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医案评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写说明

中医医案自古有之,它是中医学传承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对中医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自汉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仓公诊籍始至明清时期的《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医案记载从简单的个案到理法方药完善的著作,中医医案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以及两个遗篇(《刺法论》《本病论》),在其他篇章中也有阐述。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六淫致病、升降出入、气机气化、亢害承制、标本中气、治则治法、组方原则、四气五味用药及司岁备物等重要理论均肇始于此。

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各个时代均有谙熟五运六气的医家,他们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均有所心得并留下了医案,这些医案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与运用无疑是难得的资料。五运六气理论博大精深,被历代医家称为“医门玄机”,为了便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我们查阅了50余部宋代至民国初年的医家著作,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五运六气医案145例并加以评析,编辑成册,名《五运六气医案评析》。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为总论,以“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为主题,阐述了五运六气理论的生命观、疾病观及治疗观;第二至第七章为各论,按照风气为病医案(23例)、火与暑气为病医案(45例)、湿气为病医案(20例)、燥气为病医案(25例)、寒气为病医案(22例)、明清温疫医案(10例)之序编辑,每例医案后附【评析】。

为了保持医案原貌,除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进行修改、规范了体例格式外,其他如旧制的药名、病名、医学术语、计量单位等均未改动。某些药物现为禁用药(如生虎膝骨、犀角等),为保持医案原貌而保留,现临床用替代品。医案出处均在各医案结尾处标明,以便读者查阅原著。

特别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先生多年来对于我们五运六气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并在百忙中为此书作序。感谢硕士研究生蔡佳丽、徐鹤丹等同学在校对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由于水平有限,医案难免有疏漏,评析难免有不妥,诚望同仁斧正。谢谢!

苏颖

2017年1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