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地理位置及分布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欧洲相连。大致上为长方形。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03′),东达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南至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7′),北至太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3′),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总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地形地貌
亚洲的地形以雄伟的东西向山系呈现,总汇于印度大陆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大西洋向东横贯欧亚大陆到太平洋,有一系列南北平行的东西走向山脉分布,这些山弧在西侧合成山结。亚洲有山地心脏,可说是各大陆中最独特的地方。这些高地的北侧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平地,包括西侧平坦的平原和向东递升的坡地。此地区的蒙古和西藏,被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放射状巨大山脉所围绕。高地由中南部伸展到东北部,而后由西北向中部逐渐缓倾,直达北极海。位于阿拉伯、印度、西伯利亚和中国前寒武纪盾地从前是相邻的,后因漂移而散布开来。它们之间的土地曾遭到挤压,导致周围的海水入侵,或造成瓦褶和褶皱。目前的形态只是暂时现象。最年轻的地层是高大山脉和高原,顶部为喜马拉雅和西藏。这些高地是近代在第三纪时期地壳隆起而形成的,有些部分是自稍早称为古地中海海底隆起的。虽然第三纪地壳变动消除了古地中海,但大部分的剩余部分,像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和黑海就是以前大海的证明。其间,平行的构造运动产生了较小的山系,就像东北部的山脉一样,或引起巨大的熔岩,此可从安定的印度德干高原火山的覆盖物中窥知一二。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据地质学家考证,70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洋极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极块相碰撞,交叠相挤,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到了300万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万年前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已达到6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此山系中有50多座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亚洲有很多地方很平坦,但干旱和严寒使发展受到限制,尤其是内陆,由于地形的特征及盛行风和气压系统,使部分地区很荒凉。亚洲的高原和北美洲之不同在于它是由东向西延伸,内地因而接受不到来自东面和南面海洋暖湿气的调节作用,因此永久性聚落几乎都分布在亚洲较平坦的新月形地区,即从伊拉克经印度大陆到中国和日本。在高大山脉阻隔的内陆,一般罕有人迹,通常只有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尽管这些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这些地区的居民仍比不上外围文明的人口成长及生活水平。
河流与湖泊
亚洲是世界上江河聚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达58条之多,其中4000千米以上的有5条。从河流年径流总量来看,亚洲为13190立方千米,居各大洲之首,占世界的33.9%。虽然总体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受地形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亚洲的河网分布呈现疏密不均的特点,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河网密度很大,水量自然丰富,如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2200立方米/秒,湄公河为14200立方米/秒;可是在中亚和西南亚,由于降水稀少,河网相当稀疏,水量自然匮乏,如锡尔河为473立方米/秒,约旦河为37立方米/秒。
亚洲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部山地,从最终注入的海洋来看,我们习惯上分为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和内陆流域四部分。在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在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哈萨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属北冰洋流域;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属内陆流域。另外,还有少数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习惯上,我们将亚洲的湖泊分为5个湖群,即北亚湖群、中亚湖群、青藏高原湖群、长江中下游湖群和西亚湖群。从湖泊的成因来看,北亚湖群多冰蚀湖和热融湖,如勒拿—维柳伊低地湖泊;中亚湖群多海迹湖和构造湖,如里海;青藏高原湖群多构造湖,如喀顺湖;长江中下游湖群多河迹湖,如洞庭湖;西亚湖群多构造湖,如死海。
