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噪声对麻雀觅食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六(17)班 郭一婷
摘要:北京是现代化的特大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我们周边的土地上都盖起了各种建筑,修建了条条公路。在这样的城市生态系统下,植物、动物、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城市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把麻雀这种北京最为常见的鸟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噪声是否会对麻雀觅食行为产生影响。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麻雀 城市噪声 觅食行为
一、研究问题
我家附近有多条马路,面对昼夜呼啸而过的车辆,居住在旁边的我们,被吵得心烦意乱,不得不关窗闭户,或要求建筑部门前来加装隔音屏。生活在附近的鸟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它们最基本的“吃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
麻雀,英文名为sparrow。麻雀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 9 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 500米~3 000米。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巢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
分布:中国各地。
保护:二级保护。
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体型: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生活环境: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6枚左右。
食性: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繁殖:麻雀在北方每年从3—4月起开始繁殖。交配时有“婚戏”行为,这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并常用低而柔弱的叫声,同时抬头举尾,东张西望,站立不安,还引起群内其他雄鸟参加。这时雀声特别嘈杂,有时叫声正在激发时,常突然安静下来,飞走几只,或全部飞去,分散各方。这样便完成配对过程。巢由雌雄鸟共营,5~6天造就,然后开始产卵,产卵均在清晨5:00—9:00;每天产一卵,有时也有间隔一天的。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每窝卵数一般4~6枚,少为3枚,罕见2枚(西宁),最多8枚,以5枚最为常见。卵色变化很大,有的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蓝,都杂灰蓝、黄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钝端尤为浓密;卵呈椭圆形;重2.0~2.1g,卵的大小15枚平均为19.3mm×14.2mm。
麻雀的孵化期为10~12天,也有记载是12~14天的。雏鸟留巢期为10~15天。孵出时间多在早晨8时左右,刚出壳的雏鸟周身光秃无羽,皮肤红带黄色,眼未睁开,这时体重仅1.4g左右,轻于卵重;4~5天开始睁眼,羽区基本形成,初级、次级飞羽、小翼羽的羽鞘生出;9.5天,体重平均达19g,为雏期中体重最重的一天,从外貌上可以辨认出是麻雀的雏了;13.5天,体重降至16.69g,相当于6.5天时的体重,但体长则与日俱增,直至趋于稳定,此时体长已达110mm,体表已发育定形,有的雏鸟开始离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飞,雏鸟出飞离巢后,当天晚上就不同入巢过夜。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在我国南北方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河北省一带记载最多繁殖3次,广州为4次,吉林记载为2次(或3次)(在5月下旬孵出第一窝,7月又孵出第二窝)。青藏高原仅1~2次。
三、研究目的
在城市里麻雀觅食活动受噪声影响的程度,观察、分析、比较麻雀在安静的环境下(公园为1类区,昼间为15 dBA)和嘈杂环境下(主街道路边,70dBA)的觅食时间和食量食物品种变化。分析麻雀受到的干扰的程度,人类在环境治理上可以给予麻雀怎样的关注和帮助,从而改善为代表的城市鸟类的生存条件,创造绿色生态城市环境。
研究假设:在不同背景噪声环境中,声音强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实验中麻雀对人语音和汽车及机械噪声两个典型城市噪声同样敏感。
四、研究方法
1.采用方法
(1)实验的方法。
在两种不同的噪声环境下(安静和嘈杂),通过摆放相同重量的食物,在麻雀美餐后,再次称量食物的重量,根据食物消耗量的多少来判断麻雀对噪声的反应程度。
(2)观察的方法。
在两种不同的噪声环境下(安静和嘈杂),通过摆放相同重量的食物,在麻雀每餐后,根据觅食行为、觅食的时间、觅食的动作路径,来判断麻雀对噪声的反应程度。
(3)比较的方法。
比较两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麻雀对噪声环境的反应。
2.研究工具
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数码录音机、天平、可调数码录音机。
研究对象的取样:麻雀。
每天按照同一时间上午10:00开始实验并记录。
续前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1)声音分贝数大小的衡量。都按录音机最大声音播放。
(2)麻雀取样种群的食物需求变化,可导致取样实验的结果产生变化。采用多点,同时间点,增加观察次数的方式尽量使误差减小。
4.操作程序与方法
(1)研究流程。
(2)地点选择。
选在居住地,海淀区花园路3号院小区和小月河公园作为两个观察地点。两个地点中,花园路3号院小区内有450户居民,靠近小区有两条主要马路,噪声比较大。小月河公园选择在树林中山坡的底部,行人少,环境安静。
具体位置图如下:
花园路3号院小区
小月河公园
现场食物盒
(3)记录方法。
1)在选定地点处,先放置几种食物盒。实验开始前称重食物。在安静环境下。记录取食次数,共记录1小时。实验之后称每种食物的重量并记录。
2)打开数码录音机,播放事先在街边录制的噪声,每次开到最大音量。记录取食次数,共记录1小时。实验之后称每种食物的重量并记录。
5.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地点1:花园路3号院小区。
续前表
地点2:小月河公园。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通过数据表可以看出,在开数码录音机条件下,麻雀的取食数量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城市噪声明显影响了麻雀的觅食行为。
(2)麻雀对环境噪声有一定的适应性,小区的麻雀明显比生活在环境更安静的公园的麻雀在噪声下觅食更多,而且两处的麻雀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取食的数量在增加。
六、结论
大城市的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麻雀的觅食行为,噪声使麻雀觅食数量减少。在冬天的环境下更难以生存。
麻雀对噪声有适应性,在越安静的环境下生活的麻雀觅食受到噪声的影响越大,而且随着对噪声的适应,觅食会逐步增多。
未来在建设城市时不应该只考虑人类自己的生存,应该为和我们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动物们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在城市中应该建立更多的绿地公园,减少汽车、机械等人为的噪声,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城市,为小动物鸟类等创造平等的生存条件!
七、参考文献
(1)网上下载;(2)实地考察;(3)询问别人。
点评
郭一婷同学的论文中心明确,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她以噪声对麻雀觅食行为的影响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麻雀生存条件恶劣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她用实验的方法对噪声影响麻雀觅食的情况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有数据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如果能够增加实验场地和实验次数,将“不同噪声”进一步细化,得出的结论就更有说服力了。
该课题获得2013年“小小诺贝尔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