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3-2014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

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包括社会实践、逻辑推理和理论研究三类。听觉障碍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听觉障碍儿童康复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的认识、观念进行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本节主要总结了2013—2014年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包括听觉障碍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进展、手语研究进展、听觉障碍学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展等相关内容。

一、听觉障碍学生心理特点研究进展

(一)同伴关系和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在听觉障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班级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的微观生态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贺荟中、林海英(2013)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聋校三年级学生群体友伴网络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聋生友伴网络中存在一个中心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在整个友伴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聋生友伴地位与个体外貌、成绩、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相关,但随着年级升高显著性降低。[2]申仁洪(2014)对230名西藏藏族听力残疾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不存在直接相关,而是通过社会适应性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效应。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发展行为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适应行为的提升则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3]

(二)情绪发展

王娜、李彦旋(2013)对68名1~3岁的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情绪、适应行为和语言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情绪会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4]。张海丛、吴彤(2013)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听力残疾程度密切关系,轻度听觉障碍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优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学生,具体表现在情绪控制和寻求外界支持方面。听觉障碍程度越重,越无法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消化不良情绪。研究者还发现,每周运动次数5次以上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更优,在自我补救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听觉障碍儿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其减轻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提高精力感和愉快感。[5]王道阳、魏玮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在开心、愤怒、害怕三种情绪上的表情识别能力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由于缺乏声音刺激,因此听觉障碍儿童的画面感知更敏锐,这就使他们对表情的识别比正常人更敏锐[6]。钟庆、班永飞等(2014)对贵州省某特殊学校初中听觉障碍学生的情绪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学生情绪记忆能力低于普通学生。年级差异显著,初一到初三逐渐提高[7]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张丽娟、石彩秀等(2013)研究了聋生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聋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不受性别影响;不同年级的聋生自我意识存在显著不同;总体而言,聋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显著正相关。[8]有研究者对湖南省323名聋生进行了自我认同状态的测试,测试结果发现在自我认同的发展上,聋生的发展速度慢于普通学生。听力和语言障碍使听觉障碍学生对人生观、政治、职业、人际交往很少有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听觉障碍学生在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上的延缓类型与普通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听觉障碍大学生在大学学段自我认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9]。姚小雪、朱海腾等(2013)对两所高校168名听觉障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听觉障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健听大学生,听觉障碍大学生的抒情障碍程度比健听大学生严重,自我和谐在健听大学生抒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自我和谐对于听觉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起完全中介作用。可见“自我和谐”对于听觉障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引起重视[10]

(四)注意特点

王庭照、杨娟(2013)使用眼动记录仪对聋人和听力正常人不同视野位置下被试注意捕获机制的异同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1)颜色干扰刺激产生了注意捕获效应,注意捕获效应的大小程度受视野位置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中央视野的信息加工上。(2)聋人与听力正常人具有相同的眼动模式,但聋人从加工能力和认知绩效上来看,可能存在一定的中央视野加工劣势[11]。刘晓明、杜晓新(2014)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情况下,听觉障碍学生与健听学生眼动轨迹的差异。通过实验设计发现听觉障碍学生在阅读理解、基于自信心评价的监控指标、眼动指标三个方面均低于健听学生(P<0.05),从而得出听觉障碍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低于健听学生[12]

二、手语研究进展

2013年,刘艳虹、顾定倩等人对我国18省(自治区、直辖市)聋人的手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成年聋人以使用本地手语为主,而学校师生则同时使用中国手语和本地手语;《中国手语》一书起着国家通用手语工具书的重要作用;特殊教育院校教师的手语职前培训有待加强;聋人对手语新闻栏目的认可度不高;绝大多数聋生、教师和成年聋人认为有必要制定通用手语,制定国家通用手语是必然趋势[13][14]。而李凯的研究指出,在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中,中国手语的使用率并不高,能够使用中国手语的学生仅占7%,而使用自然手语的学生则接近90%,在聋人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师使用的中国手语似懂非懂,或有误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进度。研究建议规范学生手语,开设“中国手语”课程;规范教师课堂手语;建立中国手语数据库,推广规范化手语[15]。李恒、吴铃介绍了手语语料库一般建设方法:首先,对词汇、对象和地区的选择可以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以收集和选取语料;其次,对于语料的处理应突破纯文本转写的不足,利用多媒体转写软件对语料进行分割、转写和标注[16]。保护少数民族手语意义重大,李恒、吴铃对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手语的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主要呈现三大特征:(1)类型多样,互不相通;(2)使用人数下降,活力衰退;(3)定义不明,界限模糊[17]

倪兰对上海地区的手语动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地聋人的自然手语方言的词汇差异性较大,有必要在尊重聋人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充分收集各地手语方言,兼顾手势变体[18]。李恒、吴铃对手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发现,情态动词的产生和演变主要有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是从手语中某个自主实词转变为稳固的标记;二是从手势进入手语系统[19]。张积家、陈磊通过实验考察了象似性在手语语义加工中的作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手语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聋生的象似性效应大于健听学生,象似性在手语语义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20]。李恒、吴铃从象似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手语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向性,认为两个学科之间需要互补、整合、交流,以建立统一的语言学理论框架[21]

三、听觉障碍学生高等教育进展

陆莎、傅王倩(2014)的研究讨论了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认为“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为主体,在特殊教育学院就读为骨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式就读为辅助的格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意义重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文章还提出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解决途径:第一,转变观念,形成全纳的思想;第二,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残疾人的政策;第三,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残疾人服务[22]

