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

由于行业数据的获取原因,本节数据涉及的年份在各小节中有所差别。

1)采用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的是: 2.4.1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2.4.2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部分;2)结合2015年统计局数据和本报告搜集与监测的2016年数据的是: 2.4.3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2.4.4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部分;3)采用本报告搜集与监测的2016年数据的是: 2.4.5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部分。

2.4.1 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

关于行业数据,由于国家统计局仅公布了限额以上口径且数据有一年滞后期,因此,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6》中公布的2015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据,汇总整理成表2-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5年)”,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限额以上批发业指标加上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总计指标。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3)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但是,其中的“行业:综合零售业”不是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综合零售,而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业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指标这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另外,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百货零售指标、超级市场零售指标加总小于原始的综合零售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其他综合零售业”一栏来反映。4)按零售业态分,“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百货店指标、无店铺零售指标4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这2项的合计;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要小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业态:其他业态”一栏来反映。5)按有无店铺分,有店铺零售、无店铺零售均是原始统计年鉴指标,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

中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015年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51.56万亿元,其中零售业实现11.43万亿元。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如图2-14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保持总量上的整体稳定增长,较“十一五”末期的5.7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7%,但各年度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出现持续下滑态势。

与此同时,限额以上零售业门店面积的扩张速度较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4.51%,到2015年年底零售营业面积达到3.27亿平方米,零售业的坪效指标相应从“十一五”末期的2.2万元/平方米提高到3.50万元/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9.77%。这反映出在行业发展势头整体良好,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单位零售营业面积的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

具体到限额以上零售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表2-4所示,近年来行业进入热情较高,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法人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从“十一五”末期的5.23万个增长到2015年年底的9.13万个,年均增长率为11.77%,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十一五”末期的501.3万人增长到2015年年底的682.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38%,和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对应,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劳动效率也有较大提高,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7.84%,到2015年年底增长为167.3万元/人。但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利润率情况不容乐观,毛利率和净利率较“十一五”期间均有所下降,这也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反映。

picture

图2-14 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09—2015年)

picture

表2-4 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2009—2015年)

picture

续前表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如图2-15所示,“十二五”期间延续了“十一五”的态势,内资企业仍然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力且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比“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率达到15.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长率分别只有15.23%和8.48%,导致内资企业占比相较“十一五”末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达到88.7%,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占比持续下滑,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仅为6%。国有控股的零售业也有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2.26%,到2015年度实现了2.4万亿元的商品销售总额。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各类型的销售额在“十二五”期间都表现出持续下滑态势,整体形势严峻。

picture

图2-1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09—2015年)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零售业一直是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导力量,占比在72%左右,“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5.33%,而综合零售业年均增长率为13.22%, 2015年年底较“十一五”末期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

picture

图2-16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0年)(单位:亿元)

picture

图2-17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5年)(单位:亿元)

picture

图2-18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0年)(单位:亿元)

picture

图2-19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5年)(单位:亿元)

从九类细分行业结构看,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占有最大比重,如图216和图217所示,在“十一五”末期高达47.7%,但是其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在五类专业细分零售行业中,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13.01%,导致其在2015年年末占比下降约3.4个百分点。同时,综合零售业中的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增长率也较低,“十二五”期间分别为年均13.22%和 9%,均低于全行业14.71%的年均增长率,特别是2015年,增长率骤降为3.1%和3.6%左右,致使到2015年年底其占比较“十一五”末期分别减少约2个和2.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货摊、无店铺及其他综合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5.58%,到2015年年底,其占比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零售年均增长率约61.4%,其销售总额在2015年年底为3 513.4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11倍。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各业态的发展出现较大分化,如图2-18和图2-19所示,超级市场业态中的一般超市业态“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仅为2.11%,严重低于平均水平,导致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百货店的发展速度也略低于零售全行业的发展速度,占比小幅下降至12.4%。但是,大型超市则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6.45%,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 2015年年底的占比则增加了0.7个百分点。最突出的是无店铺零售业态,“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70.29%,占比则增加了5.1个百分点。专业店和专卖店业态也保持了较快增长,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2%和14.21%,略低于零售业整体水平,相对占比分别下降了2.4个和0.6个百分点。这表现出了与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情况下的不同特点,估计一方面与无店铺业态占比大幅度上升有关,另一方面与限额以上零售业的零售企业属于行业内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关。在业态这一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其偏向于开设较大型和较综合的门店,但是在其经营的具体行业类别上,则又偏向于专业化类别商品的经营,因此形成了两种口径的差异化表现。

