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概要

蒋 萍注25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为主题,以SNA(2008)为指导,以SNA的中心框架与卫星账户为主线,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目的,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整体框架、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中心框架中其他相关问题的核算、卫星账户的编制等问题,分别从SNA(2008)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中国现有核算方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为现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案(2002)的修订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力求做到两点:一是国际视野的把握,尽量将国际前沿引入中国;二是本土化的推进,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两点:在实践上,找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问题所在及改革方向。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核算标准的改进等客观因素使得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法很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为当前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把脉,希望找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学术上,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推向深入。本研究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发展。

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SNA(2008)的梳理,归纳出国际核算标准的变化对中国核算实践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应当以SNA(2008)为标准,确定改革的重点方向,注意与其他统计标准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保证广泛的参与性和充分的透明性,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国际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就必须对SNA(2008)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在指导中国统计实践时才更具针对性。

第二,通过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程的回顾,发现现行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

回顾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不仅找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厘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本研究在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系统盘点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评判和思量,把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发展的设想,期望能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提供参考。

第三,明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方向,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深入。

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必须依赖SNA的基本原则来处理相关核算问题。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需要改革的重点问题包括:GDP核算(现价GDP核算、不变价GDP核算、不变价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季度GDP核算等)、中国资金流量核算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卫星账户(资源环境、研究与开发(R&D)、非营利机构、住户无酬劳动、卫生卫星账户等)的编制和实践等。本成果的研究将紧密跟踪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特别是先进国家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中的本土化经验,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化实践相结合,推动SNA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实际经济环境。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第一,历史分析法。将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揭示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与国际统计标准的发展趋势。第二,系统分析法。在研究国民经济核算问题时,系统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SNA与MPS,这是核算制度方法的两大系统;第二个层次是SNA包含的各个核算子系统。本研究中,使用系统分析法对这两个层次的系统分别进行研究。第三,比较分析法。本研究在许多地方用到比较分析的方法,涉及国际统计标准、核算实践等多个方面。例如,对MPS和SNA两大核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对SNA(2008)和SNA(1993)进行比较研究,对SNA与中国国民核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对GDP核算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等。第四,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调研,可以更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做法,使得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到国家统计局调研支出法GDP的核算方法、调研不变价GDP的实际核算方法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主要内容

本成果包括总论篇,中心框架篇:GDP核算研究,中心框架篇:资金流量与投入产出核算研究,中心框架篇:各类变化的影响,以及卫星账户篇等五个部分。

(1)总论篇。

总论篇从国际统计标准下的国民经济核算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SNA(2008)出台背景、变化内容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SNA关于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与中国机构部门的调整,SNA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心框架、卫星账户和扩展研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梳理了最新国际核算标准SNA(2008)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其次,在总结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动向与前沿问题,分析了中心框架、卫星账户与扩展研究存在的必要性与特点。第三,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包括实践工作的进步、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学科建设的突破等。

(2)中心框架篇:GDP核算研究。

GDP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指标,中国GDP核算自建立以来,在统计制度、资料来源、核算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个规范、完整、与国际接轨的核算体系。

本篇从两个角度对GDP核算进行研究:国际经验的GDP核算与中国实践的GDP核算。国际经验的GDP核算包括SNA的修订对GDP核算的影响研究、代表性国家现价GDP核算方法、不变价GDP核算的国际经验、世界各主要国家季度GDP核算方法研究、OECD国家CPI编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等;中国实践的GDP核算包括中国现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不变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不变价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季度核算中环比速度的引入、关于改进中国CPI编制和数据发布的思考等。

