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罗国杰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德科学

伦理学是研究什么的?或者说,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这是我们学习伦理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为什么说伦理学是道德科学?

道德现象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理论,或者说是研究人类道德现象的一门科学。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的,社会科学是人们用来改造社会的 (实际上,这样的划分并不确切),那么作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则是人们用来改造自身的一门科学。当然,改造人类自身的科学是很多的,不过伦理学更着眼于人们所说的思想、意识、精神、心灵的改造,即人们的道德品质的改造和培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加强人类自身的改造,越来越显示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从词源定义上来看,“伦理”和“道德”两词,自古以来,在用法上既有相通的方面,又有不同的地方。道德侧重于指人们实际的道德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伦理则侧重于这种行为和关系的道理和理论。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早就有道、德二字。但在早期,道和德还是分开使用的。“道”,一般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是依据“道”去行动而有所“得”的意思。这种按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去行动而有所“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要使别人有所得(“外得于人”),又能使自己有所得(“内得于己”)。因此,这里的“德”指的是人们的德行和品德。在距今四千年前后的殷代甲骨文中,“德”字就多次出现,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含义明确地是指按礼法行事有所得。那时候,“德”就包含德行和品德的意思,和今天的“德”字的意义相差不多。

生活在距今两千七百年左右的管子,最早把“道德”二字连用。在《管子·君臣下》中有:“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这里的意思是,只要上层的统治者能够有高尚的道德,那么老百姓就会受到教化。以后,庄周和荀况在他们的著作中又多次把道德二字连用,使道德一词具有了和现在大体相同的含义。

伦理二字的历史发展又是怎样的呢?在我国古代,“伦”字有“类”的意思,在人和人之间有辈分的意思,加以引申,就是指人们之间的不同辈分的关系。《论语》曾两次提到“伦”,一次孔丘说“言中伦”,是说语言要合乎法度和道德原则;一次子路在批评荷蓧丈人时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这里的伦则是指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大伦是指君臣这一伦,是最重大的关系,所以说大伦。孟轲特别强调“人伦”的重要,提出了人和人之间的最重要的五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五伦”。《孟子·滕文公上》说,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卿在《荀子·解蔽》中也说:“圣也者,尽伦者也。”很显然,这里的“伦”就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本准则。“理”,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治玉”,加以引申,就有区分条理和秩序的意义。

但是,伦理二字连用,为时也较晚,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所写成的《礼记·乐记》篇,其中说:“乐者,通伦理者也。”这里,“伦理”一词已经有了较确定的含义,即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汉代以后,伦理一词又具有道德理论的意义。

尽管长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一直把伦理道德作为注意的重心,但是,由于在中国古代,世界观、认识论和道德思想一直融合在一起,所以直到19世纪以前,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以伦理学命名的这样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的科学。

在西方,情况和中国略有不同。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moralis(莫利斯),是从希腊语mos转来的,意思是风尚、习俗、性格、行为等,它的意义和我国的道德一词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在开初,它较多的是强调风俗和习惯方面的意义,以后才转化为行为的规范。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ethǒs(伊索思)。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ethǒs表示驻地、住所的意思,后来具有了风俗、性格的意义。到了公元前4世纪,希腊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依据ethǒs这一名词构造了一个形容词ethicos,从而使它具有了性格的、品质的、德行的等意义。之后,他又创造了ehika一词,就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2]。恩格斯说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物”,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3]。亚里士多德在世时,非常重视伦理学的教学。他死后,出现了三本伦理学的著作:一本叫《尼各马可伦理学》,据说是由他的儿子尼各马可根据他的讲话整理而成的;一本叫《欧德米亚伦理学》,据说是由他的学生欧德米亚整理的;另外还有一本《大伦理学》,据说是以上两本书的提要。从此以后,在西方,伦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相继约两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大量翻译西方学术思想时,对ethics一词,借用了汉字,将其译为伦理学。据此,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亦将西方的ethics译为伦理学。此后,在我国,关于道德的这门科学也就被称为伦理学了(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有一些人把这门科学称为道德学;现在,也有一些学者主张把这门科学称为道德科学)。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道德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道德活动现象。它是指人类生活中,联系到一定的善恶观念所进行的个体的或整体的活动。人们的活动各种各样,只有同一定的善恶观念相联系的活动才算是道德活动,那些无所谓善和无所谓恶的活动,我们称之为非道德活动。另外,不但个人可以有道德活动,而且整体(一个工厂、一个企业等)也同样可以有道德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道德活动,既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同一定善恶观念相联系的活动,因此,它又可分为道德的活动和不道德的活动两个方面。第二,道德意识现象。它是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思想和道德理论体系。所有这些心理、观念、思想和理论体系,都在人们的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对道德活动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第三,道德规范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人和人之间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道德关系,亦指以善恶为标准来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现象,从人们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道德关系来看,它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关系;从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来看,又可以把它看做一种道德意识现象。上述这三类道德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它们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综上所述,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道德现象的科学。由于伦理学主要是从规律性上来探讨道德的,所以也可以说,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性的科学。

