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四子研究》概要
董英哲注17
《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一书,已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先秦名家四子研究》,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春秋战国时代名家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及其著作和思想学说。全书80多万字,对先秦名家四位代表人物的著作和学说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也涉及了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和杂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探讨了名家与各个学派的关系。现将该书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该书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价值、创新、影响等情况,概述如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先秦是中华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先秦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历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由于受到资料真伪、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困扰,名家学派成为先秦子学研究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难突破的一环。我们在全面细致地进行文献资料比较、考辨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春秋战国时代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们在先秦社会大变革、名辩思潮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他们的学术地位。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先秦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逻辑进程,并将先秦学术思想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达到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掘东方智慧,打造学术精品的目的,同时也为以后相关先秦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先秦名家四子的过程中,我们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敢于“走出疑古时代”。大家知道,疑古思潮盛行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其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古书的辨伪问题上。疑古一派的辨伪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扩大化”的倾向,如说“中国伪书极多,汉以前古书几乎无不可疑”。这样一来,势必造成许多“冤假错案”。以名家而论,《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都被疑古派说成是“伪书”,显然是“冤假错案”。这在史料方面,就为名家研究设置了一道难关。只有攻破这道难关,才能“走出疑古时代”,开创名家研究的新局面。
第二,把史料的考辨与思想的阐发结合起来。早在1925年,王国维就曾提出“二重证据法”。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古书的记载与考古的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史料真伪的考辨。李学勤认为,疑古派的根本缺点“在于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上学问的圈子”。因此,他主张在史料的考辨上应以“二重证据法”来纠正疑古派的不足。我们赞同这样的看法,并主张把史料考辨与思想阐发结合在一起,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在我国学术史上,素有考据与义理之争,故有汉学与宋学之别。这种流风遗韵至今不绝,甚至成为门户之见。有人把史料考辨诬之为“低级的实证主义”,有人则把思想阐发说成是“天马行空的搞法”。我们认为,考辨是基础,思想是升华,只有把史料考辨与思想阐发结合起来,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也是名家研究的有效方法。
第三,把社会思潮与代表人物统一起来。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激荡三个世纪的名辩思潮,必然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名家四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研究名家四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他们摆在社会大变革的舞台上和名辩思潮的长河中,从名辩思潮的跌宕起伏把握名家代表人物所处的地位和历史命运。如果不从社会思潮着眼,就无法了解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价值,而不深入解剖代表人物,也难以窥见社会思潮所达到的具体深度。有时甚至整个社会思潮所达到的深度,还不及一个思想家,这就是思想史的一种偶然性。思想家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他独到而深刻地反映和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所以,我们在研究名家时,应该把社会思潮与代表人物统一起来。这样一来,就会突破简单化的“批”和“捧”的格局,把名家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正确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家知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是艰苦探索的结晶,其中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应当尊重。但尊重并不等于墨守成规,而应当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上,“空无依傍”的创新是没有的。