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黄金思维解决难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创新思维

——想到才能做到

拥有创新思维

创新,源自拉丁文,是“生长”的意思,也是源于古罗马五谷女神塞瑞斯的名字。创新的本意说明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恩物,它源自大地,植根于生活的泥土中。

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彼得·德鲁克说得更直接: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松下幸之助也说:“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新支配。”要发展、要成功,必然是从创新入手,在创新中成功,依靠创新成功。

“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创造历史。”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对已有事物的否定,都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学会了驾驭马匹代替步行,当他们觉得马车仍不够快时,他们就幻想着能够像鸟一样自由地飞,于是就有了汽车,有了飞机。人类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飞速的发展。

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进步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有识之士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

“创新思维”一词近年来成为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地应用。创新思维一般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许多成功人士的发展之路也是他们的创新之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问题,创新思维总能适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成功就是源于他的创新之举。

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加工厂,只有十几个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加工厂规模太小,要挣到大笔的钱确非易事。自己只有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那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

罗宾考虑了两种方案:

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就是精选鞋料,使自己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自己的产品产量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如果要选好的鞋料,成本就会大幅提高,这样不要说获利,就是继续维持经营也存在一定问题。显然,这条路很难走得通。

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颖领先。罗宾认为这个方法比较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找到一条出路。如果自己设计的新款式为广大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罗宾选择了第二种方案,走上了以款式取胜的发展新路子。

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他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这样一来,这家袖珍皮鞋加工厂,迅速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的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多种设计草样,最终经过评选采用了其中3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他立即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给这3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

随后罗宾就安排了对这3种新款式皮鞋的试生产。第一次将每种新款式皮鞋试做1……000双,制成后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结果市场反应相当好,这些鞋子几天内就销售一空。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加工厂收到2……700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跟他们签订合约。

罗宾的皮鞋加工厂就这样逐渐地壮大了起来,3年之后,他已经拥有了18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加工厂了。

一个不成规模的小加工厂迅速发展成规模庞大的大加工厂,这都应归于创新的功劳。如果罗宾没有想到在皮鞋样式上革新,制作出新颖的款式,那么,他还不知要摸索多少年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或许他早就被对手挤垮了,成了一个失败者。

创新思维存在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独创性,二是常态性。独创性是指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创立新事物、新理念。

为什么说创新思维具有常态性呢?

说到创新思维,我们立即会想起牛顿,想起爱因斯坦,仿佛创新就是他们这些专家学者的专利。

其实不然。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创新。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常态性。

不要总认为小人物就应是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每天也都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进行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活动。

下面就是一个“小人物”运用创新思维顺利解决问题的故事。

几个装修工在帮助客户装修房子时遇到了一个问题:要把新电线穿过一个10米长,但直径只有2.5厘米的管道,管道是砌在墙壁的砖石里,并且转了4个弯。

这可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要把电线装好,看来就必须打烂墙壁,这样不仅要花费不少钱,房子的主人也很不愿意。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想不出不毁坏墙壁就让电线穿过去的方法。突然间,一个员工想到了一个点子。大家一听,连连称妙。根据这个点子进行操作,果然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角,竟然是两只小白鼠!

他们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只公一只母,然后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

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逗它“吱吱”地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了整个管道。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案例,点子虽简单,却可以解决大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的魅力所在。

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善于运用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并能够将其主动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样,我们便可以把握住每一个创新的机会,让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增添新的光彩。

创新思维始于一种意念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创新思维。因为我们在时时刻刻地不断改变我们所持有的对世界的看法。

有人说,创新行为是一种偶然行为。不可否认,创新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创新实践者在创新的过程中是意识到他们的行为的意义与价值的。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创新,而且,他们有创新的欲望,创新思维已经深入他们的头脑,成为他们的一种意念。

有人称赞牛顿思路灵活、思维具有创造性,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牛顿说:“我只是整天想着去发现而已。”牛顿的“整天想着去发现”就是一种创新的意念。

可以说,创新思维就始于创新的意念。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像牛顿一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念,就一定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王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文案。一次,一个著名的洗衣粉制造商委托王伟所在的公司做广告宣传,负责这个广告创意的好几位文案创意人员拿出的东西都不能令制造商满意。没办法,经理让王伟把手中的事务先搁置几天,专心完成这个创意文案。

接连几天,王伟在办公室里抚弄着一整袋的洗衣粉,想:“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非常畅销了,人家以前的许多广告词也非常富有创意。那么,我该怎么下手才能重新找到一个点,作出既与众不同、又令人满意的广告创意呢?”