从按有无店铺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有店铺零售业始终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基本形式,如图2-20所示,“十二五”期间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3.44%,到2015年年底达到10.71万亿元,但从各年的发展态势看,年度增长率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导致其占全行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与“十一五”末期相比,降低了5个百分点, 2014年年底占比约为93.7%。无店铺零售业在“十二五”期间表现突出,年均增长率为70.29%,其销售总额2015年年底为7 169.9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14.32倍,但是受基数逐渐扩大的影响,其年度增长率近三年也有所放缓,从2011年和2012年超过100%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落到了32%~60%的区间,预计未来年度增长率将会继续降低。

picture

图2-20 按有无店铺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09—2015年)

2.4.2 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6》中公布的2015年连锁零售业企业数据,本报告将其汇总整理成表2-6“连锁零售业基本情况(2015年)”,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行业:综合零售业”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指标这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同时,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要小于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需要再加上批发业指标才等于总数指标。3)按零售业态分,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再加“其他”指标,这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其中,“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便利店指标、折扣店指标、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仓储会员店指标、百货商店指标、厂家直销中心指标7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家居建材店指标3项的合计;“其他”是原始年鉴中的其他指标。

2015年中国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3.54万亿元,约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31%,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3.2%,占社零额的11.8%。统一配送率约为77%,连锁门店的店均销售额为1687万元,劳动效率为人均142.7万元,坪效为2.1万元/平方米。

从连锁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如图2-21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到2015年年底达到3.54万亿元,较“十一五”末期的2.74万亿元年均增长5.27%,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十二五”期间除个别年份外,不仅销售额增长率出现持续下滑态势,而且低于限额以上零售业和全国社零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导致占比分别较“十一五”末期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甚至连续出现了负增长的严峻局面。

picture

图2-21 连锁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07—2015年)

与此同时,中国连锁零售业的门店面积虽有所增长,但扩张速度较慢,“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5.74%,到2015年年底零售营业面积达到1.69亿平方米,连锁零售业的坪效指标较“十一五”末期的2.15万元/平方米甚至有微幅下降。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各项指标上均占有最大比重,其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等的增长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2.55%、3.85%、1.71%和5.15%,外商投资企业在门店总数方面甚至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7.21%。内资企业销售额从2013年的峰值3.24万亿元以来已经连续两年下降,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销售额则表现出波动的情况。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综合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在大部分年份中略高于专业零售业,整体基本持平,但专业连锁零售业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4.43%,发展态势要好于综合连锁零售业的3.82%,特别是其中的医药及医疗器械、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业,其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7.72%和15.6%,而占比最大的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年均增长率甚至出现2.19%的负增长,到2015年年底实现销售额5 575.3亿元。在营业面积方面,综合零售业也快于专业零售业的增长。但是,在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等方面,专业零售业保持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是3.59%、4.37%和4.86%,均高于综合零售业。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业态是绝对的主力,占有全部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近三分之二。“十二五”期间,专业业态连锁企业增长速度年均7.42%,但是综合业态受到2015年销售总额骤减的影响,年均增长率仅3.97%。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类有统计数据的业态中,专业店业态2015年年底实现销售额2.05万亿元,即使扣减加油站1.33万亿元后仍有7 207.1亿元,仍然占比最大, 达20.36%。

从发展态势看,“十二五”期间出现较大分化,厂家直销中心、大型超市业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最高,分别是38.27%和11.2%,而家具建材商店、折扣店甚至出现年均-3.6%和-2.73%的下降,超市业态年均增长率仅为2.42%,基本持平。同时,厂家直销中心的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9%和23.36%,大型超市的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1%、7.69%和12.82%。折扣店、仓储会员店、专卖店、家具建材商店等门店总数“十二五”期间均出现减少和较为严重的关店情况,相比“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0.17%、-13.99%、-5.26%和-9.94%,超市业态的门店数量也几乎没有增长。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数量方面,也是这几种业态出现年均增长率下降的情况。

picture

表2-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5年)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表2-6 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5年)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续前表

2.4.3 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综合零售业(本报告口径包含百货零售、超级市场零售在内的综合零售,以及含互联网零售在内的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等的合计)近年来销售总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5年达到3.2万亿元,但增速持续下滑,从2010年的25%下滑到2015年的4.1%。综合零售所占比重也逐年减少,从2008年的33%降至2015年的28%,降幅约为5个百分点。但从业态角度看,综合零售业态(含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无店铺零售四种业态合计)则在“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7.68%,快于平均水平,达到3.5万亿元的规模。从连锁零售业的业态变化趋势看, 7种业态中除折扣店和仓储会员店的门店数有所减少外,其他各业态门店数都在增加。大型超市、百货店和便利店的营业面积增幅较大,分别达到12.82%、7.28%和6.9%,扩张速度仍然较快。虽然百店货、超市业态的关店仍有发生,但是综合零售业自身的调整与创新逐渐显出成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差异化、多元化经营,避免同质化竞争。马云提出的“新零售”被越来越多的业界和消费者接受,电商巨头与零售业的合作、融合进一步深化。

