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复兴美学与中国明代美学
但丁美学中的人文主义萌芽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座时常能唤起人们美好遐想的城市。
在贯穿全城的阿尔诺河上有一座古桥,记录着一个昔日的美好传说。这座饱经沧桑的老桥建于古罗马时期。它是阿尔诺河上唯一的廊桥,那时的桥面和桥廊都是木料所搭。历史上曾几次受到洪水侵袭,只剩下两个大理石桥墩。现在这座造型典雅的三拱廊桥是1345年重建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诺河上的十座古桥中的其他九座都被纳粹军队炸毁了,唯独老桥安然无恙。正是在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版本的“廊桥遗梦”,而它的主人公正是被世人所仰慕的伟大诗人但丁。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把河上的廊桥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贝雅特里奇,一位容貌清秀、美丽高贵的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廊桥走来。此时,9岁的少年但丁正随父亲参加友人聚会,也正好走上廊桥,两人在桥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直视前方,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里放射出的异样的光芒和脸上泛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息。这一眼就开始了但丁的初恋,并且对她的爱始终不渝。
9年后,当但丁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嫁给了一位银行家,25岁就夭亡了,把美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虽然但丁在30岁时与一个名叫杰玛的女子结婚,并生有4个孩子,但是终生难忘的仍然是这个年轻、美丽而富贵的女子。
但丁,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岁月流逝,这份爱慕在但丁炙热的情感中化作一位上帝派来人间的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种完美和理想生命的化身。然而,越是爱,越是品尝着无望,越是无望,越是寄托愿望于遥不可及的爱。这样的哀伤和思念之情催生了《新生》——这部他早年的诗作又为他晚年创作《神曲》做了情感和素材的准备。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次在廊桥的偶然的邂逅。
贝雅特里奇成为但丁作品中一个神化的女性,并在《神曲》中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神曲》成为继《荷马史诗》后最伟大的作品。在《神曲》中,但丁把贝雅特里奇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雅特里奇的美好情感。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
1265年5月,但丁出生在一个走向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早亡,家境日衰,其母重视教育,把但丁送到著名学者拉丁尼那里学习拉丁文,攻读古典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
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大。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六大行政官之一,他代表资产阶级政党,反对教皇干涉内政,反对贵族阶级把持政权;1302年代表封建教皇的势力得势,但丁被放逐,终生不得回佛罗伦萨;后来,但丁在威尼斯染重病,1321年死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海滨城市腊万纳。
但丁美学思想的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既有中世纪美学的深刻印迹,又有新时代的美学观念。他认为:“上帝统治宇宙,权力无所不达。”上帝是美的本源,神学理性是判别美丑的标准和尺度。《神曲》是描写人类精神艰难的心路历程,对善良或邪恶的人的不同处置,或下地狱,或留净界,或升天堂,判别标准都是依照正宗的神学伦理原则。
《神曲》的布局和结构具有象征性,而象征是中世纪美学表现的最基本原则。“象征”是两事物之间个别特征的相近、类似、相同,这形成了象征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中世纪基督教充分利用象征手法宣扬教义,以增加教义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形成了其艺术表现传统和审美习俗。
诗人借助基督教救赎观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构成全诗。但丁认为,人生有两种幸福:“今生的幸福在于个人行善;永生的幸福在于蒙受神恩。”“此生的幸福以人间天国为象征,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国为象征。此生幸福须在哲学(包括一切人类知识)的指导下,通过道德与知识的实践而达到。永生的幸福须在启示的指导下,通过神学之德(信德、望德、爱德)的实践而达到。”
波提切利为但丁的《神曲》绘制了大量的插图,这幅画对地狱的描绘有点像中国传说中的奈何桥。
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两个人物作为自己的导师,一为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一为象征信仰、虔敬的贝雅特里奇。地狱、炼狱和天堂分别对应着“人间天国”和“天上王国”。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只能在“人间天国”里充当诗人的引路者,象征信仰的贝雅特里奇才有资格带领诗人进入“天上王国”。这说明,但丁还是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的。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虽然但丁的立意是属于中世纪的,但是另一方面《神曲》中表现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即将到来的预言者。
鲍桑葵指出,对于《神曲》而言,其中心兴趣在于灵魂们的命运,尤其是诗人的灵魂的命运。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普遍性,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个性了,甚至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作者个人的悲欢恩怨色彩了。它是我们尝试探索的一个长期的运动的高潮。
整个中世纪,诗人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避开自己,而他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主观的感受在这里有其充分客观的真实和伟大。例如,但丁在政治上主张“消除一切社会弊病,由帝国管理世界,由教会培育灵魂”。像后来的人文主义者一样,但丁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人文主义精神,强调艺术模仿自然,尊崇人的个人情感和个性自由,以及对自由意志的强调。他是寻求自由而来的;自由是一件宝物,是不惜牺牲性命而去寻求的呢。“研究哲学的大概都要知道:自然取法乎神智和神意。艺术取法乎自然,好比学生之于老师。所以你可以说:艺术是上帝的孙儿。”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已经在轻叩文艺复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