我们在研究名家时,就“依傍”了前人和时贤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依傍”了和我们观点相同的研究成果,而且参考了和我们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淮南子·原道训》说:“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而后者蹷之;先者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本书既有“攀之”和“蹷之”者,也有“以谋”和“违之”者。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共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名家学派概观”;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分为四编——第一编是邓析与《邓析子》,第二编是惠施与辩者,第三编是尹文与《尹文子》,第四编是公孙龙与《公孙龙子》;第三部分是附论——“名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现对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名家学派概观”。本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名家的界说。本章涉及名家学派名称的由来、名家学派概念的内涵和名家学派概念的外延。第二章:名家内部流派的划分。本章认为,学术界有人提出的六分法和三分法值得商榷,合同异派与离坚白派的分法不妥,应该将先秦名家分为主流派和非主流派。邓析创立名家时,名家内部还没有流派之分。邓析被郑国执政者驷歂杀害后,名家受到摧残和压制,一度沉寂。战国中后期,在改革、变法和名辩思潮的推动下,名家重新崛起,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在名家内部,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便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先后以惠施、公孙龙为核心的主流派,把自然现象作为研究的侧重点,采用了反向的思维方式;另一个是以尹文为代表的非主流派,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的侧重点,采用了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三章:名家学派的来龙去脉。本章考察、研究了名家学派的起源、名家学派的勃兴和名家学派的衰亡。名家学派起源于春秋末年的郑国,是由邓析创始的;战国时期,名家学派勃兴于中原地区和稷下学宫,波及楚、鲁、燕、秦等国,蔚然成为大观;但在秦统一中国前夕,名家学派开始衰落,以至于汉而亡绝。第四章:名家学派与社会大变革。本章探讨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考察了名家学派在社会大变革中的进步作用以及历史局限性。名家学派在社会大变革中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性。第五章:名家学派是名辩思潮的主力军。本章认为,邓析开启了名辩思潮的先河,惠施拓展了名辩思潮的视野,尹文提高了名辩思潮的水平,公孙龙则把名辩思潮进一步引向深入。
研究表明,名家学派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重视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强调法治,推动了当时的政治改革;“正名实而化天下”,有利于澄清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许多混乱问题;具有“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反映了新兴阶级对人民力量的重视;邓析“无厚论”在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名家学派不仅是社会大变革的促进派,而且是名辩思潮的主力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尹文和公孙龙,总领名辩思潮之风骚长达三个世纪之久,为名辩思潮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是本成果的主体部分。本部分共分为以下四编,即第一编,邓析与《邓析子》;第二编,惠施与辩者;第三编,尹文与《尹文子》;第四编,公孙龙与《公孙龙子》。
第一编,邓析与《邓析子》。本编共分五章,另有两个附录。第一章:《邓析传略》考辨。本章对邓析生年作了推断,认为邓析并非“郑大夫”,对邓析作《竹刑》的时间进行了考辨,并对邓析死亡的真相进行了考察。第二章:《邓析书录》作者考辨。本章认为《邓析书录》乃汉代刘向所作,并非出于其子刘歆之手,也不是后人伪造的“伪书”。第三章:《邓析子》非伪书考辨。本章认为《邓析子》一书流传有序,并非伪造,亦非抄掇,虽真而残。第四章:邓析学说研究。本章从科技知识、政治思想、名实理论、辩论艺术、两可之说、哲学观点等六个方面对邓析进行了全面研究与评价。邓析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主要体现在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和医学等方面。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头脑的政治家,作《竹刑》,成为法家的先驱。他在先秦思想史上首先提出“正名”问题,比较正确地论述了名实之间的关系,是名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辩论艺术包含着可贵的逻辑思想,其要点有三:一曰“正名”,二曰“转辞”,三曰“辩说”。这三个要点分别涉及逻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重要开端。邓析辩论艺术的理论基础是“两可之说”,而“两可之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其创立开了我国传统辩证逻辑发展的先河。邓析的哲学观点,是同他的两可之说、辩论艺术和名实理论交织在一起的。他的名实理论触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他的辩论艺术和两可之说反对形而上学的诡辩论,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智慧粒子。第五章:《邓析子》注译。现存《邓析子》共两篇,即《无厚篇》与《转辞篇》。本章对该两篇进行了详细注释和逐句翻译。本编附录一:古籍中有关邓析及其书和学说的记载;本编附录二:有关邓析及其书和学说研究的著作目录。
