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研究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著道德文章育天下英才

杜帮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学者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理论家、哲学教育家等。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我国首位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前会长(现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罗国杰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罗国杰,1928年1月生,河南省内乡县人。1940年春至1946年夏,就读于河南省开封中学。1946年夏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攻读行政法专业。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并从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到上海市虹口区委工作,后调至上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1956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哲学系,1959年底毕业留校。

罗国杰在党的机关中做宣传和纪检工作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他庆幸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人生位置,如愿以偿地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同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了。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勤奋地读书、研究、著述、教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1960年,根据学校的需要和安排,罗国杰负责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的筹建工作。在当时,可供借鉴的资料很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伦理学教科书一本也没有,唯一可参考的是苏联和我国有关共产主义教育的文章、小册子。要在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一门新的学科,特别是要建立起与以往西方的资产阶级伦理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其次是要广泛了解旧的伦理学教材的局限性。同时,要构思新的学科体系结构等。为此,罗国杰和他的同事们潜心攻读了几百万字的马列原著,摘抄、编辑了3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的论述。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新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在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了。一年以后,他又组织教研室的同志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义》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从而为新中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开拓者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1964年,罗国杰因被指责犯了认为“剥削阶级的道德可以批判继承”的“错误”,而被取消哲学系副主任的职务,到农村参加了两年的“四清”运动。同时,伦理学教研室也被取消了。其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独立撰写的30万字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稿被“革命造反派”强行拿走,另有一部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资料遗失。不过,即使在那种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下,他仍然坚持理论学习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罗国杰请求回到了刚恢复的伦理学教研室。面对十多年中断带来的巨大困难,他和同事们刻苦学习,摸索着奋力前行。他自己进一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观点,广泛涉猎伦理学名著,并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伦理学家的伦理思想系统地整理出来,写了大约100万字的札记。同时,继续进修俄语,复习英语,为向伦理学高峰攀登准备条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罗国杰1980年被评为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从事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40多年来,撰写了《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罗国杰文集》、《罗国杰自选集》等约200万字的主要著作;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修养》、《道德建设论》、《人生的理论与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20多部著作;合编了《伦理学教程》、《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以德治国论》、《德治新论》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科书,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罗国杰文集》一书,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哲学一等奖;《道德建设论》和《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均获1999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思想道德修养》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获2003年“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除了专注于学术研究,罗国杰教授还担任多种职务:中国伦理学会第一届副会长,北京市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伦理学会第二、三、四届会长。此外,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二届成员,第三、四届召集人等多种社会职务。罗国杰教授现在还担任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作为一名教育家,罗国杰教授把伦理学的教学与整个社会主义的伦理学事业结合起来,把伦理学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正是由于有高屋建瓴的思想,他才在伦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第一,罗国杰教授十分注重伦理学教材建设。他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研究伦理学,才能使伦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中国获得新生和繁荣。编好伦理学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全国的伦理学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主持编写了《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教育》等10多部教科书。2006年,78岁高龄的罗国杰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及召集人,又领导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编写工作。该教材已于当年秋季在全国高校进入课堂,并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第二,在罗国杰教授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建设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以伦理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由于他及其所在的教研室同志们所取得的成绩和伦理学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被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也被批准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

第三,罗国杰教授从全国伦理学事业出发,为其他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伦理学教学人才。长期以来,他领导的伦理学教研室,通过举办伦理学教师进修班,培养了伦理学教学、科研人员100多人,缓解了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高校伦理学人才奇缺的状况。

第四,罗国杰教授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坚持知行并重的伦理学教育原则。他认为,伦理学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特点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性,而且还在于它的实践性。研究和学习道德的人,必须首先要讲道德,否则,我们讲的道德就没有说服力。每收一名学生,教研室每进一位教师,他都要讲这个道理。他自己身先垂范,为教研室的同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第五,罗国杰教授还特别关注社会教育。他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期间,特别注重中国伦理学会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职责。因此,不管社会上刮什么样的风,他都牢牢地把握着中国伦理学会的正确方向,以此带动全国的伦理学工作者。

作为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精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等。在学术思想上,他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实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强调在新时期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重要现实意义,重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把培养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会风气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理论探索上,他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被人们誉为伦理学界的“泰山北斗”。

由于罗国杰教授在伦理学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重要,他曾被邀请为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讲课,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1996年6月17日上午9时,罗国杰教授来到中南海江总书记办公室,开始讲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专题。他侃侃而谈,从中国古代儒、墨、道、法四家的传统思想,谈到儒家长时期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儒家治国注重五个原则:一是利民、富民和教民、导民,二是德教为先,三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四是以民为本,五是任人唯贤。他着重提出,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对它们要批判地加以继承。

1996年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为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罗国杰教授应邀对《决议》提到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他在座谈会上作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发言。他提议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后面,加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一个意见,以便使这一文件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体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思想要求。中央采纳了罗国杰教授的建议。

罗国杰教授自1985年至1994年4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罗国杰教授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应该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人文社科人才。他还认为,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校风、学风中最重要的原则和核心。经他提议,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实事求是”最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训。

罗国杰教授较长时间领导学校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工作,曾多年担任学校的理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作为理论工作者,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他带领有关教师,主持了新一轮“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理论课的开创和完善工作,为贯彻中央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倾向,以及推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国杰教授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期间,在保持正确的出版方向的前提下,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并主持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等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还安排出版社在香港等地举办中国图书展。这对繁荣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事业乃至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鼓励青年人的学术创作、打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国杰教授因其品德、学问和成就,赢得了普遍的尊敬,被人们称赞为“悉心研究伦理学的学者、热心教书育人的园丁、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忠诚战士”。今天,已是耄耋之年的罗国杰教授仍然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思维敏锐、性格平和。尽管已学贯古今中西,著作等身齐,桃李满天下,他仍然每天徜徉于那两万多册的藏书的海洋里,坐在电脑前谱写新的道德篇章,并且承担着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耐心指导着4名博士、1名博士后。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经沧桑、走过风雨,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他作为“荣誉教授”,回忆起母校给予他的崇高荣誉和长期以来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心中倍觉温暖和感激。

罗国杰教授回顾在教学和科研上所做出的成绩时,深感所有一切都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密不可分,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的同志们密不可分。对于在校的年轻学子,罗国杰教授想告诫他们: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要想学习、肯学习、有恒心,就一定有一番成就。

本文曾刊载于《北京教育·高教》,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