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学派同路人
勒温的思想倾向属于格式塔学派,但他的经历和学说则独具一格。勒温出生于德国摩角诺的犹太人家庭。1909年在弗林堡学习半年,因不合自己的兴趣转到慕尼黑大学学习。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柏林大学学习时,除了学习心理学外,他还研究数学和物理学。后来,他曾离开大学到军队服役,以后又重返柏林大学。1921年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助手。当时,他和韦特海默、考夫卡比较接近,但不是一个正统的格式塔主义者。他认为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心理活动的整体学说,对实际经验提供了最好的心理学解释。后来,他就是由此发展形成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的。1922年他受聘为柏林大学讲师,1927年任教授。在柏林大学期间,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从而开始了他的场论的创建工作。1932年他先到美国,作为访问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讲学6个月,受到了欢迎,1933年即定居美国。在美国各大学和研究机关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许多著作,形成了他自己独创的场论和社会心理学。1947年在美国去世。
勒温将场论作为他研究动机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并借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心理学中的问题。他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在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生活空间由个人生活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于一切事件的经验和思想愿望所组成。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伴随着个体的年龄增加和经验积累而扩展分化。婴儿缺乏经验,他的生活空间几乎是一种没有分化了的机能,或者说只有很少的分化机能。成年人则经验丰富,生活经历复杂,他的生活空间分化成许多层次和区域。勒温认为,心理场是各种力的组织形式,客观事物在心理场中成为趋就或躲避的目标,因而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如果能吸引个体或者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就成为个体趋就的目标,而具有积极的诱发力;如果客观事物对个体有损害或威胁,就成为个体逃避的目标,它就具有消极的诱发力,各种力之间的冲突形成不平衡的状态。个体行为就是由于各种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不平衡状态而引起了紧张和移动,最后解除紧张恢复平衡的一种动力过程。这就是勒温以场论为理论基础的动机学说。勒温认为,生活空间可划分为若干区域,各区域间有疆界相隔。个体要达到目标必须跨越疆界,由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最后实现获得博士学位的目的。
关于人格心理学。勒温认为,个人的人格是由许多交织起来的层次形成的。其中,有些层次属于表层,他人可以观察得到;另一些层次在深处,不易接近。然而,两者都同样重要。例如,需要、理想、信念和目标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等构成人格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一个人和其他人发生差异。有人层次多,各区域之间有较多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经历丰富、能言善道的成年人,比起一个没有经验的孩子的人格结构区域和层次就分化得好得多、复杂得多。在某些情况下,表面的层次和深处的层次也可以发生相互作用。
在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问题上,勒温认为,两者是一致的,研究方法应该根据历史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他指出,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方法还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遗留下来的前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分类法。分类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然后从各类资料中寻求数量上的关系,这样就往往忽视了对事物进行质的研究。他认为,这种分类法和数量统计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把对象划分为一般的群和范畴。可是,自伽利略以来的现代物理学把事物的总体看做一个连续体,连续体中每一变化着的事件,是和其他事件,既类似又是不同的,只要从中取一项事件就能代表其他诸事件的性质。这就和亚里士多德把规律看做以频繁出现的事件为基础的观点发生矛盾。从连续体的学说看,即使出现一次的事件也是合乎规律的。其实,这是勒温从场论延伸出来的,在场论中,他再三强调,个体的特殊行为必须从了解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经验、信念和理想中去研究分析,只要对一事件进行认真、全面的定性分析,就足够确定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并不必用形式上的数量统计,求出平均数之类的方法。勒温还把场论应用于遗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上。他指出,在发生学上,一个人的形象,即可见的生理特征,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它叫做“表现型”。此外,还有不表现出来的隐性基因的特性,它叫做“遗传型”。这两种基因虽然由父代遗传给亲子,但由于显性基因占优势,隐性的基因在外观上看不到,但并不是它们不存在或者不起作用。亚里士多德时代遗留下来的方法,只集中注意表现型,即事物的外观和表现。但从发生学和连续体来看,不是从事物的内容和外观,而是从它的机能作用,即看它们在做什么,而不是看起来是怎样的来研究事物的本性。勒温还用他的场论研究了社会心理学,下面举一个事例来说明勒温是如何从场论发展为团体动力学,然后才致力于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原来,早在1927年柏林大学任教时,勒温的一位女学生齐格尼克在他指导下研究了关于回忆实验的博士生课题。她将实验的研究结果发表题为《关于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的保持》的博士论文。实验前她让被试做12件工作,在事先不告诉被试的情况下,其中有半数被试必须完成的工作;其他半数则在实验中途停下工作。结果是,在32名被试中,未完成工作者的回忆量优于完成工作的人。根据统计结果,未完成者的回忆量高于完成者的两倍。她对该结果的解释是,未完成工作的被试,由于心理紧张未解除因而保持了更多的回忆因素,人们便把这一结果称为“齐格尼克效应”。一年以后,即1928年,勒温和另一学生继续上述的实验,但稍有改变。该学生在阻止被试的工作之后,在一定时间不加干涉而让被试自由活动,然后从旁观察被试是否试图去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实验的结论是发现“紧张的释放和效应的满足相关”这样一条规律。从此以后,勒温就专心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工作而形成了他独创的社会心理学。由于社会心理学方面这部分的内容将在第九章有所讨论,这里就从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