在明确了伦理学的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它对道德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是怎样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道德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和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现象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其研究的重点,所以它又是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怎样理解道德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究竟是怎样理解的?它同以往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解释究竟有哪些不同?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道德这个概念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人们生活在社会上,进行着各种活动,同时发生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为了能够有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社会或其他成员就会对个人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希望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定的调节。这种要求,在原始社会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以维护氏族整体利益的传统习俗实现的,这就是原始社会的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在阶级统治的条件下,除了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手段之外,还要依靠从一定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被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当然,在任何特定的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占据着统治地位。一定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是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作为一种标准,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善恶对立的各种现象,确定哪些是善的或应当的,哪些是恶的或不应当的,从而成为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对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客观要求。这种善恶标准和客观要求通过世代相传的各种教育形式,通过传统的力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人们更加明确的善恶的观念、情感和意志。这种善恶标准和客观要求之所以得以维护和发挥作用,并不像法律规范那样要靠政治的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关于道德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理论概括如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是人类生活中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并表现为善恶对立的一类社会现象。这类社会现象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类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三、道德这一社会现象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矛盾性。道德所反映和调节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人在社会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自己与别人、个人与整体的各种关系,也可以说,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同人们之间的利益有关系的。正如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社会生产一样,孤立的个人也谈不上道德。如果一个人在孤岛上,他不同任何别人有利害关系,也就不会有什么道德和不道德了。人类自从脱离动物并形成社会以后,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就要求有适当的准则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无限制地发展自己,放任地满足自己的要求,那么社会就无法维持了。因此,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在少数人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之间,就需要对个人或整体提出某种要求,就需要个人或整体作出必要的节制,从而使人们的共同生活能够得以维持。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依据利益关系形成了一些人和人之间的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即善和恶。如对符合整体和个人利益的行为,就表示赞许、同意、表扬、鼓励和支持等,这就是善;对一些不利于整体和个人利益的行为,则表示厌恶、憎恨、反对和禁止等,这就是恶。在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凡是有利于整体和社会的,就是道德的、善的;凡是危害整体和社会的,就是不道德的、恶的(在我国学术界,也有的同志认为,应当把善恶对立作为伦理学中的主要矛盾)。

人们的利益关系包括个人对他人、个人对整体的利益关系,除道德调节外,还有政治调节、法律调节、宗教调节等。道德对利益的调节同政治、法律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大体说来,道德调节的特殊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这种调节是以善恶作标准来评价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第二,它调节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所依靠的力量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第三,在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情况下,它要求个人利益应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谈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幸福和整体幸福时,普列汉诺夫曾说:“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整体和社会也往往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照顾个人的利益,但最终还是为了保持和发展整体的和社会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内,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道德调节的这种特殊性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他们把剥削阶级的狭隘的利益说成是公共的利益,并给它冠之以整体的、国家的以至全人类的利益的美名,要求人们牺牲个人的利益,以维护这种对劳动人民来说实际上只是一种虚幻的公共利益。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应注意

学习哪些邻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和心理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为了学好伦理学,还应该同时注意上述学科的学习。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它对于从自身中分化出来的伦理学这样一个分支学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们的道德思考,在一般情况下,有着定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历史地考察人类有史以来的道德现象,辩证地分析纷纭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正确地认识善恶的评价标准,科学地阐明各种道德原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在很长时间内,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差不多都是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探讨的。政治学研究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阶级斗争,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阶级与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以及政治理论等,对于阶级社会中人类道德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奴隶社会以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受着阶级斗争、政治思想的强烈影响。因此,对阶级社会的道德现象的研究,必须同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斗争、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该社会中的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规范现象。

伦理学同心理学也有较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情感、意志、愿望等各种心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人们的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的规律,揭示人的行为意识、动机等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为伦理学研究道德意识(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不断地向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伦理学同美学是从哲学分离出来的姊妹学科。伦理学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的。而善和美、丑和恶往往有着内在的、有机的统一。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善恶评价和美丑评价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常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既有美学的意义,同时又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心灵美”的提出反映了道德评价和审美意识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道德评价的标准和道德理想的确立,对艺术美和现实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在文学艺术中,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对道德教育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学习伦理学,还应当对社会学、教育学、法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有关学科有所了解。伦理学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而上述这些学科,则是从不同的方面,在研究中涉及道德现象的某一个部分。注意对这些邻近学科的探讨,对于伦理学中许多专门问题的研究,对于伦理学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任务