有一天,他在苦思之余,把手中的洗衣粉袋放在办公桌上,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突然间灵光闪现,他想把这袋洗衣粉打开看一看。于是他找了一张报纸铺在桌面上,然后,撕开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边用手揉搓着这些粉末,一边轻轻嗅着它的味道,寻找感觉。

突然,在射进办公室的阳光下,他发现了洗衣粉的粉末间遍布着一些特别微小的蓝色晶体。审视了一番后,证实的确不是自己看花了眼,他便立刻起身,亲自跑到制造商那儿问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得知这些蓝色小晶体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为有了它们,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了超强洁白的效果。

明白了这些情况后,王伟回去便从这一点下手,绞尽脑汁,寻找最好的文字创意,因此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广告。

正因为整天都想着去发现、去创造,王伟才能够瞬间找到创作的灵感。同样,也正由于整天想着去发现,蒙牛的杨文俊才能想出方便消费者的好办法。

2002年2月,时值春节,蒙牛液体奶事业本部总经理杨文俊在深圳沃尔玛超市购物时,发现人们购买整箱牛奶搬运起来非常困难。

由于当时是购物高峰,很多汽车无法开进超市的停车场,而商场停车管理员又不允许将购物手推车推出停车场,消费者只有来回好几次才能将购买的牛奶及其他商品搬上车,这一细节引起了杨文俊的重视。

此后,杨文俊就不断在思考这件事情,想着怎么样才能方便搬运整箱的牛奶。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文俊购买了一台VCD,往家拎时,拎出了灵感:

一台VCD比一箱牛奶要轻,厂家都能想到在箱子上安一个提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牛奶包装箱上也装一个提手,使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便利呢?

这一想法在会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马上得以实施。

这个创意使蒙牛当年的液体奶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同行也纷纷效仿。

现在看来,这一创意很简单。可为什么杨文俊能够提出来,而其他人却提不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是否有创新的意识,是否能做到“整天想着去发现”。

我们常说“心想事成”,而“心想”是前提。如果没有“心想”的意念,自然不会产生“事成”的结果。创新思维的开启同样始于创新的意念。有了创新的意念,才能将创新更好地付诸行动。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拥有创新的意念,整天想着去发现,创新的念头和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有创意就会有机会

我们常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何谓有准备呢?

过去,“有准备”指的是知识储备;但在以创新制胜的今天,光有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运用创新思维产生了好的创意,就能够比别人更好地把握住机会,甚至可以创造机会。

所谓创意,就是拓宽思路,不断创造新点子,想人之所未想,为人之所不能为,从而以新、以奇取胜,用常规思维逻辑之外的想法赢得成功和收获!

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利用独特的创意在竞争中赢得机会的。

有家大型广告公司招聘高级广告设计师,面试的题目是要求每个应聘者在一张白纸上设计出一个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案,没有主题和内容的限制,然后把自己的方案扔到窗外。谁的方案最先设计完成,并且第一个被路人捡起来看,谁就会被录用。

设计师们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绞尽脑汁地描绘着精美的图案。

就在其他人正手忙脚乱的时候,只有一个设计师非常迅速、非常从容地把自己的方案扔到了窗外,并引起路人的哄抢。

他的方案是什么呢?原来,他只是在那张白纸上贴上了一张面值100美元的钞票,其他的什么也没画。就在其他人还疲于奔命的时候,他就已经稳坐钓鱼台了。

彼得也是靠自己的创意得到加薪的机会的。

彼得和查理一起进入一家快餐店,当上了服务员。他俩的年龄一般大,也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工作时间不长,彼得就得到老板的嘉奖,很快加了薪,而查理仍然在原地踏步。面对查理和周围人的牢骚与不解,老板让他们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务工作的。

在冷饮柜台前,顾客走过来要一杯麦乳混合饮料。

彼得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愿意在饮料中加入1个还是2个鸡蛋呢?”