气候
亚洲的气候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而且降雨量较少,这是由于幅员辽阔及独特的地形配置形态造成的。例如东北西伯利亚为世界寒极地区,1月的月均温为-50℃,而7月的月均温大约在15.6℃。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点也意味着气压季节性的交替更换,亚洲大陆的极地气团在冬季伴随的高气压中心在东北部,除了少数的大陆边缘地区外,大都受其影响。冬季的风一般都吹向海面,干而冷;夏季正好相反,低压中心在南亚取代了冬季的高压,而大陆变热。盛行风吹向大陆,为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区带来湿气。这种随季节改变风向的盛行风就是季风,为亚洲气候明显的特征。南亚的季风循环可说是最典型的,也许因为此地区外围多山而增强它的效果。东南亚和东亚则不如此明显,但也归入此系统之中。
年降雨量受季风的影响很大。在冬季,全亚洲的年降雨量不到25厘米。但西部地区例外,尤其是盛行西风的地方,从大西洋和地中海带来雨量,东部有些地区,由大陆外吹的气流越过海洋时,吸收水气,变得暖湿,当再次遇到高地阻碍时便降雨。呈现这样特色的地区为堪察加半岛、日本,另外朝鲜东南和斯里兰卡也是亚洲的多雨区,大陆东北季风越过孟加拉湾带来水气,使该地区气候变得暖而湿。
夏季除了中央高原及中部和南部的低地外,雨量都很充沛。东部和南部的雨量最为丰富。特别是沿着印度半岛的山脉以及孟加拉湾北侧的丘陵地,虽然冬季干旱,其年平均雨量仍居世界之冠。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著名产稻地区,非常依赖夏季的雨水,人民的生活节奏也和降雨量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降雨形态下却也有许多的变异。有些地区全年有雨,极少或根本没有季节,例如印尼;但也有极端变化的地方,例如西伯利亚。而印度则冬季干爽,春季干热,夏季暖而湿。东亚大部分地方类似美国东部从缅因州至佛罗里达州的气候,而中国却以秦岭为界,分成暖湿的南部和干爽的北部。
气旋在性质上和北美洲东部和西欧相似,但势力较弱,只影响亚洲外缘地区,给亚洲最西侧和中国南部、朝鲜及日本的冬季带来雨水。另外,起自菲律宾、由西北到东北的广阔弧形地带,在秋冬两季常有台风侵袭,其规律性和强烈性均较北美洲东部的飓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亚洲,山脉对气候的效应特别显著。雨季时,高山的迎风面沐浴在湿润中的同时,广大背风面却因高山的屏障而保持干燥。此外,由于大陆特有的结构,广阔的平坦高地,气候的局部变化,依高度不同可自副热带气候依次变化到极地气候。
自然资源
亚洲的资源极为丰富。
西亚波斯湾附近是石油的主要供给地区,为世界上生产量及已知储存量最多的地区。
南亚的主要自然资源集中在印度。印度有丰富的铁矿,还生产可供输出的锰矿。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以农产品为主,特别是黄麻和茶。
东南亚矿产的生产和橡胶、干椰子肉、纤维、硬木、香料等热带栽培业的商品齐名。这些矿产包括马来亚大规模生产的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煤和铁,及全区的铝土、钨、铜、铅、锌等。印尼的石油生产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分布广泛的煤矿床是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带和东北的南部地区。蕴藏丰富的还有钨、锡、镍、盐、铝、油页岩等矿产,但并未充分开发。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开发偏远西部蕴藏丰富的石油,而大规模的水力计划也正在进行中,其中以黄河及长江流域为中心。
朝鲜煤、铁矿和其他矿藏大部分位于北部,并开发已久。菲律宾的铁、铬矿和林产特别丰富。台湾也生产煤和若干金属矿产。
日本资源贫乏,但开发十分深入,品质很差的煤是日本主要的矿产,其次是少量的铜、铁和其他金属以及盐和硫黄。不过日本对水力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却相当发达,是世界上主要工业强国之一。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重工业资源,例如煤、铁及合金物质。煤主要的开发在库斯内次盆地、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的发源地,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加拉干达和巴尔喀什湖的西北。铁矿分布很广,以乌拉尔山南部的大规模生产特别著名。这些资源在库斯内次盆地和乌拉山产生了重要的工业。高加索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最主要的输出品。
植物与动物