伦理学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形成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道德教化”的需要,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要求,来陶冶人的品性,变化人的气质,培养出其所需的人才,形成与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风尚。伦理学之所以被视为人类改造自身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特别致力于对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在人和人的关系中改造自身的重要性。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一再强调,改造人类自身的道德品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在中国,思想家们往往把“陶冶人的品性,变化人的气质”看成是学习知识的唯一目的。他们认为,追求知识的最终要求就是要“明人伦”、“求放心”、“为君子”、“成圣贤”。所谓“明人伦”,就是要了解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并力求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所谓“求放心”,就是要清除一切私心邪念,求取那已经丢失了的善良的本心。所谓“为君子”,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谓“成圣贤”,就是要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最高道德典范。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都从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出发,把伦理学看做哲学各分支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他们把哲学比作一个果树园,把其他分支学科比作篱笆或者果树,只有伦理学才被他们看做是果树上所结的果子。他们又把哲学比作一个鸡蛋,把其他分支学科或者比作蛋壳,或者比作蛋清,只有伦理学才被他们认为是蛋黄。他们还把哲学比作一个动物,其他分支学科或者是骨骼,或者是肌肉,而伦理学则被他们看做是最重要的动物的灵魂。在他们看来,正如医药、卫生是手段,而人的身体健康才是目的一样,哲学的一切其他分支学科都是手段,只有教育、培养人的品质的伦理学才是最终的目的。17世纪荷兰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追求最高的道德理想即追求至善看做哲学的“最终目的”,把伦理要求始终贯串在他的哲学探索中,认为认识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人们对财富、荣誉和肉体快乐的追求,医治和纯化“知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阐发自己主要哲学思想的著作命名为《伦理学》。在中国,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们,使儒家的哲学更带上伦理倾向,强调了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进一步使认识论从属于伦理学,把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之所以强调伦理学的重要性,都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这也说明,伦理学作为一门改造人类自身的科学,始终都受到思想家们的特别注意。

当前,我国人民正从事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对伦理学的研究,尤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四化”中,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度的精神文明。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道路。凡是对我国目前社会生活的过程和各个方面加以考察和研究的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社会每个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对于我国“四化”建设的进展、速度和方向,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人和人之间,应该宣传、提倡和实行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才是人们应当追求的?这些问题的分歧和最终解决方法必将对我国“四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加强伦理学的研究,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在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培养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使我们的“四化”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任务,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探讨道德现象的根源、社会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规律性。

伦理学是以人类历史的全部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道德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客观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它的发展有没有客观规律性?这些问题是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对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有着指导的作用,是历来思想家们都特别注意研究、同时又被弄得非常混乱的问题。一切唯心主义的思想家,往往只是从“意志”、“情感”、“心灵”或“上帝的启示”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否认道德现象的物质根源性。而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又往往只是从人的自然本性、感性需要和生理本能来解释道德的根源,否认道德的社会历史本原,否认道德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道德现象看做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着重从道德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中探讨道德的根源和社会本质,并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前提出发考察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道德现象的各种规律。由于道德这种社会现象包含至今还有待于探索的极其复杂的精神因素和心理机制,因此,科学地阐明道德的根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性的问题,是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的。

第二,概括和阐释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

从历史上来看,各个不同的社会都有各自的道德原则和许多规范,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道德训诫以及各种职业的道德守则等。上述这一切构成不同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家们根据一定的利益关系所概括的。它一经形成,就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 “五常”(“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等,就是由孔丘、孟轲、韩非、董仲舒等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概括而成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要求,也需要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特别是从列宁以来,对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已作了初步的概括。但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还正在实践当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未最终实现,因此,对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概括,还远远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必须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密切结合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归纳、提炼和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以及其他特殊领域的行为要求,从而使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科学概括,将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想(“左”的和右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第三,探究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培养出具有优良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一种看法认为,只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不需要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觉悟,就可以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这是错误的。在“四化”建设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尖锐地碰到一个问题:人们是以什么样的思想觉悟、动机、理想、价值目标、责任心来从事学习、劳动和工作的?同共产主义思想不相容的动机、理想和价值目标,最终将引导人们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使我们的“四化”建设走上邪路。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的新人对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真研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人物形成的经验,探索他们在形成个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时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这一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批判剥削阶级道德及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为了提倡、宣传和实行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对已往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及伦理思想进行认真的批判。在十月革命后,列宁一再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到地下的。被打死的资本主义会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败坏空气,毒化我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用陈腐的死亡的东西包围新鲜的、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东西”[4]。当然,共产主义道德同历史上的各种道德类型,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一种偏狭学说,它必须对历史上有用的伦理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必须对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批判。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批判一切外来的和自发的资本主义的金钱万能的利己主义思想和腐朽庸俗的生活方式。在当前,甚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商品生产的存在是必然的,因此,在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对“一切向钱看”这一资产阶级思想的抵制,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无产阶级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的人创造条件。

大体说来,上述四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一学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当指出,对于一般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人来说,并不是说,每个学习的人都应该或都能够完成这四个方面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伦理学的在职青年和社会青年来说,他们学习伦理学的任务,除了要掌握伦理学这样一门学科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所学到的理论来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增强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善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抵制各种剥削阶级道德思想的侵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高尚道德品质、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

六、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方法

首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说,对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道德现象的分析,既要从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出发,又要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注意道德的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地强调道德的能动作用,是错误的;忽视道德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同样也是错误的。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同经济关系之间的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间环节和复杂的机制,绝不能形而上学地、片面地、简单化地去理解。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遵循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道德现象,必须采用历史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这就是说,必须把道德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法律制度、各种其他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联系起来,探究道德赖以产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道德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语言和行动相一致,身体力行,知行统一,力戒空谈和自欺欺人。

此外,归纳演绎的逻辑方法、深入实际的统计调查的方法等,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于研究和学习伦理学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注释

本文原载《自修大学》1985年第8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4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358页编者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28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