顾客说:“哦,1个就够了。”

这样快餐店就多卖出1个鸡蛋,在麦乳饮料中加1个鸡蛋通常是要额外收钱的。

看完彼得的工作后,经理说道:“据我观察,我们大多数服务员是这样提问的:‘先生,您愿意在您的饮料中加1个鸡蛋吗?’而这时顾客的回答通常是:‘哦,不,谢谢。’对于一个能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带着创意工作的员工,我没有理由不给他加薪。”

运用创新思维,可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扣上了重要的一环。

世界很多知名企业都很尊重与欣赏员工的创意,并且设置了价值丰厚的奖励,3M公司就是其中一家。3M公司鼓励每一个员工都要具备这样一些品质: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学习、好奇心、耐心、个人主观能动性、合作小组、发挥好主意的威力等。

西门子公司也构建了一种遵循“无边界”的原则创新体系。西门子的创新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对内,西门子公司通过一个“3i计划”来收集所有部门员工的创新建议,并为提出建议的员工颁发奖金。3个“i”字母分别来自3个单词:点子(ideas)、激情(impulses)、积极性(initiatives)。“3i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它的成效如何呢?西门子的每个财政年度,员工提出的“金点子”超过10万个,当中有85%得到采纳并得到嘉奖。同时,提供金点子的员工们也能为此得到总价值高达2千万欧元的红利奖金,获最高奖的员工分别得到十几万欧元的奖金。

在西门子德国的一个工厂车间工作的3位普通工人提出了把电子元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新方法,从而降低了由操作造成的产品不良率,立即为公司降低了12.3万欧元的成本。这3位员工也因此分别获得了2万欧元的奖金。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哈默说:“天下没有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在工作中能够创造多少价值,就看能够融入多少智慧,在工作中加入创新思维,也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创新思维就是有这样非凡的作用与威力,创新思维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绝妙的创意。许多企业就是凭一个好的创意发达的,许多人就是靠奇妙的创意致富的。好的创意不仅能创造财富,更是财富的化身。也有人专门靠创意来赚钱,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点子公司”或“咨询……公司”。

创新思维会陪伴人的一生,随时都会有很多好的创意产生,关键是要认识到它的价值,抓住机会,让创意付诸实践,成为财富增长的源泉。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好的创意,好的创意就是取得财富的机会。如果你具有这种能力,就应该把握生活与工作的最佳时机,用创新思维、用创意,为自己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打破思维的定式

曾经有一位专家设计过这样一个游戏:

十几个学员平均分为两队,要把放在地上的两串钥匙捡起来,从队首传到队尾。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

比赛开始并计时。两队的第一反应都是按专家做过的示范:捡起一串,传递完毕,再传另一串,结果都用了15秒左右。

专家提示道:“再想想,时间还可以再缩短。”

其中一队似乎“悟”到了,把两串钥匙拴在一起同时传,这次只用了5秒。

专家说:“时间还可以再减半,你们再好好想想!”

“怎么可能?!”学员们面面相觑,左右四顾,不太相信。

这时,场外突然有一个声音提醒道:“只是要求按顺序从手上经过,不一定非得传啊!”

另一队恍然大悟,他们完全抛开了传递方式,每个人都伸出一只手扣成圆桶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让钥匙像自由落体一样从上落下来,既按照了顺序,同时也接触了每个人的手,所花的时间仅仅是0.5秒!