中国的百货市场规模,自2008年以来销售额一直保持稳定上涨态势, 2015年实现约1.4万亿~1.5万亿元,但是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有所减慢。从企业监控角度看,从业人数在减少但营业面积在扩大,限额以上连锁百货店平均每家企业开设约47家分店。百货业的“关店潮”情况虽有一定的好转,但并未结束,关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并且出现向三、四线城市扩散的趋势。从2016年新开百货店的情况来看,按照传统百货模式开店的已经很少,而百货企业也在主动寻求变化和创新。

中国的超级市场规模,按照行业口径限额以上超级市场零售业在1万亿元左右,按照业态口径中小型超市和大型超市业态合计在1.36万亿元左右,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但增速下降, 2014年和2015年按行业口径降低到个位数,仅为6.4%和3.6%。2014年连锁超市门店总数42 683家, 2015年为41 885家,已经连续两年减少,直接体现了行业的“关店潮”现象。整体来看, 2016年超市虽然“关店潮”现象持续,但开店显然非常活跃。我们看到超市品牌开始反思求变,在加速调整现有门店布局的同时,正通过诸如布局精品超市、优化消费体验等,积极拓展新市场、开拓新模式,实体超市活力仍然不减。

近年来,购物中心在我国方兴未艾,购物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而且其兴建的速度和规模惊人。地域上正在由一、二线发达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快速延伸覆盖,经营方式从大而全向主题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同时,随着跨界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零售、餐饮等企业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相较于百货店、超市的大批量关店和转型,购物中心出现关门的情况不多,但也依然存在。另外,受到区域经济、招商困难、同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商业项目被迫或者主动选择推迟开业。

中国的便利店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2015年连锁便利店的商品销售额达到387.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9.44%,远高于连锁零售业的平均增速5.27%。营业面积达到149.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9%;门店数总计17 675家,年均增长4.47%;年末从业人数为8.4万人,年均增长2.17%,均高于连锁零售业平均增速。特别是单店销售额指标,从2011年的166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19万元。2016年以来,便利店站到了投资的风口,不仅零售业自身,各种社会资本也纷纷加强对便利店的投资。以京东、去哪儿为代表的各大巨头纷纷看重便利店的方便和灵活性,瞄准城市和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中国的无店铺零售,特别是网络零售,近两年来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无店铺零售2015年的法人企业数呈爆炸式增长,达到3 282个,年均增长率高达55.93%,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商品销售额的表现更加突出, 2015年达到7 169.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0.29%。但迄今为止全行业尚处于亏损状态, 2014年亏损18.5亿元, 2015年亏损6.2亿元,呈好转态势。无店铺零售业内部各业态分化严重,其中直销行业微幅增长,电视购物行业销售额出现8%的降幅;互联网零售虽仍然保持较高增速,但整体上开始进入成熟期。电商领域的寡头格局越发清晰,中小型电商2016年以来加速上市步伐,一大批成长于阿里平台的淘品牌纷纷走上资本道路。无人仓、无人机等技术从虚幻走向现实、从概念走向应用,电商的竞争迈入新的阶段。

2.4.4 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专业零售业(行业口径含七大类专门零售,业态口径含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等),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整体发展形势良好, 2015年商品销售总额在7.3万亿~8.2万亿元之间,“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33%(行业口径),但是近几年增幅有下降的趋势。2015年限额以上行业和限额以上业态口径下专业零售业占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71.77%和63.7%,专业零售业在零售业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行业口径的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和年末零售营业面积三个指标在“十二五”期间都有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12%、9.75%和6.22%,经营效益指标都呈现有所回暖的态势。但是,内部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业绩分化。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销售情况良好。2015年,该行业的销售总额为3 738.5亿元,“十二五”期间呈现惊人的高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29.23%。法人企业数也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1 743家增至2015年的8 380家,“十二五”年均增长幅度为26%。从连锁企业发展情况看, 2009—2011年,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一些企业精简实体店,连锁门店数出现短暂的下降。但在适应互联网的大环境后,连锁门店数连涨4年, 2015年的门店数为13 236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9.13%。该行业的企业平均分店数为88.8家,连锁化程度较高。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的销售规模在2015年达到5 108.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1%,但是从各年的增长率看,经过2009—2011年的短暂上升后便缓慢下降,直至2015年降至10.9%,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连锁企业看,销售总额虽然逐年上升,但总量在2015年仅为463.3亿元,所占比重始终很小。“十二五”期间连锁门店总数甚至出现了年均4.46%的负增长,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都只有微幅增长,但零售营业面积的年均增长率达17.2%。连锁门店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关店潮”,到2015年门店总数减少至9 699家。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看,服装类企业的经营状况分化依然比较严重,多元化发展成为很多公司迫不得已的选择。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儿童玩具和母婴用品类的市场形势受到消费升级的支持,表现尚可。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行业销售额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发展势头良好。“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8.6%,但是2015年仅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 072亿元,同比下降7.2%。连锁门店数在2008—2014年波动较大,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自2011年以后,连锁门店数就一直在维持在1 600~1 700家,直到2015年才回升至2 181家。连锁企业平均分店数为24.78家,连锁化程度较低。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行业还并未走出“实体销售寒潮”,连锁化程度也很低。

