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京津冀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是中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列的我国三大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域之一。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与科技中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其地域相连、文化相近,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较强的人文亲缘性,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基础。

近年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等的建设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进入21世纪,京津冀区域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北京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区域联动,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等的开发带来的增长极效应,北京承办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带来的国际认同,京津冀区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已逐渐显现。京津冀区域的崛起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平衡国家经济布局、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深化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点发展河北沿海地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区域、国家创新型区域、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不仅是加快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全面了解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清楚认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谋划区域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为北京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1JBGP001),是第一部面向京津冀区域、全面研究该区域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综合性系列研究报告。《报告》部分内容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深度开展区域合作加快首都经济圈发展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报告》聚焦京津冀区域重大战略问题,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回顾了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追踪区域发展动态,分析了区域发展特征和趋势,为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和区域规划编制提供了决策支撑,是我国区域发展研究实践的重要成果。《报告》分为综合篇、地区篇和专题篇。其中,综合篇从总结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和地位出发,详尽阐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空间发展和区域合作五大方面的现状,并对京津冀区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地区篇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空间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专题篇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曹妃甸新区为例,展示了京津冀热点区域的规划及其发展状况。

《报告》综合篇共六章,分别是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与现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京津冀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和京津冀区域合作。作为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一部,《报告》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及变化,同时与长江三角洲所在的苏浙沪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所在的广东省进行比较,以反映京津冀区域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之后,《报告》分别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空间发展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对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经济发展方面,《报告》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在全国的地位,以及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差异,并对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的总体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在社会发展方面,《报告》分别从区域创新发展、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社会保障和区域居民收入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其中,区域创新发展主要回顾了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发展历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从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和基本医疗卫生三个方面总结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区域社会保障总结了区域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就业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区域居民收入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和差异。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方面,《报告》回顾了京津冀区域人口发展历程、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及变化,并对京、津、冀三地进行了比较。人口发展方面包括人口总量及增长和人口结构特征,资源利用方面包括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总量、结构和使用的情况,生态环境方面包括区域废气、废水排放,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以及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情况。在空间发展方面,《报告》从人口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和交通基础设施格局三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人口空间格局方面包括对区域人口地区分布和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方面包括对经济地区分布、产业类型区划分和城市职能演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等的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对区域公路、铁路、港口和空港等的建设和布局的研究。在区域合作方面,《报告》首先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并从产业合作、生产要素合作、资源环境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地区政府合作与区域治理方面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报告》地区篇共三章,分别是北京篇、天津篇和河北篇。地区篇着眼于京、津、冀三地的自身发展,分别回顾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的发展历程,以及三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以及城市和空间发展的进程和现状。

《报告》专题篇共三章,分别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曹妃甸新区。北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2009年由国务院批复建设的,是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报告》系统介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基础、规划定位、发展现状和园区建设等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立的,关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性合作项目。其建设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技术使用和生态文明展示提供了国际平台。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报告》系统介绍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曹妃甸新区是2008年由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是河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滨海新城。《报告》系统介绍了曹妃甸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情况。

《报告》编委会及编写组为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评价研究所、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的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实务部门人员。《报告》由编委会讨论确定结构框架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然后由各执笔者承担相应章节的写作。前言由李国平执笔;第一章第一节由原嫄执笔,第二节由孙铁山执笔,第三节由原嫄执笔;第二章第一节由刘霄泉执笔,第二节由张杰斐、齐云蕾执笔,第三节由张杰斐、陈晓白执笔,第四节由刘霄泉执笔;第三章第一节由赵浚竹执笔,第二节由张小薇执笔,第三节由李亚薇执笔,第四节由张小薇执笔,第五节由陈红霞执笔;第四章第一节由卢明华执笔,第二节由李国平执笔,第三节由卢明华执笔;第五章第一节由李青淼、张丹执笔,第二节由李国平、李青淼、杨昕执笔,第三节由李青淼执笔;第六章第一节由陈红霞执笔,第二节由陈红霞、原嫄执笔,第三节由刘京顺执笔;第七章第一节由刘霄泉执笔,第二节由王志宝执笔,第三节由刘霄泉执笔,第四节由吴爱芝、王帅执笔,第五节由孙铁山执笔;第八章由陈家刚执笔;第九章由崔巍、颜廷标执笔;第十章由李岱松、张小薇执笔;第十一章由陈家刚执笔;第十二章由郭瑞东、颜廷标执笔;大事记由惠长虹执笔。《报告》最后由李国平、孙铁山、原嫄统稿。

《报告》编写的组织协调单位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该院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报告》的编写得到了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京津冀三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或机构的大力支持。为完成《报告》的编写工作,编写组先后多次到京津冀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给予调查研究以协助的相关机构、企业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报告》的编写力图全面反映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但限于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报告》难免存在肤浅与不足之处,编著者诚恳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国平

201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