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本成果通过近年出土的考古文献,如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恒先》《三德》《凡物流形》等战国时期的材料,以及一部分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帛书,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物则有形》图等,试图对早期黄老道家的面貌做出研究,并对黄老道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哪些出土文献可以认定与黄老道家相关,黄老道家如何走向全盛,老子系统的道家和黄帝系统的道家为何能够合流,黄老道家独特的道论与政论及独特的宇宙论、气论,黄帝的地位与作用,黄老道家特殊的文本结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做出探索。

2.研究意义

战国中晩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极为流行。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着眼于建构现实的价值和秩序,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

这样一种历史上曾流行一时、影响甚大的思潮,因为后来儒家成为主流而变得面目不清,其源流、理论、构造、影响等都极为模糊。蒙文通、郭沫若等老一辈学者曾做过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但由于材料过少,他们最终只能勾勒出个别的线索。这种状况到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出现之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与黄老相关的资料大量涌现,引发了黄老道家第一轮研究热潮,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论文和一批通论性的著作。然而,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支持,很多问题难以深入,近年来这门学问又开始走向冷落。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材料的逐渐公布,又引发了黄老道家第二轮研究热潮。如果说出土文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思想史版图的话,黄老道家就是极好的例子。因为通过出土文献,黄老道家的内涵才开始丰满起来,具备了立体感。这些出土文献同时激活了过去不受重视的一些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

过去,这项研究之所以不受重视、难以深入,除了材料缺乏之外,也和20世纪西学背景下哲学史、思想史的认识偏差有关。由于学者们倾向于从文献中寻找纯正的、“哲学性”强的内容,道家哲学史多以老庄为主线,黄老道家只在其中占很小的篇幅。其实黄老道家才是战国秦汉之际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道家,目前的道家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描述可以说背离了思想的真实面貌,也和出土文献所见思想的复杂性、多元性有很大距离。因此,我们的研究除了推动黄老道家研究走向深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一,研究成果将促使学界从宏观上调整道家哲学史的基本结构,强化黄老道家的内容。第二,通过黄老道家这一研究个案,促使学界反思中国古代哲学史整体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使宇宙论、道论、气论、人性人情论等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得到重视和梳理,使哲学史回归思想的真实面貌。第三,促使过去因为面目驳杂难以分类的文献,如《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鹖冠子》得到更为充分的研究。

3.研究方法

先文本后思想,是本成果的基本研究法,即尽可能先做文本注释,从文字、句读、编联、文意等角度出发对文献本身做出基础性整理,然后在此之上展开思想分析。如果学者不能从第一步开始,亲自参与对出土文献的直接整理,而是人云亦云,那很有可能被误导,在思想分析上得出有局限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对思想线索做出了清晰的梳理,也会反过来对文字、句读、编联、文意的确认产生影响,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成果力图将文献学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


注释

[1]曹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