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受到一种所谓“心理固着效果”的束缚,即我们的头脑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善于另辟新路。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就是“思维的定式”。

人一旦陷入思维的定式,他的潜能便被抹杀了,离创新之路也就越来越远了。下面这个小实验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只长方形的容器,里面装了5千克的水。如何想个最简单的办法,让容器里的水去掉一半,使之剩下2.5千克。

有人说,把水冻成冰,切去一半;还有人说,用另一容器量出一半。但是最简便的方法,是把容器倾斜成一定的角度。相当于将一块长方形木块,从对角线锯成两块。如果是固体,人们很自然会从这方面去想;如果是液体,就要靠思维去分析。

这个例子说明,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想到事物的另一面;平面可以看成立体,液体可以想象成固体,反之亦然。它属于平面几何学的范畴。平面几何学成功地把三维中的一些问题抽象成了二维,使许多问题得以简化;而在生活中,应避免将三维简化为二维的思维定式。

在荒无人烟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很简单,两人是分别处在河的两岸,先是一个渡过河来,然后另一个渡过去。

对于这道题,有些人大概“绞尽了脑汁”。的确,小船只能坐一人,如果他们是处在同一河岸,对面又没有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都渡过去。当然,你可能也设想了许多方法,如一个人先过去,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让小船空着回来等。但你为什么始终要想到这两个人是在同一个岸边呢?题目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呀!看来,你还是从习惯出发,从而形成了“思维栓塞”。

思维定式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式的因素:一是有目的地注意。猎人能够在一位旅游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现潜伏在草丛中的野兽,就是定式的作用。二是刚刚发生的感知经验。在人多次感知两个重量不相等的钢球后,对两个重量相等的钢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三是认知的固定倾向。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照片上的人凶恶、丑陋,然后对你说,这两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先前形成的经验、习惯、知识等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栓塞”——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从而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式。

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思维的定式是比较可怕的,创新思维的缺乏也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一个个都进入我们的头脑中而构成了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指引我们快速而有效地应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它却无法摆脱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性,让人难以走出那无形的边框,而始终在这个模式的范围内打转转。

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先打破这种“心理固着效果”,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模式,从全新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面对的问题,进而才有可能产生大的突破。

拆掉“霍布森之门”

何谓“霍布森之门”?

这源于一个“霍布森选择”的故事。关于“霍布森选择”的故事版本有很多,这里讲述比较通用的一个版本。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名叫霍布森的马匹生意商人,对前来买马的人承诺: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就可以在他的马匹中随意挑选,但他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这显然是一个圈套,因为好马的身形都比较大,而圈门很小,只有身形瘦小的马才能通过。实际上这是限定了范围的选择,虽然表面看起来选择面很广。那扇门即所谓的“霍布森之门”。

那么,“霍布森之门”与创新思维有关联吗?

当然有。

因为我们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霍布森之门”。它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固有判断。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广泛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也决定从中选择一些好的方向或建议,但最终都通不过一些固有的观念所造成的小门,只不过这扇门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不易被我们察觉。而正是这扇小门,成了我们迈向成功的障碍,甚至会使我们丧失解决问题的自信。

就像在我们的固有的观念中,推销一把斧子给当今美国总统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却成功地做到了。

布鲁金斯学会得知乔治把斧子推销给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这一消息,立即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8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即便他亲自购买,也不一定赶上正是你去推销。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你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你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你现在的体质来看,一些新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你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事后,很多人发出感叹:啊,原来这么简单!可为什么那些人没有去尝试呢?因为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一道“霍布森之门”,除了“向总统推销东西不可能成功”这一观念外,没有任何观念能够通过这道门。这道门,已经封锁了他们的前进之路。

“霍布森之门”在企业创新中的影响也极为显著。有的企业准备上一个新项目,经多方论证后,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最后却因为决策者的保守观念而放弃。

2004年底,IBM公司宣布将把个人电脑部门出售给联想的时候,很多人就觉得不可思议。IBM出售个人电脑部门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来看,个人电脑业务已经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难以再像以前那样创造高额的利润。所以IBM计划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涉足技术服务、咨询业务、软件业务、大型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远远比个人电脑业务更有利润可图。尽管大家都知道IBM出售个人电脑业务是出于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但在很多人眼中,IBM就是曾经的电脑代名词,觉得卖掉起家时的支柱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既然是一桩合情合理的生意,为什么不能做?可见,我们在心中对一个企业的所谓定位就是一扇“霍布森之门”,纵有再多的创新想法,在遇到这些前提或限定的时候,也只能让位于情感上的保守。

