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魏特曼及其主要观点
德国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产生是从魏特曼所主持的“似动现象”的视觉知觉问题的实验研究开始的。所谓“似动现象”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活动电影所造成的视知觉运动问题。电影拷贝是不动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下会把本来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呢?他通过实验证明,当两条直线(把电影的情况简化为一些先后出现的线条)投放到黑色的背景上时,它们先后出现的时间间隔如果是1/5秒,被试者就只能看到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直线。如果两条直线呈现的时间距离缩短为约1/15秒,被试者就会明显地看到似动现象。如果继续缩短两直线呈现的时间间隔为约1/30秒时,被试者就看到两条静止的直线同时出现。由此魏特曼得出结论:运动与视觉有关。两条静止的直线,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的时间间隔长短)表现出似动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构造派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现象只分解为元素,并且以为似动现象只是若干不动的感觉元素的相加,是绝对说不通的。魏特曼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整体),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即是说,似动现象绝不是孤立的两条直线所能解释的,他的研究似动现象的论文发表于1912年,于是一般人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也从这一年开始。
考夫卡及其主要观点
考夫卡(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于190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参加了韦特海默进行的似动现象实验,并成为格式塔学派的主要发言人。考夫卡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对象、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格式塔心理学系统化。考夫卡认为心理学是一个最不能使人满意的科学,因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等相比,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原则去面对实际的问题。他认为心理学尚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系统的基础,它不能说明一个人类个体的行为以及种种的社会行为,如音乐、艺术、文学、风俗以及时尚,等等。然而,考夫卡又认为正是心理学不合人意的状况,值得人们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求索。考夫卡认为心理学是讨论生物的行为,它和其他的生物科学一样,要解决精神与非精神的关系问题。
考夫卡利用物理学“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场”。这种场分为两大系统,一部分是环境,一部分是自我,二者不可分离,环境是自我的环境,自我是环境里的自我。他又把行为分为细微的行为(在机体内部的活动,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刺激而激动)和明显的行为(大多数都是发生于外在的范围中,是一种环境中的活动)。环境分为地理的环境与行为的环境,并以此为基础用来说明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考夫卡同其他格式塔心理学者一样,认为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都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是他们反对构造主义者排斥意义、对象和事物的整体,用人的方法破坏自然的经验的内省法,也反对行为主义者排斥意识或直接经验,只强调刺激—反应的观察。考夫卡强调自然而然的观察法,即能够保留直接经验的完整的现象的直接观察法。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他领域。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
20世纪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