医药及医疗器械专门零售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销售额一直在高速增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2005年的764.09亿元增长为6 03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17%。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结果来看, 2015—2017年,随着并购行为井喷式增长,医药零售企业的连锁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集中度也随之提高。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线下销售额,大多数医疗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线下连锁网络。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2015年限额以上口径的销售额为5.06万亿元,占比44.3%。近年来其销售额的增长率峰值在2010年,随后几年的增长率有所下滑,整体上在10%至20%之间波动, 2015年甚至出现0.8%的负增长。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互联网巨头进入汽车行业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汽车零售行业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下降,许多汽车经销商以“互联网+”为创新的突破口。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零售营业面积等在“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9.58%、3.76%和2.39%,增速明显较“十一五”期间有所放缓。但是从2015年的情况看,家用电器等专业零售业是本年度专业零售业中,唯一一个较上年增长加快的行业,限额以上行业口径的销售额为9 935.1亿元,同比增速恢复至15.1%。因而其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从经营情况来看,行业进一步的去库存行为,使期末商品库存总额同比下降8.99%,净利率在2015年回升至3.06%,人效和坪效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业“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年均22.68%的高速增长,但是从连续年份情况看,则呈现增长率持续下降的态势, 2015年限额以上口径的销售额为3 486.9亿元,增长幅度仅为11.8%。从连锁企业的情况看,连锁门店总数在2015年仅201家,每家企业平均分店数为11.8家,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2015年年末人效和坪效指标出现了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和支付意愿的提升,一部分企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进行了转型,通过建立体验馆等一系列方式来增强客户体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在经历前几年的低潮时积极做了管理优化,从而降低了成本。

2.4.5 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

在本报告的监测范围内, 2016年中国零售业收购、兼并事件达到58起,开始回到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略有提高。2015年零售业收购、兼并虽较上年有所减少,但最终完成收购的比例有所增加,全国布点企业和东南发达地区企业以并购为主,海外并购的表现也较为突出;2016年专业店收购兼并较活跃,是零售业内收购兼并的主体力量;大型百货集团都延续了上年整合资源的道路,以谋求多元化发展为主。

中国零售业的高管变动,在2016年略有减少,为66起,仍属于近五年的较高水平。2016年零售业高管变动最为剧烈的三个业态依次是专业店、超市和电子商务。电商企业高管变动占比居高不下且大多数是发生在京东、阿里巴巴等市场领导者企业。许多变动原因都与零售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密不可分。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本报告2016年监测了中国连锁百强中的26个企业的99件促销活动。零售企业的促销活动大多集中在购物节和节假日,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促销活动时间多在购物节,百货店和专业店则是周年庆。低价仍是最主要的促销方式,不同业态的零售公司的促销方式各有特色。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网络技术运用活动,本报告监测连锁百强中的77家企业,已有超过86%开通网络零售,采取自行建立网络商城方式的企业占了多数。传统零售商在三个方面的加强为网络零售的协同发展努力创造条件——用户数据管理、用户线上线下购物场景与流程的贯通和购物体验的加强。

在中国零售业公司的公共关系事件方面,本报告对百强公司官方网站披露公共关系活动的34家大型零售企业、共计97项2016年公共关系活动进行了监测。尽管零售商在选择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时,往往有着非常灵活多样的选择,但占比最高的仍然是代表传统的捐赠形式,包括爱心款、物资、购物卡、优惠券等各种形式的捐赠。有些零售企业除鼓励员工参与公益活动外,还带动消费者、供货商等履行社会责任。如何更加高效地给爱心慈善对象带去真正的福利是零售企业应当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中国零售业的政策法规情况,本报告统计和监测了2016年主要以商务部为政策发布主体的中国重要的零售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69项。其中,法律、法规和规定等计41项,零售行业标准计28项。本报告还监测了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计154起;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会展43场和主要零售业培训教育活动65场。另外, 2016年,我国出版的零售与流通领域代表性书籍共有69本,其中零售类书籍35本、流通类书籍34本,内容涉及零售战略管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流通发展与改革、零售品牌策略与设计等方面。

最后,本报告还对代表性海外国家经济、消费与零售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主要涉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