国、中等收入大国和低收入大国三种类型。这种界定以最基本的和比较稳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经济条件为依据,从而避免了由于视角不同而使同一国家既可以被界定为大国、又可以被界定为小国的逻辑矛盾,使研究对象具有相对稳定性。为了达到经验对象统一性的要求,作者选择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大国特征特别明显的典型大国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且以美国等发达大国的发展道路为经验借鉴。这种对大国概念的界定和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使得研究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通过分析大国的特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概括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特征。以往的学者从不同的层次上分析大国经济的特征,特别是从比较具体的层次上分析大国经济的特征,这种研究存在着列举不尽的缺陷。为了提升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普遍性和规范性,《大国理论》从典型事实中概括典型特征,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概括基本特征。一是大国经济发展的规模特征。作者通过对各种典型事实的分析,认为大国的人口众多和土地辽阔属于规模特征,大国的市场广阔和国内需求大属于规模特征,大国的经济总量大和产业规模大也属于规模特征,国家规模同要素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是紧密相连的,都是大国效应的典型表现。规模性是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二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内源特征。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发展中大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内需求潜力很大,国内市场规模大,因而可以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需求驱动,构建产业体系、形成规模经济和培育产业竞争力。内源性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多元特征。大国土地辽阔和人口众多,导致了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中大国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具有多元性,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具有多元性,因而多元性也是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对大国经济特征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为规范地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三,通过明确核心原理,阐述规模性和规模优势,揭示其在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建立核心原理是衡量一种理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揭示大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提出相应的战略模式,没有致力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因而没有涉及核心原理问题。《大国理论》在深入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的规模特征和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明确地将规模优势原理作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原理,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了条件。首先,它同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规模性、内源性和多元性,而内源性和多元性又是从规模性中派生出来的,可以说规模性是大国经济的初始特征。其次,它同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是一致的,正是基于这种规模优势,大国的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大国的国内产业雁形推移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国的国内需求拉动可以促进经济自主发展。同时,从大国国内需求的规模优势可以推演出以内需为主和以外需为辅的模式,从大国自然资源的规模优势可以推演出产业部门齐全和整体推进的模式,从大国幅员辽阔的规模优势可以推演出区域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对核心原理的选择,为构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正在发展成为跨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融合。为此,《大国理论》不仅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国的概念、大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原理,而且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具体研究了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制度变迁和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探索了大国经济发展道路。作者对各个具体领域的规模性、内源性和多元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运用规模优势原理分析了各个具体领域的战略和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提出了以内需为主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战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和推进支柱产业群的战略,发挥要素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在城市化方面,提出了大中小城镇集聚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鼓励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在制度变迁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大国制度的渐进性变迁模式、双轨制变迁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变迁模式,分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均衡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在经济治理方面,分析了大国的分级治理结构和财政分权模式,提出了引导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内外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导向。

欧阳峣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沿着张培刚教授的思路,系统地研究了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整体优势和战略模式;二是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大国概念、基本特征和核心原理。通过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雏形。诚然,他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不足,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比如,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大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层次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用建模的方法构建纳入规模因素的大国经济增长模型,还可以总结和概括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希望作者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开展研究,在现代经济学框架下深入分析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取得更加成熟的理论成果。

我和张培刚教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是我的学长,20世纪40年代都到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改革开放以后都致力于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也希望通过总结和概括中国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关注大国的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工作,但对大国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的总量上,如对GDP、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问题的研究,而应更多地关注大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才是经济发展的内涵。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之后,却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都在不断地证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欧阳峣教授的研究高度地关注了这个问题,是值得赞许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金砖国家”的经济崛起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在愈益增大,为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很赞赏欧阳峣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的眼光和勇气,期待他们在这个领域继续辛勤耕耘,以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来推动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为构建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2013年初夏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