研究内容涉及:SNA(2008)具体修订(研究与开发的资本化,武器系统支出作为资本形成,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计算方法的改变,非寿险服务产出、非寿险服务增加值等方面的变化)对GDP核算的影响;当前市场性服务业核算、非市场服务业核算、住户自给性服务核算、非正规部门核算、经济普查年度GDP与非普查年度GDP的衔接、季度GDP核算及其与年度GDP的衔接等存在的问题;美国和加拿大现价GDP核算经验;中国不变价生产法GDP核算方法的改进思路;不变价增加值核算的基本方法及我国不变价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变价GDP核算进行总结和比较;中国季度GDP的环比速度仍存在的问题;对改进中国CPI编制和数据发布问题进行的新的探索;对OECD 34个成员国CPI的编制方法进行的系统比较。

(3)中心框架篇:资金流量与投入产出核算研究。

资金流量核算与投入产出核算是中国五大核算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算水平的高低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金流量核算首先回顾了中国资金流量的改革与发展,然后指出了中国实物交易资金流量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设想,最后通过编制涉外交易国民收入流量矩阵与金融资金流量矩阵,考察了国外部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金融投资的状况;投入产出核算部分系统回顾了中国投入产出实践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投入产出学术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总结了投入产出的著作、研究课题以及国内外学术活动,从数据来源、编制方法、面临的客观约束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等角度指出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发挥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部分还涉及对经济系统物质投入产出核算框架,总结了国家投入产出核算的发展历程,对SNA(2008)关于供给使用核算的修订与中国投入产出核算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4)中心框架篇:各类变化的影响。

作为国际核算的最新标准,SNA(2008)的变化对中国原有核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部分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全面梳理了SNA(2008)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包括SNA关于中央银行产出计算方法的修订与中国相应计算方法的改革研究、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SIM)核算方法的演进与研究进展、按经济所有权原则记录国际贸易对国民账户的影响、SNA(2008)关于R&D核算变革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SNA关于生产资产的修订及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研究、SNA关于政府发放许可收费的处理及对中国税费核算的梳理、SNA关于非寿险服务产出测算方法的修订与中国有关核算的改革研究、SNA关于社会保障方法的修订与中国有关核算的改革研究、SNA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SNA关于资本服务的测算及其对国民账户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系统梳理了SNA(2008)关于中央银行产出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影响;回顾了FISIM核算方法的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对FISIM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SNA(2008)的R&D核算与SNA(1993)的不同,研究说明R&D资本化核算可能对如国内生产总值、资产存量与结构、经济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深度剖析了R&D资本化核算所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对如何进行R&D产出核算、R&D价格指数的编制及R&D资本存量的估算进行了理论探讨;对SNA(2008)关于生产资产的几个主要修订及其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SNA(2008)关于税收和发放许可处理的一些规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国政府收入分类情况,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税收和政府许可收入的处理方法;介绍了我国目前的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并利用期望法对我国财产险的赔付支出进行了试验性调整;介绍了SNA(2008)中社会保险核算的处理规定;总结了SNA(2008)在社会保险核算方面的修订内容;对照SNA的规定,对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险核算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对雇员股票期权的定义和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阐述;对SNA(2008)中雇员股票期权核算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SNA账户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估价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的具体账户登录;对雇员股票期权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资本服务的概念进行了明晰,对资本服务的测算方法(基于使用者成本的测算、基于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主要国家的资本服务测算)进行了介绍;对非市场产出的争论、自然资源在生产中的使用问题、对自有住房虚拟服务的估计、资本服务如何纳入国民账户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5)卫星账户篇。

卫星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心框架的补充,卫星账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前沿方向。本篇内容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国的资源环境卫星账户、R&D卫星账户、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住户无酬劳动核算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等进行了重点研究。