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找出我们心中的那扇“霍布森之门”,并鼓起勇气拆掉它。这样,你才能敢于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进行更加丰富的选择。

突破“路径依赖”

我们都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固定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这一数值都是4英尺又8.5英寸(1.435米)。也许你会对这个标准感到费解,为什么不是整数呢?这就要从铁路的创建说起了。

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英尺又8.5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电车的轮距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因为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这是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又8.5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原来,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4英尺又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以4英尺又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现代铁轨的宽度,也许你会觉得有几分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一系列的演进过程,也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路径依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路径依赖”这个名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戴维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最初出现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得到强化。

路径依赖也反映了我们思路的演变轨迹,思维会受既定的标准所限制,而难以有所突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春秋时期的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在一旁的管仲代他回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拦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齐桓公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管仲说道:“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你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虽然不知道“路径依赖”这个理论,却已经在运用这个理念来说明问题了。他表面上讲的是编栅栏建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在讲述治理国家和用人的道理。如果从一开始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后来就只能是将错就错,很难纠正过来。由此可见“路径依赖”的可怕,如果最初的思路是错误的,也就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了。

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路径依赖”的现象,使思维陷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中。这种依赖是创新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努力突破“路径依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像下面故事中的B公司销售人员一样。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也赶紧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失聪者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A公司销售人员的情况相反,B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形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按照传统路径,海岛上的居民不穿鞋子,鞋子又怎会在这里有市场呢?然而,B公司的销售人员却突破了对这一路径的依赖,用创新的方法使居民认识到穿鞋的好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一片新的市场。

“路径依赖”理论不仅为我们显现了禁锢思想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解除这种禁锢的方法,那就是从源头上突破对某一种观点或规范的依赖,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尝试为创新思维开辟一片发展的空间,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取得生活与事业的双赢。

别再恪守老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重复性劳动,不敢有一丝的“出格”行为,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更是心中充满了畏惧。

这些人思想守旧,心不敢乱想,脚不敢乱走,手不敢乱做,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也不会有创造力,不懂得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也就不可能将工作做到卓越。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由于固守老经验不放手而有了那次悲惨的遭遇。事后,他悔恨地感叹:都是老经验害了他们,如果当时能够冒险试一试,哪怕只试一次,其他的船员也不会丧生孤岛。

那一次,他所在的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船上包括他在内的9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暂时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得冒烟,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都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饮用过后反而会更加口渴,最终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他们支撑不下去了。

其他8名船员相继渴死,只剩下他一个。饥渴、恐惧、绝望环绕在他的四周,当他也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跳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他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过往的船只。

他得以生还后,大家都很奇怪这片海水为什么是甘甜的可饮用水,后来有关专家化验岛上的海水发现,这片海下有一口地下泉。由于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这儿的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因此8名船员被渴死了。追根究底,还是老经验害死了他们。而第9名船员在求救无望的生死之际,终于颠覆了老经验,做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而正是这一举动使他找到了一线生存的希望。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下面小虎鲨的故事也见证了这一点。

小虎鲨的故事是西点军校学员的“反面教材”。

小虎鲨长在大海里,当然很习惯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饿了,小虎鲨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鱼类吃,虽然有时候要费些力气,却也不觉得困难。有时候,小虎鲨必须追逐很久才能猎到食物。这种难度,随着小虎鲨经验的增长越来越不是问题,并不对小虎鲨的生存造成影响。

很不幸,小虎鲨在一次追逐猎物时被人类捕捉住了。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一个研究机构把他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

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割成两半,小虎鲨却看不出来。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等研究人员放下鱼后,就冲了过去,结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星,却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不信邪,过了一会儿,看准了一条鱼,咻地又冲过去,这一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当然也没吃到鱼。休息10分钟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咻地又冲过去,情况仍没有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虎鲨趴在池底思索着。

最后,小虎鲨拼着最后一口气,再冲!但是仍然被玻璃挡住,这回撞了个全身翻转,鱼还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不久,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又放进小鱼。小虎鲨看着到口的鱼食,却再也不敢去吃了。

西点军校的教官告诫学员:人类也很容易像小虎鲨一样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如果你不想没有食物吃,那就勇敢地跨过经验这道门槛。

