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学相长:师生的课余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尚在恢复之中,国家还有许多困难。第一届学生实行“小包干”的供给制,以后各届根据政务院规定,在校学生全部享受人民助学金。人民助学金又分为一般人民助学金和调干或产业工人助学金两类。即使这样,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仍生活困难。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白天上课,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写作业,早晨读俄文、背单词。还有许多老教员从俄文字母学起,和同学们一样学发俄语的卷舌音,以便于学习苏联经验,阅读俄文原著,加强与苏联专家的沟通。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生积极参加了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配合了“镇反”等运动。三大运动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师生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对新中国的认同感也大大提升了,反对帝国主义、增进爱国主义已经在师生中扎根。当时的师生们为了把爱国热情投入工作中去,订了《爱国公约》,主要内容是:(1)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侵占我国台湾,对我国轰炸等行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单独对日媾和,反对武装日本,我们随时响应祖国的号召。(2)积极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我们的捐献工作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胜利。(3)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决议,响应世界及中国和平理事会的号召,要求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4)拥护政府镇压反革命,检举反革命分子。(5)拥护土地改革,地主出身的,动员说服家庭交出土地。(6)教员要努力掌握苏联先进科学,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1]
师生把政治运动与学习相结合,协调了运动与学习的关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少学生是有多年革命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尽管实际年龄也许不大),但在学习上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经常到老师家中做客。也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毫不气馁,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班里组织学习小组,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帮助。
中国教员与苏联专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说,建系之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苏联专家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苏联专家制订教学计划,编写讲义,培训中国教员,指导研究生。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要求极其严格,鼓励大家勤奋学习,力争上游,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联欢会上,苏联专家和学生联欢,大家一起唱苏联歌曲,其乐融融。当时的学习没有教科书,以笔记为主。课上苏联专家讲解自编或从苏联带来的讲义;课下大家核对笔记,再按参考书目到图书馆翻阅苏联原版法学书籍。虽然许多同学限于俄文水平,往往不能完全看懂,但是同学们勤奋学习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的环境里,广大师生克服困难,以苦为乐,弦歌不辍,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注释
[1]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1950—1952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