亚洲的广大平坦地区的植物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最北为极地草原(苔原带)和沼泽地的混合带,土心终年结冻,称为永冻层。其南面的植物带,大致和灰壤的分布一致,是更辽阔的原始针叶林带,称为苔噶,虽然林中种类很少,却是重要的天然资源。本带向南逐渐变为混合林带,再往南变为黑土区的草原带,如今多已转变成农田国。本区动物种类繁多,包括熊、麋和驯鹿等大型哺乳动物,还有较小的野兔、旅鼠和水獭,鸟类和昆虫也很多,尤其是在夏季。再往南从阿拉伯向中国延伸越过广大而干燥的内陆。无垠、裸露沙地和绿洲地区的植物除了在许多高地有混合林之外,尽是能适应干燥环境的干生植物。动物方面,马、羊和骆驼等牲畜对此地区的人民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协助人类克服环境的障碍。雨量最少的地方,如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的莽原上,有老虎和美洲豹等大型哺乳动物,雨量充沛的地方,如印度沿海、东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也可找到特有的动物,从印度到中国南部及日本可常见到猴子和稀有的孟加拉虎等型哺乳动物。在较湿润的季风林区,有外来且分布很广的多种热带硬木林,包括柚木和黑檀树。虽然此地重用驯养的大象,不过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小生物的增殖。在高地和较高纬度的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动植物类似北美洲和欧洲的混合林,区域性的种属,如竹林,则在较西半球更北的地方有踪迹。
经济
亚洲是个相当大的洲,在主要地区里,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分别发展出个别的经济体系及成就。依地理、社会、政治及军事上影响的差异,可客观地将亚洲分成5个经济区加以探讨。
西亚
西亚位于连贯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交通要冲,更是取道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及印度洋的最佳途径,因此数世纪以来,西南亚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约有70%~8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田通常是由许多小块土地组成,彼此相隔遥远,因此散耕较密集式耕种更为普遍。全区内可耕地不多,家畜通常采用放牧式的,常需利用休耕的方式来补足土地肥沃度。缺水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及牧草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以来,石油成为影响西亚经济的重要因素,受石油支配经济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等原油生产国,以及经过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境内的油管,将原油运送至港口,然后再分送西欧及世界各地。
目前西亚各国大多已有现代化的工厂,但是家庭式的生产及手工业产品仍占优势,如同中世纪的欧洲仍以人工生产为主。该区大多仍沿用传统方法从事食品加工、毛毯、纺织品、皮革的制造及制陶、铸铁、林业等。这些手工艺品以观光客为销售对象。除了与石油相关的产品外,最主要的输出品是农产品,进口则以各种工业制品为主。
南亚
近代南亚各国表现出传统殖民地的经济色彩——提供廉价的劳工及低价的原料,成品再输入。这些国家独立后,以基本的贸易形态为基础加以改革。目前,南亚各国致力于经济现代化,大量引进资本财源及新技术,改变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弊端。
农作物的栽种成长大多靠人工,使用农业设备及工具的效率也不高。工业化速度仍无法应付不断增长人口的需求,一般现代化工厂多半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以及一些纺织品、陶器、金属器皿和低价位消费品的制造。只有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现代化的钢铁工厂。而传统手工业仍兴盛,生产各式各样的纺织品、木器、金属及玻璃制品。
运输及通信设备的不足及质量的低劣,延缓了南亚的工业发展。铁路设施方面,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十分发达,而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各小国却有不足与落后之现象。有些地区则利用牛车作为旅行及运输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及电车仅在某些大城市才见得到。南亚大部分的公路仅比普通的小道略大,虽有设备良好的港口及机场,大多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得着。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南亚、东亚及中东各国人民、货物及经济思潮制度往来汇集之处,也是欧洲、非洲、美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船只运输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便利的水运不仅控制着本区经济上的运输,也支配着一般经济活动。先前为欧洲强权殖民地的东南亚各国,经由各港口输出大量的农作物及工业原料,并进口各种制品。
经济作物包括橡胶、木棉、硬木、糖、茶、奎宁、马尼拉麻、琼麻、棕榈油、烟草、椰油等。锡、铁、矿石、铬、铝矿砂、铅、黄金、铜及锌等矿产的贮藏量丰富且易开采,19~20世纪曾吸引大量的外人前来投资。在印尼,石油仍未开采利用。
稻米及糖加工后供应当地消费,丝及棉纺织品则供国内使用。乡村的手工业生产玻璃、瓷砖、陶器、竹篮、烟草等。
非水路的交通工具则发展有限,大部分的道路十分破旧,铁路也不堪使用。在缅甸、越南和马来西亚,内陆水运一向相当重要,凡是使用水路运输便利的城市和地区,在东南亚经济史上都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像新加坡、仰光、马尼拉、雅加达等城市,既是货物的集散中心,也是直接贸易的城市;这一带的商业活动大多通过这类型的城市进行。
