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研究的立意、方法与组织
选择和考察清代的围场体系,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中国清代,尤其是嘉道以后全国性和史无前例的人地矛盾激化,冲突凸显,对未开发地资源与环境加以利用和重新配置,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焦点,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统治能否长久。所以,重视国家对资源利用的配置、调控,对今天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研究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显而易见。第二,光绪新政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国有土地资源私有化,加快了各种类型土地占有方式转向民地化的过程,使近代以来农业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第三,梳理围场由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皇家禁苑而被全面垦殖为农田的过程,可以明晰清代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加大的复杂动因,对进一步理解今天中国乃至全球社会资源控制和需求问题有借鉴之功,对人类重新认识和端正地球仅存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启示作用。
清代围场所涵盖的地域,涉及今北京南郊、河北承德和东北三省大部。东北的围场与清朝封禁东三省的范围不同,是指封禁区中的狭义范围。清朝封禁区幅员广袤,主要范围涉及横亘盛京、吉林两省毗连处及延展至以吉林东部长白山系为中心的地带。大致为清代柳条边以东以北的东北北部和东北部边缘的广阔地域。这块禁地,作为人参、东珠、貂皮、桦皮箭杆之产地,原则上由满洲皇室、王公及旗人独占。而围场所涉及的范围,则具有一个狭义的概念,除了指封禁区域内众多散处的养贡官地、官山等官有地,以及分属八旗的采捕、围猎的山场等外,主要指直辖兵部的围场。当然,东北的围场也仅仅只是清代围场的大部分,即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围场所在。而在清代围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还当包括木兰围场以及京城南郊的南苑围场。统称这些围场为“清代围场”,更符合清代体制,是为本研究所涉及的中心议题的范围。
本研究是建立在遵循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之上。遵循和坚持了历史学的传统实证方法,注重了档案、实录、政书、方志、文集等史料的收集和利用,吸收了优秀的传统史学研究方法,重视史料的校勘考订,竭力把研究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多学科视角审视和客观考察的原则,对围场所涉及地区的资源环境变迁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研究,使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
本研究以清代围场资源利用和环境变迁为主要考察对象,多年来,各类新兴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该领域内孜孜不倦的研究和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使本研究有了参照的理论依据,积淀了雄厚的成果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未涉及处加以充实和填补,力求点面结合,成为工作进行中的坐标。研究内容除导论、结语两部分外,主要包括五章,大致自以下三个方面表明观点与处理办法。
其一,本研究在处理相关研究问题时,并不是以资料多寡取舍研究的项目,而是以所存问题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为出发点。如在黑龙江围场设置的问题上,将相关管理方面也一并论及,相应在资源管理一章中不再谈及。又如将南苑围场的放垦与吉林围场的放垦相较,前者并不是最突出,故而处理中,着力不多,以说清问题为目的。再如在对围场放垦的利益分配和行政建置诸问题的考虑中,以盛京、吉林围场的放垦以及村落形成为中心,简化对木兰与南苑两围场的论述,简要论及黑龙江东荒围场的建置。同样,围场出放后的旗、民一体化,完全以吉林伯都讷围场的变化为个案,突出其典型性。
其二,在研究对围场护卫的整个过程中,发现官民利益极端冲突。故而,对其时现实中所存在的各类以不同手段与利用方式冲击围场资源界限的事件加以分类编排,如此,并不是想做史实的堆砌,只想给人们勾勒一个面貌,试图使阅览此书的各类人群,感兴趣或并非感兴趣者,尝试着去了解围场的那些资源是如何被人们利用和开发的。这其中,哪些人,或者集团、群体是利益的获得者?最终统治者何以采用放垦的方式来完结围场,作为其分配资源的最终模式?难道这是解决资源紧缺矛盾冲突的最佳方式吗?当然,不能否认,在历史的情事中,从清官方的立场看,其解决办法,的确实现了利益的可持续获得,而小民从中亦得以安生,有了维持生计的一亩三分地。
其三,本研究注重档案史料。力求以实录为经线,以大量已刊与未刊档案为纬线,架构铺陈,实事求是,以期在对史实基本还原中求证某一理论范式或概念,或有新的结论与模式。为此,研究中难免有堆砌史料的嫌疑,存在不能简明扼要处理与叙事的问题。另外,本研究时段跨越有清一代约300年,是为了在较长时期中完整地考察自然资源的利用效应和清廷所实施的接续的相应政策。
其四,个人所选择的这一题目,在当下有着手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关键的一点,在于该题目属于清史研究的大事件,属于有研究价值的范畴。在做的过程中,因“无米”可炊,艰于爬梳不易所及的“资料”,故而,以小问题作为突破口,爬梳积累。近些年,将一些研究的心得体会,分别刊载于《历史研究》、《历史档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以求前辈、同仁指正!这是有必要首先说明的。
最后,想说的是,众所周知,环境史研究自美国诞生。对于从事该研究的国人来说,引入概念与深入研究是两回事。选择“围场”的一个理由,就是要梳理出一个中国清代的资源、环境与国家政治层面几方关系的例子来,以作为本人对环境史研究的阶段性思考,也是在整个研究中要完成的中心内容。未必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