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华 逸青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也多次强调,要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研究,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近日,本刊记者就现今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意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以及弘扬的主要内容等问题采访了罗国杰同志。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作为传统道德,终究是过去的东西,能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吗?
记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有什么现实意义?
罗国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绝不是脱离中国传统道德而产生的,它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人类更高的精神文明,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记者: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作为传统道德,终究是过去的东西,能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吗?
罗国杰:首先应当明确,对传统道德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继承,我们所要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能不能起促进作用,曾经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中国及其周边一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包括道德),不但没有影响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成为推动这些国家现代化向前发展的一种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东西,受其影响,诸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及假冒伪劣、诈骗投机等行为,正在日益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现象,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也是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相违背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有利于反对和抵制当前社会上的种种腐朽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记者: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对教育青年、培养“四有”新人有什么作用?
罗国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对加强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传统美德的谚语和格言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如廉颇的负荆请罪、石猎的大义灭亲、苏武的持节牧羊、杨震的廉洁无私、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时的“程门立雪”,以及戚继光的英勇抗楼、郑成功的“土我固有”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的传统美德中看到它们的历史渊源。然而,我们的许多青年却知之甚少,对有些格言甚至连基本意思都不懂。因此,我们在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历史的联系中汲取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弘扬传统道德,就是要用那些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肉的传统美德来教育我们的青年,使他们形成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格,从而使他们担当起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更加繁荣的历史重担。
记者:所谓传统道德,就是历史产生的东西,历史与现实差别巨大,对传统道德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罗国杰:总的来说,对传统道德,我们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都是要坚决反对的。弘扬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的基本指导思想。
记者:现在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但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感到很矛盾,原因是许多内容过去已当作错误和腐朽的东西被批判、否定过,而今天又要弘扬,因此感到不好理解。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罗国杰: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兴儒学的复古主义等错误观点,都曾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方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受到“左”和右的干扰,其中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尤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大破剥削阶级旧思想、旧习惯的同时,批判的矛头更针对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儒家整体主义精神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长达数年的口诛笔伐。当时认为,在道德问题上,我们和古人不存在任何继承关系。1980年前后,一种“全盘西化”的思想,从右的方面,打着反对传统的旗帜,全面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者故意混淆是非,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束缚人的个性,限制人的发展,造成了国人的愚昧和落后,积淀成所谓的“奴性人格”等等,应当全盘否定。
无论“左”或右的观点,都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影响了对我国青年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回顾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总结在继承道德遗产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确定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是有积极作用的。
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遗产,毛泽东同志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反对不分糟粕和精华的全盘肯定的观点。当然,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同时,还要注意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并进行新的创造。
记者:中国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其精华也是浩如烟海,请您谈谈我们所弘扬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应是哪些?
罗国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中汲取科学的、人民的、民主的、健康的、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
总的来看,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可以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继承:
1.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夙夜在公”、“以公灭私”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在伦理道德上一直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先公后私”、“一心为公”,已成为人们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正是在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的影响下,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更显示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
中华民族的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当然中国古代的整体主义,总的来说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必须加以批判的改造,使其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整体主义思想,发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
儒家创始人孔丘最早提出“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人的“良知”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有禽兽所没有的对其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和”、“和谐”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传统道德又特别强调,“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道德思想,以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得到发展,尽管其中包含着有巩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维护统治秩序的内容,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仁爱原则,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会有积极作用的。
3.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很重视伦理价值。在古代社会就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关系,并使其成为人们相互遵守的道德要求。孔子又进一步突出了君臣关系,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原则。孟子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用以维护和改善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五伦”关系中,中国传统道德尤重父母、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父子有亲”进一步解释为“父慈子孝”,把“孝”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并由此延伸至“信”与“忠”。在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等要求,抹杀了臣、子、妻的独立人格,是为当时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是一种封建糟粕,今天应当彻底摒弃。但从总体上看,在中国重视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的传统道德中,也确有一些内容如能加以正确分析,发展其合理的因素,在今天,仍然有着协调各种人伦关系的积极意义。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育、教养他的父母都不能敬爱,又怎么能爱祖国、爱人民呢?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重“为学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改变人的气质,培养人的品德,即学习怎样做人。在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的关系上,强调“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就是说,要首重道德品质,次重文艺技艺,认为要想做一个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成就的人,首先应当在道德上提高自己。这与我们目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符的。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这种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总是同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总是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正是从这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出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独立人格的精神力量,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骨,它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挥的一个重要的优良传统。
5.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首先,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能动精神。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孟子反对“自暴自弃”,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尤重“知”和“行”的统一。一个人仅仅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并不算是有道德,只有身体力行了道德规范,才算真有道德。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为了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必须加强道德主体对自身的“省察克治”的功夫。“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些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格言,都同道德的修养践履有着密切关系。在道德修养中,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良心”在择善去恶中的作用,认为能否“慎独”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关键。
一个人在独处之境,无人监督,是修养的重要之时。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在幽独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会无所不做,并在人前掩盖其不道德的行为;而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正是以此为自己行善的机会,尽力做有道德的事。“道德”就其本质的意义来看,它应当是人们的自觉的行为,即“自律”的行为。只有凭借人们的道德觉悟,凭借人们的“良心”的自律,道德对人们的规范作用才会真正成为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愿的行为,道德的社会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强调“慎独”的思想,是正确的。
应该看到,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特别是在社会上、在劳动人民中的良风美俗,真可说是浩如烟海,举不胜举。如热爱劳动、勤俭朴素、尊老爱幼、尊师敬贤、谦虚礼让、诚实守信,以及廉洁奉公、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坚强不屈、刚健有为等等,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瑰宝。
本文曾刊载于《中国高等教育》,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