其中,资源环境核算部分对挪威、荷兰、加拿大、菲律宾、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资源环境核算经验进行总结对比,对中国资源环境核算的实践进行具体介绍,对中国资源环境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开展中国资源环境核算提出具体建议;R&D卫星账户部分对R&D卫星账户编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对R&D卫星账户编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研究进行阐释,对OECD成员国R&D卫星账户编制进行研究,对中国R&D卫星账户编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非营利机构核算的改进研究部分对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SNA(1993)和SNA(2008)中的非营利机构核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的改进建议;住户无酬劳动核算国际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部分总结了国际上住户无酬劳动核算的最新进展,包括估价方法、数据来源和核算工具,分析了中国住户无酬劳动核算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住户无酬劳动核算制度的建议;卫生卫星账户部分在系统分析ISIC口径下医疗卫生服务统计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HSA作为ISIC口径下医疗卫生服务统计扩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对医疗卫生产业的全口径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国际社会在HSA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难点问题,为中国开展HSA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2.重要观点

(1)关于SNA(2008)的变化。

与SNA(1993)相比,SNA(2008)没有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但在基本概念(引入了“法定所有权”、“经济所有权”等众多新的概念)、基本分类(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交易分类的修订和资产分类的修订)、基本核算方法(市场生产者自给性产出计算方法的变化、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计算方法的变化、中央银行产出计算方法的变化、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的变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核算方法的变化等)和基本核算指标方面(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雇员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还是有不少具体的变化。另外,在非核心账户方面,SNA(2008)也扩充或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2)SNA(2008)的修订对中国的启示。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有必要在近年内以SNA(2008)为基础,对核算体系进行一次修订,以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

修订工作应该学习SNA(2008)修订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修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改革之前拟定问题清单,确定改革的重点方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要注意与其他统计标准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保证广泛的参与性和充分的透明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

(3)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建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的修订。包括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基本价格”概念、“实际最终消费”概念、“知识产权产品”概念、“雇员股票期权”概念等。第二,基本分类的修订。包括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交易分类的修订以及资产分类的修订。第三,基本计算方法的修订。包括修订中央银行产出的计算方法和修订非寿险服务产出的计算方法。第四,基本统计指标的修订。包括总产出指标、劳动者报酬指标、生产税净额指标、固定资本形成指标、GDP指标、财产收入指标、社会保险缴款和社会保险福利指标、资本转移指标等。

三、 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创新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成果的学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阐述了SNA(2008)出台背景、变化内容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作为国际核算的最新标准,SNA(2008)的出台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意义重大。本成果总结了SNA(2008)出台的背景,对SNA(1993)修订的组织架构、修订问题的选择、与其他国际手册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修订过程的透明性等作了介绍;阐述了SNA(2008)的变化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方面的变化、基本分类方面的变化、基本核算方法方面的变化、基本统计指标方面的变化、非核心账户的主要修订内容等;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SNA的修订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启示两个角度对SNA(2008)的出台对中国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说明。

二是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及启示进行了梳理。截至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两个核算标准,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成果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发展、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发展三个角度梳理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这对于从历史角度准确认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SNA进行了全方位对比,明确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核算标准的具体差距。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存在诸多差异,本成果对两个核算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对比研究,对两者间差异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种全面对比分析使得本成果明确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2008)的具体差距,同时也为中国缩小这些差距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是深化了对卫星账户的理论研究。卫星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领域,是核心账户的重要补充,也是SNA灵活性的体现。本成果将卫星账户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卫星账户的诸多应用(资源环境核算、R&D卫星账户、非营利机构核算、住户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理论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卫星账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2.应用价值

本成果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统计部门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改革提供参考。本成果从国际核算标准出发,聚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研究内容紧贴中国实际,可以为改进当前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包括具体核算问题的改进以及整个核算体系的改进。

二是为今后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提供参考。本成果的研究内容要么是当前核算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要么是核算研究的前沿领域,每一个研究方向既来源于中国实践的现实土壤,又以国际标准做准绳,可以说“顶天”、“立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为今后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提供参考。

3.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包括2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于《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及30多篇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论文,这些论文被广泛引用,其中1项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根据研究内容撰写的成果建议受到国家统计局领导批示并被国家统计局采纳两项;两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本成果还为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等提供了较好的选题和写作指导,为青年教师在课题立项、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