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最重要的理论与学术创新是从农民“自由地实现自由”,或者说,从提升农民实现“实质性自由”“可行能力”为基点,构建了一个认识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诚然,无论是“自由地实现自由”的思想,还是“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都非本成果“原创”,但是,借鉴并运用马克思、森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自由”思想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并据此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尚未见到。
以“组织—自由”为主线,本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或者提供了认识一些重大问题的新视角。例如,从自由的视角对人民公社体制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本质的认识;把农民土地承包权看作一种建立在土地村社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土地集体所有权并得到国家法律保障的“法定私权利”;对农民“劳动自由”及“不种地自由”的阐述;把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构架概括为“多元共生”的组织模式;对当代中国小农是“市场化”或“正在走向市场化”小农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市场化改造小农”的系统论述;从提升农民自由的宏观历史视野认识“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等等。
本成果也从经济学、管理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借鉴了一些理念与方法,例如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物理学中的“网络”概念。这些概念与方法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也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就政策建议而言,本成果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了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让市场自由选择多元共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重点构建农业、农村网络化组织群”。本成果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经经历了从人民公社体制的“单一化”向以农户经济为基础的“多元化”的历史转变;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网络化”。 “单一化”—“多元化”—“网络化”,这就是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本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例如,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在农户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培育农村中产阶层来定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等等。
本成果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07ZD025)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课题还有2本已出版的子课题专著。其中一本专著已获得第六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奖”提名奖。
课题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5篇,其中英文论文4篇,有3篇发表在SSCI刊物;中文论文21篇,分别发表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