东亚
东亚各国的经济具有极端矛盾的特征。一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已成为一个经济强国。1920~1930年,特别是夺取中国东北后,各项能源供应大增而使日本开始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并储藏一些稀有原料,如石油,以便供应军需。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原料的来源和广大的市场。然而,美国及东南亚很快便取代了这些地区而成为日本的贸易伙伴,将战后的日本带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技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萧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整顿经济部门,实施振兴国民经济的5年计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连续数年经济增长在7%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
朝鲜的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45年还扮演着殖民地的角色,输出稻米、铁矿、煤矿、石墨、钨矿、铜及其他原料,而进口各种制品。近年来,朝鲜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困难。
韩国农业特别是稻米的生产,支配着经济。1945年后,一直依赖美国提供原料、机械及技术上的援助,经济发展很快,一度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中亚
中亚的经济史可追溯到16世纪。从历史上看来,这个地区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供应珍贵的毛皮和贵重金属、工业原料及食物。20世纪中叶,非天然资源生产业的发展仍相当缓慢,大部分的工厂还是以提供农产品加工、林业制造及工业用原料为主。原料是借着勉强可用而目前正在成长中的交通网运送到各个工业发展区的,不过还是以轻工业中心为主。铁路系统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包括2条东西向的干线和许多重要的支线。最具意义且最著名的是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西起西伯利亚东至太平洋岸重要港口海参崴,另一条重要铁路是土耳其—西伯利亚的铁路。航空交通是长距离运输的主要工具。公路交通系统则不论是短程或长程运输皆十分不便。
交通运输
亚洲的交通各地发展不一。中国东部、日本、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为主。东南部沿海海上运输发达。经济发达地区空运发展迅速。
人口
亚洲是五大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洲。截止到目前,亚洲人口(不包括属苏联的中亚国家)已起过38亿,占世界人口的66.7%。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亚洲人口平均密度较高,仅次于欧洲而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印度半岛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达300人以上。
从人口增长量上来看,亚洲呈现从东到西,逐步上升的特点。但是从增长率来看,则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特点。亚洲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2.60,同样呈东低西高的特点,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7、2.69、3.36和3.77。
种族与民族
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地形、气候、动物和植物等因素,极利于人类种族的发展及延续,因此,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
亚洲主要由三大人种组成的,它们是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其中以蒙古人种数量最多,约占全洲人口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西亚的一部分;欧罗巴人种次之,约占全洲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亚,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土耳其除外的西亚各国;尼格罗人种所占比例很小,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沿岸、马来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等地。亚洲大小民族、种族约有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多达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汉族),也有不到千人的民族或种族(如印度安达曼群岛的明科皮人和印度尼西亚的托亚拉人)。
语言
