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道德社会学的建立若从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算起,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当然,其起缘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虽然,许多社会学家在进行道德社会学方面的探索,比如斯宾塞对于道德作为超有机体的积累过程的研究、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的揭示、帕森斯对道德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分析等等,但是,纯粹道德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却很薄弱,即便迪尔凯姆本人,也不曾写过一本专门的道德社会学的著作,这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未免是一种缺憾。我国的道德社会学自20世纪初起步,经历了从洋科学逐渐变成本土科学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进展,有六七本相关的著作出版,有许多相关的文章发表,但研究往往局限于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道德调查、价值观调查等具体的操作层面。总体来看,这门学科尚缺乏系统的梳理,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待提高,理论建构依旧不足。笔者希望通过积极的努力,做一种基础理论建构的尝试,如下面的图0-1所示,希望对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有所助益,权且称之为“道德社会学引论”,意在抛砖引玉。
图0-1 道德社会学理论结构图
由上面的图0-1可以看出,道德社会学围绕特定的研究对象道德事实(道德行为事实)展开,由于道德行为主体不同,主要包括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因此道德事实具体化为两种理论类别,一类是个体道德事实,另一类是社会道德事实。个体道德事实与社会道德事实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建构的关系。个体道德事实的研究具体化为个体道德社会化这一核心主题,道德社会学对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偏重于对正常状态和偏差状态(个体道德社会化困境、道德社会化失败、道德偏见、道德歧视等)的道德社会化认识水平、行为水平的测量指标的建构和具体测量。社会道德事实主要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根据社会关系联结的具体方式通常区分出三种即血缘、业缘和地缘关系类型,这里笔者对地缘关系的外延进行了拓展,把社会空间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纳入进来,权且称为“开放的地缘关系”。这样,与三种社会关系类型相对应,社会道德事实具体化为婚姻家庭、职业以及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事实。道德社会学致力于对三种道德行为事实的研究,因此必须建构一套可操作化的测量指标体系。
本项研究的结构安排分为导言、结语和正文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简单介绍选题背景、写作方法以及篇章结构安排。
第一章追溯道德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轨迹。道德社会学的萌芽可以直接追溯到18世纪“道德科学”的建立,孔多塞是“道德科学”的代言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冯特是道德社会学的探路人;埃米尔·迪尔凯姆正是承继着孔多塞经孔德和古雷利开辟的实证主义的、道德统计的方法论传统,借鉴了威廉·冯特的研究,才使得道德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迪尔凯姆也因此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奠基人。早期从事道德社会学研究的还有H.斯宾塞、L.布留尔、阿尔伯特·巴耶特、威斯特马克等人。“二战”以后,道德社会学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伦理问题或某类道德现象,虽然在价值观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但是在理论建树方面却几乎没有继续深入。我国的道德社会学从20世纪初开始起步,百余年的发展历尽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长足进展。
第二章阐述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按照历史的、经验的和分析的途径,把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道德事实,尤其强调道德行为事实,这一对象的确立,使得道德社会学区别于邻近的其他社会科学。由于道德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从方法论、具体方法和操作手段来分析,也可以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来划分。
第三章分析社会行动理论与道德行为事实。主要是围绕道德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道德行为事实”,从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理论寻找其丰厚的理论资源,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功能主义的行动理论、批判结构主义的行动理论等等。铺陈与分析这些理论,既可以使道德社会学关于道德行为事实的研究扎根于肥沃的理论土壤,同时,也使得道德社会学研究的旨归和使命得以清晰和明朗。
第四章阐述道德社会化。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学的重要理论领域之一,从个体的角度看,道德社会化是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长期以来,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存在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每种理论都把我们引向略微不同的方向。道德社会化的构成要素体现在认同道德规范、明晰道德关系和形成道德人格。道德社会化实现的途径主要是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体的道德修养。科尔伯格创造的评价判断道德发展状况的“方面评价法”和“直观性问题法”以及哈贝马斯建构的“道德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指标体系为道德社会化测量研究提供了借鉴。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是本项研究的主体,根据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把社会关系划分出三种类型,即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道德社会学分别去探究三种不同社会关系类型中的道德事实:第五章婚姻家庭道德即血缘关系中的道德事实,第六章社会公德即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事实,第七章职业道德即业缘关系中的道德事实。
第八章是关于道德失范的研究。由于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事实,道德事实按照是否符合既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可以划分出某些方面极不相同的两种事实:“一种是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另一种是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前者为正常现象,后者为病态现象。”也就是“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事实与“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事实,诚如迪尔凯姆所言,道德社会学必须“同时把这两种现象包括进去。但是,即使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同样的性质,也还是要把它们分为两个种类”。这样,道德社会学的内容结构才更丰满。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事实其实就是道德失范现象,在前面的内容中其实已经多次牵涉到道德失范现象,但不够系统,本章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现实,对道德失范的类型、原因及克服道德失范的对策等方面的问题做补充论述。
结语部分,对全书内容做扼要总结,并就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和说明。
作为一项基础理论研究,本书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文献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力求做到概念清晰、文献资料翔实、论证规范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