学术界对邓析及其书和学说的评价历来不公,可以说是古今交毁。什么“诡辩奸人之雄”呀,什么“后人抄掇的伪书”呀,什么“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实之词,几乎成为不可更改的定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还邓析以本来面目。他作为春秋末年的伟大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不仅可与老子、孔子并驾齐驱,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他们。例如,邓析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进步要求;他的名实理论与辩论艺术珠联璧合,为先秦的名辩思潮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两可之说和哲学观点切实而有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二编,惠施与辩者。本编共分六章,另有两个附录。第一章:惠施传略考辨。本章对惠施的国籍、惠施的身世、惠施的生卒年、惠施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考辨和分析。第二章:惠施著作考辨。本章对“其书五车”与《汲冢竹书》进行了考辨,同时认为《惠子》一篇并非《庄子·惠施篇》,另外探讨了惠施“万物说”与《吕氏春秋·有始览》的关系。第三章:惠施思想新探。本章对惠施的政治思想、科学思想、逻辑思想、哲学思想及其思想渊源、社会基础、历史命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政治上,惠施强调“法治”,主张“止贪争之心”,提倡“去尊”,实行“合纵”,也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他也是一位自然奥秘的积极探索者,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表现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他具有深邃的科学思想,是我国浑天说的先驱,具有地动、地圆、物质无限可分和物种化生的思想。他确立了辩证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揭示了矛盾同一性的规律,奠定了中国传统辩证逻辑的基础,足当辩证逻辑奠基人之称。他创立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人生观上主张“益生”,在价值观上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主张义利并举。第四章:辩者论题剖析。本章对辩者深邃的科学思想和超越常规的思路进行了探索和考察。辩者和惠施一样,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的论题大都与当时的数学、物理学、光学、声学、热学和生物学知识有关,蕴藏着深邃的科学思想。例如,辩者具有微观几何学、极限、物质无限可分、物种化生和变异等思想。辩者在研究自然现象时,选择了一条超越常规的思路,我们可以称之为“反向思维”,这种思维形式往往从反面看问题,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具有朴素辩证思维的特色。第五章:其他辩者的名辩思想。本章对先秦其他著名辩者如儿说、田巴、桓团、毛公、綦毋子、黄疵、成公生等人的名辩思想进行了考辨和评价。第六章:《庄子·惠施篇》注译。本章对《庄子·惠施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释和翻译。本编附录一:古籍中有关惠施与辩者的记载;本编附录二:有关惠施与辩者研究的著作目录。
研究表明,惠施继邓析之后,把当时波澜壮阔的名辩思潮又推向了高峰。他是一位功勋阶层的政治家、杰出的科学思想家、中国传统辩证逻辑的奠基人和有机宇宙哲学的开创者。他的有机宇宙哲学富有智慧的灵光,充满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比古希腊的机械原子论要高深得多,曾推动了我国古代宇宙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当代和未来科学的发展也很有意义。本编在重点研究惠施思想的同时,还剖析了辩者的著名论题,论述了儿说、田巴、桓团、毛公、綦毋子、黄疵、成公生等人的名辩思想。作者认为,名家学派的诸辩者,不仅具有深邃的科学思想,而且还有一种超越常规的思路。这种思路带有智力叛逆的性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第三编,尹文与《尹文子》。本编共分三章,另有两个附录。第一章:尹文及其书的真伪和学派归属之考辨。本章对尹文本人的一些情况作了考察,并对其著作《尹文子》进行了考辨,认为《尹文子》并非伪书,虽残而真,尹文本人应归属名家学派。第二章:尹文学说的内容和特色。本章对尹文深刻的社会观念、进步的政治主张、系统的形名理论、朴素的哲学思想、兼综百家的思想特色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在先秦诸子中,尹文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观念的思想家,他周行天下,博闻多见,有很丰富的社会阅历。在治乱兴衰、贫贱富贵、人情世态、精神风尚和物质追求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上,他都作过认真的思索,不乏深刻的见解。根据其社会观念,尹文从战国中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君主集权、正名定分、实行法治、禁暴息兵等政治主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形名理论。他以“正名”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形名之间的关系,对形式逻辑的概念论贡献很大。他的形名理论在哲学上已经触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上,从承认客观真理走上了怀疑主义的道路,在价值观上,重“礼义”而轻“名利”。尹文虽师承道家,但却由道入名,成为名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说以名家思想为核心,但却深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记,又有法家思想的倾向,并杂糅儒、墨两家的思想之长。因此,兼综百家就成为尹文学说的特色所在。第三章:《尹文子》注译。《尹文子》一书现存两篇,即《大道上》、《大道下》。本章对该两篇古籍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释和翻译。本编附录一:古籍中有关尹文及其书和学说的记载;本编附录二:有关尹文及其书和学说研究的著作目录。
研究表明,尹文作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说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兼综百家的思想特色。其书名曰《尹文子》,在先秦思想文化的百花园中,犹如一朵奇葩,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特别是其中的形名理论,可以说是中国逻辑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上承邓析的名实理论,下开公孙龙名辩论的先河,把先秦的名辩思潮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我国古典形式逻辑概念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四编,公孙龙与《公孙龙子》。本编共分四章,另有两个附录。第一章:公孙龙传略考辨。本章对先秦时代出现的两个公孙龙进行了分辨,对属于名家学派的公孙龙的名字、国籍、生卒年寿以及公孙龙的主要活动经历进行了考辨分析。第二章:《公孙龙子》真伪考辨。本章认为,主张《公孙龙子》为伪书的观点论据薄弱,主张《公孙龙子》全部为真的观点漏洞不少,主张《公孙龙子》虽残而真的观点较为合理。第三章:公孙龙的名辩论。