亚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也相当复杂,主要分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系、日本语系、印欧语系等。
宗教
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从地区分布来看,西亚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气息十分浓厚,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宗教,如耆那教和锡克教皆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早在1世纪这两种宗教便相继传入东南亚,目前只有巴厘岛尚有人信仰印度教,而从柬埔寨的中世纪吉蔑王国所建的城市和寺庙中尚可目睹印度教光辉的遗迹,但是到目前为止,佛教仍保有其势力,如缅甸、老挝、柬埔寨、南越和泰国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东亚,中国人的信仰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目前,三大宗教在中国均有人信仰,另外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在日本,神道教是日本最后而唯一的信仰,在朝鲜,神教为最古老的宗教,4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在其后的1000年当中,佛教传遍朝鲜各地;在中亚,佛教经印度传入西藏之后,使西藏原有的萨满教产生了变化,而逐渐修正,最后形成了喇嘛教,13世纪时,占领西藏的蒙古人也接受了喇嘛教,18世纪中叶,阿拉伯军队入侵中亚和中国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而致使该地区的人们多皈依伊斯兰教。
文化艺术
文学
东方文学的种类繁多,歌颂神和英雄事迹的史诗或长篇叙述诗是古代中东、波斯和印度文学中的主要类型,但是它们并不存在于阿拉伯、中国和日本文学中。大量的戏剧文献可自古代中东获得,然而在伊斯兰世界中,这种文学形式几乎不为人知;印度则有各式各样的大出戏剧;在中国,戏剧始终是次要的艺术,可是在日本却兴起2种独特的主要戏剧形态:能乐和歌舞伎。短诗是中国和日本文学的主要类型,在日本文学中,它足以与戏剧互争光辉。
音乐
亚洲数千年的高度文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音乐、曲式、乐器及作品的交换,产生精细融合而别具创意的音乐。不同于西方以史实文字流传,许多亚洲国家多以师徒口授相传来保存古乐,这种现象维持了1000多年。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大举渗入之前,亚洲就已经逐渐改变和扬弃某些音乐风格。然而,具有坚定保存传统意识的国家如日本,几乎将每一时期的音乐形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具有强烈创造力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则很少将传统事物保存100年以上而不加以改变或抛弃。
艺术
亚洲艺术传统不论在兴趣和表达方式上皆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多样性造就了亚洲大陆宏伟壮观、成就非凡的艺术传统,是任何传统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各个亚洲艺术重心,并非独立发展而成的。从新石器时代起,这几个重心便有密切的交流,特别是西亚、印度和中国。
西亚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约在公元前3000年时,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逐渐转型为高度文明的艺术形式。在苏美人和巴比伦人统治期间,建筑、石铜雕刻和次要艺术皆有极高水准,如公元前3000年之后产于埃雷克或乌鲁克的一尊美丽的白石女人雕像,或约公元前3000年后半叶的那拉姆辛石柱,或公元前18世纪的马里壁画,或是汉谟拉比在位时期的石雕艺术,特别是泰尔阿斯玛出土的作品最为传神,另外公元前2000年拉格什统治者库得亚的雕像中,庄严虔诚的姿态及交叠的手势也是这种惊异之情的例证。亚述和苏美尔虽皆是神权国家,但它的艺术不论在主题或表现手法上却完全是世俗的。其创作的基本动力是对帝王权力的崇拜。在杜尔舍鲁金(今科沙巴德)、卡拉(今宁陆德),以及尼尼微等地,其艺术主要是展现君威,使人望之生惧。叙事的大型浅浮雕为亚述艺术精华,表现暴力和血腥、攻伐敌人的军队战车以及俘虏的刑罚等。在战争主题以外,亚述艺术也描绘屠杀猛兽的情形。在亚述慑人的宏伟风格之后,卓越的波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首都波斯波利斯遗址中也可发现许多令人敬畏的王朝气息。圆柱高耸的庙堂建筑,其中宽广的大天是古代中东第一个架构完整及大帝国统治者发号施令所在。波斯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波斯波利斯、苏萨、泰西封、菲鲁札巴德和沙普尔宫殿的建造和装饰上。波斯人擅长宏伟建筑的装饰设计,对伊斯兰艺术有重要的影响,其清晰和谐的架构形式,以及采用书法、花卉和几何图案的装饰手法,是伊斯兰艺术的特色。对这种早期拒用人或动物形体为世俗和神圣设计之蓝本的宗教而言,波斯人富装饰性,非宗教和非象征的艺术贡献弥足珍贵。
南亚印度虽然受到波斯和伊斯兰传统的强大冲击,但它的艺术却与两者全然不同。这块次大陆的各个艺术形态皆呈现出精神世界和人类感情的新领域。这种结合感官和精神力量的方式是印度艺术的共同特性,在桑吉和阿默拉沃蒂两地富丽堂皇的佛教浮屠中可得到最佳例证。在这里,天堂纯洁无邪之美似乎仅可能在印度或受印度美学影响的国家中重现。
