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及其理论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建设中国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列宁曾经指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科学的世界观,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的原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的原理,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的原理等。这些原理为我们科学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是我们做好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不同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它鲜明地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它把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与人们实践的目的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灭阶级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解决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根本的问题。

(3)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的首要性以及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关于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的理论,关于分工协作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等。关于这些见解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即如何认识发展的实质。马克思对发展的实质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认识,即,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等于劳动时间的节约,等于个人才能的发展,等于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因,等于人与自然的和解,等于可支配的自由时间的增加,等于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论断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对于我们当前推动科学发展有重要启示。

(4)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主张计划经济,因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指导意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恰恰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深入研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分析了价值、货币、价格、供求、竞争,以及成本、利润、信用、利息、地租等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么这些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在实践中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

(5)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提出了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如剩余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健康有效地推进对外开放,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6)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三大差别等重要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目的和实质,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认识当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科学价值,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如何认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该问题是世界银行在 2006 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新兴经济体的人均GDP在突破1 000美元的“贫困陷阱”之后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在向高等收入行列迈进的过程中,快速发展期间积累的矛盾将会集中爆发,导致经济发展既不能继续又无法摆脱原有增长模式,处于长期徘徊、停滞而无法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局面。不少学者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结构落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等诸多挑战,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过渡的发展阶段,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为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基本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上述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为这一理论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规律混为一谈,把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问题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混为一谈,把本质和现象混为一谈,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事实根据,无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清晰把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因此,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注4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要经历的普遍规律,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殊矛盾。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德国所面临的特殊矛盾时曾经指出:“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指德国——引者注)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注5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准确揭示了19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当代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实质。“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指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旧制度残余,如自然经济、君主专制、政教合一、种族主义、部落制度等,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则指发展中国家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剥削、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暴露。特别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围,与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依附地位,长期受发达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支配和控制,处于殖民和半殖民的状态,丧失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因而经济长期停滞。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真相。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是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

第二个例子是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对策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猛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制定明智合理的应对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在此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自由贸易理论、民族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冲突理论等许多不同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能科学地说明全球化的本质。比如,自由贸易理论片面强调全球化的好处,把经济全球化看成一个互惠互利、平等自愿和各国的收益趋向均衡的过程;而民族主义又过分强调全球化的危害,对全球化采取了排斥的态度;文明冲突的理论则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上述这些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解释:(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了全球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过程。(2)把近代以来的全球化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将其当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3)揭示了全球化的矛盾性后果,即一方面是导致生产社会化在全球展开,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发展,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4)承认全球化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同时也强调了发达资本主义中心国对落后的外围国家的剥削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立。(5)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坚持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出发分析全球化的利弊得失,制定应对全球化的政策。(6)坚信人类社会最终要走向全球的或世界的历史,各民族之间最终要走向融合和统一,并把这一理想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联系起来。(7)兼顾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既强调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又承认各民族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独立、平等和自决权。(8)认同全球化的趋势,把对外开放当做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又绝不无条件地放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是努力在全球化中实现自主发展或以国家为基点的开放战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正确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胜利,也不可能正确总结和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