本章从政治倾向、科学基础、逻辑思想、哲学归属、思想渊源和历史命运等六个方面对公孙龙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公孙龙政治倾向虽然有保守的成分,但主导方面是进步的,他反对血缘政治,有利于维护新兴阶级政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公孙龙的名辩论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科学性。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他的很多名辩论题都是从科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同时还利用当时的一些科学知识阐发自己或前辈的名辩论题。公孙龙的名辩论不仅注意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还把触角伸向思维领域。在思维领域,他特别注重研究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主要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形成于先秦,被称为“名学”、“辩学”或“名辩之学”。公孙龙的名辩论为先秦的“名辩之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公孙龙给“名”下了定义,提出了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思想;分析了单一概念与复合概念的变化,论证了“二无一”的逻辑命题;明确了“类”概念,阐发了形式逻辑的分类理论;提出了以“实”为标准的证明原则,揭示了形式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因此,他是我国古典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之一。逻辑思想是公孙龙名辩论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其重点所在。但他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名辩论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力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寻找根据,并加以深化。他的哲学思想虽然夹杂着某些形而上学和诡辩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则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范畴。第四章:《公孙龙子》注译。《公孙龙子》现存《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六篇。本章对该六篇著作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释和翻译。本编附录一:古籍中有关公孙龙与《公孙龙子》的记载。本编附录二:有关公孙龙与《公孙龙子》研究的著作目录。
研究表明,公孙龙学说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可以简称为名辩论。他的名辩论在政治倾向上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其主要贡献是在逻辑思想方面。假若把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比作一串相互套在一起的圆圈,那么,公孙龙恰好就站在这些圆圈的汇合点上。他以一个压轴的角色出场,其名辩理论体系之严密,其名辩思想内容之深邃,都是先秦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部分:附论——“名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本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名家与道家的关系。本章探讨了春秋后期的名道关系、黄老学派与名家的关系、名家与杨朱和庄子学派的关系。第二章:名家与儒家的关系。本章对春秋后期名儒两家的对立、战国时期名儒两家的斗争、名儒两家的相互影响和扬弃进行了考辨和评述。第三章:名家与墨家的关系。本章就墨子与名家思想的关系、名家思想对后期墨家的影响、后期墨家对名家思想的批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名家与法家的关系。本章认为,邓析是法家学派的先驱,并就名法两家思想之异同、韩非对名家思想的吸取与批判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名家与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的关系。本章就名家与纵横家的关系、名家与阴阳家的关系、名家与杂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附论主要论述名家学派与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学派的关系。名家学派与这些学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争鸣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名家学派处于何种地位,扮演了什么角色?名家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中最活跃的一个学派,处于“争鸣”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关节点。抓住这个关节点,其他学派研究中的一些难题也就好解决了。例如,道家黄老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儒家孟、荀的分歧,墨家前后期的不同,谁是法家学派的先驱,纵横家的思想渊源,等等。只要抓住名家这个关节点,此类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为《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写了《推荐书》。其中说:“西北大学董英哲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多年,近著《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一书,系其长期积学钻研所成,对传世《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及惠施四家学说,条分缕析,提出许多创见。他不同意近人以《邓析子》等书为后人伪托之说,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并对原文做了注译,便于学者研读,继又就四家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对先秦名家的渊源发展有综合性的观察讨论,实属先秦学术史方面有开拓意义的专门著作。由于董英哲教授对古代科学思想作过深入探索,有专著行世,他在本书中也详细讨论了名家论题同科学思想间的关系,多胜于前人之处。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特予推荐。”