印度艺术另一特质是它对象征价值的肯定,从17~18世纪的拉治普特绘画的装饰细节中便可看出端倪。画中的树木藤蔓、花卉、孔雀、色彩和云朵的表现皆充分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象征语言。而这种语言是阐述众神功绩神话的一部分。这一点不论在解说印度教或佛教艺术时,都必须彻底说明了。
另外印度也以其描绘人性生活的温馨而见长,但偶也表现毁灭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在描述生命和人类行为时,它常呈现出其中温柔亲密的一面,特别是描述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阿旃陀的洞穴壁画中便可见这种趋势。在一号石窟天花板上所绘的自然美景洋溢着一股特殊的情感,其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家居情景,特别是毗河罗17号洞中那些有关国王和皇后的部分。这种感人的人性也可在马马拉普瑞的伟大石雕中看到,它被通称为《恒河的后代》。在晚期拉治普特绘画中则有更多善于家庭乡居生活的动人写照。
东南亚 在东南亚一带几个高度艺术发展的地区有印尼、柬埔寨、越南、泰国和缅甸。印度艺术在这些国家中已与当地艺术创作融合一起。这种情形却产生出令人惊讶的结果,特别是在印尼和柬埔寨两地。爪哇人8世纪在婆罗浮屠和柬埔寨人12世纪在吴哥窟等地所建造的宗教建筑,规模更为宏伟,综合更多的教义精神,而且有着比印度艺术更动人的面貌。婆罗浮屠的灵感源于佛教,而吴哥窟的表现方式则属印度教。但这些都是例外的成就,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也随着当初建立这些伟大架构的王朝步入衰亡。最后它们也渐渐被湮没于丛林之中。自从19世纪这些旧迹被发现和重建之后,它们已成为人类所知最伟大的宗教艺术之一。
东亚—中国 虽然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便有颇出色的艺术传统,但中国的艺术史则是从商朝的青铜器时代开始(约公元前1523~前1027)。不论是艺术理念和制作技法,它们皆已臻完美。青铜器的主要图案为规则化的兽纹,触角、凶牙和利爪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经周朝中期(公元前771~前474)一段没落之后,这种跃动、和谐又重现在晚周(公元前473~前256)和秦朝(公元前221~前207)。特别在北亚大草原动物艺术影响下,产生一种崭新强烈的情绪。这种趋向在一只现藏于布鲁塞尔史脱克来特收藏馆中的晚周青铜器中可清楚体会到,虽然这只龙像尊佛像静止不动,但它睁大的眼睛和紧抓器缘的爪,凝聚了一种一触即发的力量。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的艺术,秩序和古典和谐取代了想象活力。汉朝的作品崇尚华丽唯美,如当时的铜镜即是一例,但这种特质却无疑地扼杀了中国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创意和活力。后来,在北魏时代(公元386~556)的佛教艺术中,那股潜在的爆发力则从宇宙转换到精神的层面,佛教精神与中国人文主义融合之后,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谐和艺术。之后,中国人便将此种强烈的精神经历保存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种融合道家的直观和儒家的寂天寞地玄学的佛教新观念,创出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8~14世纪的山水画。这派传统辗转百年留传到至今。
东亚—日本 早在基督教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期初期,日本人便在陶瓷青铜器的形制和装饰细节上展露出他们的才华。稍后,在4~5世纪的古冢中出现了更进步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人类形体的表达上。一些称为填轮的小泥塑,形体朴素写实,无与伦比。日本人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可在位于奈良附近7世纪时受第一股中国佛教影响而建的法隆寺中看出一二。另外11世纪的宇治平等院的凤凰馆和14世纪京都的金阁寺都有很好的例子。在雕塑方面,从7~14世纪间日本以木、铜和泥制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雕刻家是运庆(1148~1223)。但在12~14世纪的画轴最能体现出日本民族的艺术天分,它与波斯和蒙古的叙事插画艺术或拉治普特画的直观艺术皆不相同。它可说是表现日本人广大生活层面的戏剧性艺术。后来,14~15世纪的伟大禅画家、16~17世纪的大型装饰画家,以及从菱川师宣(约1618~1694)到安藤广重(1797~1858)的一些木刻画大师皆是令日本引以为自豪的。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制作出杰出精品,他们因此形成一个可与任何民族传承分庭抗礼的艺术传统。
北亚和中亚 在北亚,西亚—西伯利亚传统的重要艺术之一是小型铜铸上的动物图案。这些作品在游牧民族的生活皆有其实用性,显然它们并没有宗教意义或象征。实际上,它们是一种人道艺术,对于动物各个姿态作最透彻的剖析,不论它正安静休息或作死前的挣扎。西亚—西伯利亚艺术相当的规则化,它包含一种生命力和生动的技法,足以使亚洲其他艺术叹为观止。虽然他们艺术有许多极端不同的传统,但西徐亚人的作品和波斯洛雷斯坦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西徐亚作品与希腊和中国艺术也有一定的关系。晚周时期的中国艺术便受到西徐亚一股强大的影响。之后,大草原的动物艺术便开始走下坡。最后在公元初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