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便宜吃大亏,赢的永远是商家
宋朝有个吕姓商人,一日外出,半路饥渴难耐,见旁边有一个饼摊,问老板:“饼多少钱一个?”
老板:“一钱一个。”
吕姓商人想:果然不同地方的东西价钱不一样,这饼居然才一钱,我们那里要10钱一个!
他一连要了5个饼,大吃起来。
付钱的时候,他按价付钱。突然,老板说:“饼是面做的,你还应付面钱。”
商人想,好像有道理,于是又付了5钱。
老板又说:“饼不要柴草烧和水调拌吗?你还要付草钱和水钱。”
商人看看老板,不知所措,又付了5钱。
后来,商人回到家里,想了又想,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笑骂自己道:“我真是憨啊,原以为捡了个便宜,没想到竟被那老板多骗走10钱!”
某日,城市中的一家餐厅挂出一块招牌:“明天吃饭不要钱!”
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这家餐厅里果然宾朋满座,非常热闹。酒过三巡之后,众人已有些微醺,这时,店主才踱着方步出来,笑眯眯地说:“大家一会儿走之前可不要忘记到柜台结账啊。”
顿时一片不满之声响起,每个人都觉得店主说话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只听店主不慌不忙地解释说:“我明明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又不是写的今天。”
买家没有卖家精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消费者付出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在双方的较量中,信息如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处于劣势,并不总是令人同情。若不是消费者贪小便宜,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智,也不会自惹麻烦。
这则笑话反映的是我们在日常博弈中经常会遭遇一些“温柔的陷阱”,让我们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李先生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大包某品牌方便面。回家后,他发现其中有一包中了该公司“大骨赢家”促销活动的四等奖。根据兑奖内容,他可以再获得半包方便面。于是,李先生依据奖券上显示的“去购买处领取中奖方便面”的提示,来到超市进行兑换。工作人员表示,该奖项需两张奖券一同使用,才能换取一小包方便面。“我认为不对,食品怎能半包发奖。在五连包中中了一个四等奖,就应该奖励五连包的一半,也就是2或3个小包装。”面对坚持领奖的李先生,店员找出一包方便面,掰了半包,给了他。“这种方便面怎么吃呀,这不是侮辱人吗?”一怒之下,李先生将整包方便面扔在地上。随后,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在店方要求下,李先生赔偿了另外半包方便面的价钱。李先生认为,生产厂家的奖项设置非常不合理,“食品怎能设置无法领取的半包奖项?若中了半瓶矿泉水,你怎么分?”
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表示,确有这种“半包奖”的奖项设置。它有两种兑奖方式,可以集齐两张奖券换取一整包奖品,或者再出一半的价钱兑换一整包奖品。另外,在兑奖券上也标明了“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买卖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在信息博弈中,却一方吃亏,一方占便宜,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其实,商家能获得更大利益,无非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毕竟,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对弈中,商家总是要比消费者了解更多的消息,他也更容易利用信息为消费者设置各种障碍和门槛。
例如上文欺骗了食客的餐厅老板,又如提供半包奖项的某厂家,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引导消费者甚至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消费者了解到的只是商品信息的表面,处于信息劣势。
这一切在博弈中都很正常,因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会心动的,理性人永远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做出选择,他掌握的信息达到什么程度,便会做出和掌握的信息相一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