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中国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乱世中的山光水色与孤愤之声

——谢灵运和鲍照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袭封祖上的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谢氏家族为东晋功臣,改朝换代之后,受到刘宋王朝的压制。谢灵运本来是一位热心功名的人,但由于他所代表的王、谢家族与当时的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因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心怀忧愤,无处发泄,便把精神寄托在山水之间。

或许谢灵运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富有的诗人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影响他的高贵的门第。他在一个叫作始宁的地方建有一座很大的庄园,园中修筑江曲桐亭楼、山中精舍和石门别墅,栽种桃梅百里。这里背山临水,茂林修竹,景致幽雅,如同仙境一般。他就在这里流连山水,同时创作山水诗。这些诗作传到京城里,文士雅客们争相传颂,称赞他才华盖世。他却说:“天下才为一石,子建(曹植)独得八斗。”剩下两斗呢,天下人共有一斗,另外一斗则非我谢灵运莫属。话说到这份上,让人都不知道说他是谦虚还是骄傲。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他的创作,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或沿溪缓行,或登临栈道,或仰观飞泉,或攀摘卷叶,耳目所及,皆以入诗,便成一幅美丽图画。他描写山水景物,主要依据游览时的亲眼所见,运用在当时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加以精细描绘。在他笔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物就是物,读者感受到的只是自然山水的光彩、动静、声响。

figure_0095_0080
谢灵运像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幼年寄居于道馆,族人常以“阿客”、“客儿”名之,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也称“谢康乐”。其诗清新流丽、意境优美,开山水诗一派。钟嵘《诗品》列为上品。黄子云《野鸿诗的》道:“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他的创作高潮期是担任永嘉太守以后。离开京城这年夏天,他沿富春江溯流而上,经桐庐转婺江而达金华,然后改由陆路到青田,再顺流而下,直抵永嘉。这一路上景色秀丽,风光明媚,谢灵运诗兴大发,写下《七里濑》、《初往新安桐庐口》、《夜发石关亭》等著名的诗篇。到永嘉后他不问政事,纵情游玩,踏遍这里的山山水,写下了诸如《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这样出色的作品。

要完整地读一篇谢灵运的诗并不容易。他就像是一位火候未青的雕刻者,在诗里处处留下斧痕,不过他的佳句实在不少: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这些名句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美丽的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开朗的美感。尤其是“池塘生春草”两句,由于元好问的极力推崇,更是为人所熟知。

鲍照出身寒微,与谢灵运几乎是两个对立的阶层。他少有才名,曾经担任过秣陵令、中书舍人等官职,后来又担任临海王前军参军,在一次战争中为乱军所杀。鲍照曾经自叹“孤门贱生”,不受人重视,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figure_0096_0081
莲社图 南宋 佚名《莲社图》描述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在江西庐山虎溪东林寺结盟白莲社的故事。参加莲社的都是当时的名流,有陶渊明、谢灵运、宗炳、刘程之等人。上图表现的是谢灵运骑马而去,陶渊明因为腿病由学生与儿子架抬前往。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都有名作,而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当数七言乐府诗,尤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人称道。鲍照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则纯用比兴,大抵以抒写悲愤为主。比如第四首: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突出了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吞声不言则更添愁。第六首中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抒情主人公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有志难伸而悲愤满怀。

在《拟行路难》中还有一些诗,写的是游子、思妇以及弃妇的愁苦之情。如第八首写思妇想念远方的征夫:“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借写室内器物的积满尘垢和女主人的懒于妆饰,来表现相思之苦。

除了《拟行路难》之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七言乐府诗的名作,诗是这样写的:

figure_0097_0082
草书古诗帖 唐 张旭

此图是古诗帖的一部分,书写的是谢灵运的《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此帖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南朝宋时的诗人谢灵运。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本是汉乐府笛曲。鲍照借此古题,称赞梅花能在严寒中开放,又叹其风华不能长久,显然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梅花喻人,曲折地流露出对于社会的不满。

鲍照的诗歌创作对于稍后的沈约、谢朓以及唐代诗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figure_0097_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