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吉惠先生,阅读《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全部手稿并为该书作了八千多字的序言。其中有六段话如下:
“本书稿的叙述方法比较灵活,既不局限于冷漠的文字考辨,又强调实证;既不做空泛的理论说教,又突出理论思维。文字表述通畅、活泼,时而又穿插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与读者的心灵沟通而产生共鸣,扩大了本书的社会效益。”
“本书稿有很高的学术性,对于近几十年来有关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思想的重大学术讨论问题,几乎都有所涉及,作者都表示了比较明确的观点。本书稿是时代的产物,征引和借助了若干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注出了原出处,以便溯本求源,深入研究。这是作者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科学精神。”
“概括地说,本书具有三个显著优点和特点:一是考实性强,史料丰富,持之有故;二是思辨性强,有分析有论证,言能成理;三是可读性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总之,本书稿内容丰富、史料扎实、观点明确、表述清楚、体系严整、方法求新,是一部反映本世纪研究名家学术思想最新水平,有开拓性、创新性,比较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
“这部洋洋八十余万字的巨著,不论从结构、规模、体例上,还是从深度、广度、所涉及的问题领域看,都可称得上是本世纪研究先秦名家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对二十世纪学者们研究先秦名家学说所做的一次系统的综合与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钟肇鹏先生曾经来信说:“大著《先秦名家四子研究》由李学勤、赵吉惠推荐岳麓书社报国家古籍出版小组审批。古籍小组决定由我初审,李、赵两位,我们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大著浏览一过,结构严整,条理秩然,辨析均有理据,就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衡量,均可出版印行。我已签发意见支持出版。……我们虽未见面,但‘以文会友’,神交非远。祝大著早日出版,赠我一册,先睹为快!”
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童力军副编审的推荐意见如下:
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多年,《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一书系其长期积学钻研所成,书中对传世《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及惠施四家学说,条分缕析,提出许多创见。他尤其不同意近人以《邓析子》等书为后人伪托之说,通过细致的文献考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对原文做了详细的注释与逐句的翻译,以便学者研读。继而又从思想史整体视域,对四家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从中梳理出名家学派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学术关系,讨论了名家思想与先秦名辩思潮及社会变革等的联系。所以该书也是一部在先秦学术史方面有开拓意义的专门著作。同时,由于作者对古代科学思想作过深入探索,有专著行世,所以在本书中他不仅详细讨论了名家论题同科学思想间的关系,而且对名家提出的若干难解的逻辑命题,从科学角度给予了新的诠释与解析,令人耳目一新。
全书对于先秦名家四子,既有生平传略的述评,又有著作文献的考辨;既有学理的分析评价,又有对古典文献所作的现代汉语翻译;既有对元典文献佚文的收集整理,又有对当代学者研究名家著述的按人分类目录。总之,《先秦名家四子研究》系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究先秦名学比较系统、全面,集文献考辨与思想理论探析于一书,容哲学思想、逻辑思想、科学思想为一体,同时又富于可读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对于初学者、文科大学生乃至专业研究人员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意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同志的推荐意见如下:
《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全书80多万字,对于先秦名家四子,既有生平传略的述评,又有著作文献的考辨;既有学理的分析评价,又有对古典文献所作的现代汉语翻译;既有对元典文献佚文的收集整理,又有对当代学者研究名家著述的按人分类目录。因而,该书不论从结构、规模、体例上,还是从深度、广度、所涉及的问题领域看,都可称得上是本世纪研究先秦名家的集大成之作。故我社乐于推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审会议上专家评审小组评审意见如下:
专家认为,该书以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等先秦名家四位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文本资料做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对其思想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述;对先秦名家原始文献及研究文献的整理工作,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名家学派思想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与先秦诸学派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推进和深化名家学派及先秦思想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成果约80万字,体系宏大严整,立论坚实,论证严密,是近年来有关先秦名家的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与《先秦名家四子研究》相关的论文被转摘、引用情况:
(1)《名家科学思想概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尹文子〉真伪及学派归属考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试论先秦名家的价值观》,中文报刊文摘《伦理学:中国伦理学》,复印期号:YY7—1998;又,中文报刊文摘《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复印期号:ZhSh2—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