马宇(2014)在其博士论文《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中探讨了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他认为现有支持体系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小,经费投入不足;高校支持体系不规范和不健全;家庭、残联系统、社区等主体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关心程度不高,服务不到位;现有支持体系缺乏巩固合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者提出探索和构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多元双通路支持体系模式”。研究认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撑体系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即自上而下,建立政府、学校、家庭、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参与的多元化的支持体系,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支持体系。对于支撑体系的建设路径,研究认为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层面分别去建设[23]

郭楠(2013)以社会构建视角,分析了聋人大学生社会身份概念的形成,认为可以将“聋人大学生的社会身份”界定为:在高等聋教育这一特定场域内,由全聋生与重听生组成的行为主体,通过与场域内各种因素进行持续互动来扮演某些角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行为目标是试图达到这些角色所给定的社会期望,并将其内化。由于中国内地的聋教育安置方式以特殊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因此聋人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对以往经验中获得的自身身份的认同方式进行辨析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还认为高等聋教育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并且思考自身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理解的工具,或是文化的堡垒,或是如何成为聋人文化的保护地[24]

童欣、孙博、药丹(2013)立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分析了聋人高等教育以政府拨款为主,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支持为辅的成本分担模式的合理性,并论述了聋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存的问题,主要有:(1)政府经费划分缺乏统一标准;(2)聋生家庭承担的压力比较大;(3)社会给予关注程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构建合理的聋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25]

四、听觉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进展

韩梅、张雪慧、王妍(2013)论述了我国残疾人职业现状及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现状的影响和重要性。我国残疾人基数大,但在业残疾人数量相对较少,职业状况较差。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26]

张金福(2013)对中等残疾职校生职业性向的测试研究发现,听觉障碍中职生在六种职业性向上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六种职业性向中,艺术型最多,其次是现实型、常规型和社会型,最少的是企业型和研究型。在性别差异上,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在艺术型、社会型和常规型方面女生则更多。文理科学生具有不同的倾向,文科生更倾向于艺术型和社会型,而理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和企业型。听觉障碍学生的职业性向在不同的残疾程度上有显著差异,残疾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艺术型、现实型;残疾程度越低则越倾向于社会型和常规型。所学专业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性之间的匹配度不高,随着年级的增加,所学专业和职业选择的一致性降低[27][28]

童欣、孙博(2013)指出职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能够找到合适的、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并具备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由于听觉障碍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其职业竞争力较健听大学生相对偏弱。最后,研究者提出通过确立培养目标、改革培养内容、改进培养方式和优化培养路径等策略来提高听觉障碍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29]


注释

[1]贺荟中,林海英.聋校低年级学生班级友伴网络建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3(5):1159-1162.

[2]贺荟中,林海英.聋校低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网络及其特点[J].社会科学,2013(2):68-73.

[3]申仁洪.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10-113.

[4]王娜,李彦璇,刘莉华,石雯婧,李卉.听力障碍儿童社会情绪、适应行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617-619.

[5]张海丛,吴彤,刘美玉,杨龙,董金亮,郄继燕.北京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351-352+354.

[6]王道阳,魏玮,周文杰,李泽,吴婷婷.3~6岁聋哑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特点[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5):298-300.

[7]钟庆,班永飞,崔亚飞.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情绪记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6):478-480.

[8]张丽娟,石彩秀,丁志鹏.聋生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6):41-45.

[9]钟安妮,雷江华.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43-48.

[10]姚小雪,朱海腾,兰继军,宫火良.听障大学生自我和谐对述情障碍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4):30-34.

[11]王庭照,杨鹃.不同视野位置下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注意捕获的眼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3):30-36.

[12]刘晓明,杜晓新,邱天龙.基于眼动的听力障碍学生阅读理解监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6):548-553.

[13]刘艳虹,顾定倩,程黎,魏丹.我国手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2):35-41.

[14]刘艳虹,顾定倩,程黎,高宇翔,张玉红.新疆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手语使用状况的调查[J].教育学报,2013(3):74-80.

[15]李凯.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手语规范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91-192.

[16]李恒,吴铃.手语语料库建设基本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13(3):37-41.

[17]李恒,吴铃.世界少数民族手语保护:现状与启示[J].世界民族,2014(3):96-102.

[18]倪兰.手语动词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3(7):42-48.

[19]李恒,吴铃.手语情态动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27-32.

[20]张积家,陈磊,陈穗清.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对手语具体名词语义加工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13(1):89-98.

[21]李恒,吴铃.手语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向性研究综述——以象似性为例[J].中国特殊育,2014(7):26-29+36.

[22]陆莎,傅王倩.论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南京:中国特殊教育,2014(3):12-16.

[23]马宇.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4]郭楠.聋人大学生社会身份概念及其形成:一种社会建构视角的理解[J].中国特殊教育,2013(3):42-46+36.

[25]童欣,孙博,药丹.基于成本分担视角的聋人高等教育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7):45-46.

[26]韩梅,张雪慧,王妍.我国残疾人职业现状及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现状的影响与重要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190-192.

[27]张金福.以残疾人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向测试研究——以听障职校生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30-32.

[28]张金福.职校残疾生职业性向测试研究——以听障中职生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3-55.

[29]童欣,孙博.谈聋人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