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元宵节有何来历?有何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个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称为“上元节”(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狂欢之节,所以又称“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将夜称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历和典故,这些流传说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性。关于元宵节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陈连山先生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这类祭祀,是要在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夜燃火直到通宵,表示一种天人都能够求得平安康泰之意,作为“守岁”的延续。宋洪迈在《上元张灯》一文引用了这个说法,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这种说法和“节庆”的概念更加贴近。

figure_0125_0095
卖元宵 清

还有一种说法则比较有宗教意味,认为元宵节初衷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日的满月之夜要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在佛教中,灯为法,示寓能够引领凡夫走出无明世界,通向极乐光明。而到了唐代,元宵灯节发展到盛况空前的规模,并同时出现了赏灯和其他一系列民间狂欢活动。唐睿宗时期,正月十五的“春灯节”正式确立。南宋时,人们为了增添乐趣,就将谜条系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既能够赏灯,又能够猜谜,不仅有了审美性还出现了娱乐性。

元宵节在汉代出现后,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直到隋代初期,元宵节才完全成熟。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就是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娱乐游行等。

众所周知,上元节总是要吃上一碗寓意团圆幸福的元宵,这个习俗可能是从宋代开始的,不过当时还不是叫“元宵”,而是称作“浮元(圆)子”,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这种用糯米做成的球形甜点,煮在锅里的时候,上下飘动,熟了之后就浮了起来。到了明朝“浮元(圆)子”才改叫“元宵”。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的一种工艺品。种类十分之多,有儿童的鼓仔灯、店铺的走马灯以及寺庙的彩灯等。

figure_0126_0096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各式各样的灯谜,造型精美,内容包含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享受中展示出你的智慧与博识。

游花灯的同时猜灯谜,这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由于寺庙是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所以以往灯谜都是在寺庙里举行,同时伴有花灯展示和竞赛。古时猜灯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在花灯下绑上一个谜面,猜中了可以得个奖品回家,场面热闹而温馨。

元宵节的娱乐游行活动中还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其中当属舞龙舞狮最为热闹,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将元宵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早期的龙灯,长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笼,“弄龙”就是十几个人将点了蜡烛并绑在木棒上的龙头和龙身抬着走,看着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优美的姿势让人目不转睛。“舞狮子”则是由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了民众希望消除灾难、安康吉祥的美好意愿。

尽管各地过元宵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人们期盼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