经验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而不是未来如何成功。你千万不要以为在人生这个广袤的大海里,只能抱着那些曾经的经验,在祖辈开辟的领海中游弋。与恪守老经验的人不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长了一身的“反骨”。别人拿苹果直着切,他偏偏横着切,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同;别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偏不听,偏要自己闯闯看。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愿死守传统,不愿盲从他人,凡事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广泛,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我们都很钟爱老经验,因为经验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积累,是我们伸手即可取之的做事准则。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经验已经不能代表一切,恪守老经验也不等于永远正确,更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所以,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老经验,而不是受它的束缚。

超越一切常规

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唯有一种突破常规的超越力量,唯有基于解放思想束缚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才能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和峰回路转的开阔。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敢于超越常规,超越传统,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被任何经验习惯所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宽广的思绪与触觉。

1813年,曾以成功进行人工合成尿素实验而享誉世界的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收到老师贝里齐乌斯教授寄给他的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

从前,一个名叫钒娜蒂丝的既美丽又温柔的女神住在遥远的北方。她究竟在那里住了多久,没有人知道。

突然有一天,钒娜蒂丝听到了敲门声。这位一向喜欢幽静的女神,一时懒得起身开门,心想,等他再敲门时再开吧。谁知等了好长时间仍听不见动静,女神感到非常奇怪,往窗外一看:原来是维勒。女神望着维勒渐渐远去的背影,叹气道:这人也真是的,从窗户往里看看不就知道有人在,不就可以进来了吗?就让他白跑一趟吧。

过了几天,女神又听到敲门声,依旧没有开门。

门外的人继续敲。

这位名叫肖夫斯唐姆的客人非常有耐心,直到那位漂亮可爱的女神打开门为止。

女神和他一见倾心,婚后生了个儿子叫“钒”。

维勒读罢老师的信,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脸苦笑地摇了摇头。

原来,在1830年,维勒研究墨西哥出产的一种褐色矿石时,发现一些五彩斑斓的金属化合物,它的一些特征和以前发现的化学元素“铬”非常相似。对于铬,维勒见得多了,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就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一年后,瑞典化学家肖夫斯唐姆在本国的矿石中,也发现了类似“铬”的金属化合物。他并不是像维勒那样把它扔在一边,而是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了这是前人从没发现的新元素——钒。

维勒因一时疏忽而把一次大好时机拱手让给了别人。

种种习惯与常规随时间的沉淀,会演变成一种定式、枷锁,阻碍人们的突破和超越。生活中常规的层层禁锢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不止于此,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打破一切规则,只有敢于超越,才能赢得创造。

现在市场上的罐装饮料,很重要的一种是茶饮料。罐装茶饮料始于罐装乌龙茶,它的开发者是日本的本庄正则。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开水在茶壶中泡茶,用茶杯等茶具饮茶,或是品尝,或是社交,或是寓情于茶。而易拉罐茶饮料则是提供凉茶水,作用是解渴、促进消化、满足人体的种种需求。将凉茶水装罐出售是违反常识的,它抛开了茶文化的重要内涵,取其“解渴、促进消化”的功能。将乌龙茶开发成罐装饮料的成功创意,产生了经营上“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公司经营上,这种看似违反常规的行为,实则是一种不错的经营……之道。

本庄正则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茶叶流通业,他购买了一个古老的茶叶商号——伊藤园,并把它作为自己公司的名称。

伊藤园发展成茶叶流通业第一大公司,本庄正则投资建设了茶叶加工厂,把公司的业务从销售扩大到加工。1977年,伊藤园开始试销中国乌龙茶,并在短时间内获得畅销。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乌龙茶的销售达到了巅峰并开始出现降温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本庄正则必须思变,否则事业将遭受沉重的打击。乌龙茶不好销了,茶叶的新商机在哪里呢?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茶叶风靡日本时,本庄正则就萌生了开发罐装茶的创意,但当时的技术人员遭遇到了“不喝隔夜茶”这一拦路虎,因为茶水长时期放置会发生氧化、变质现象,不再适宜饮用。因此,罐装乌龙茶的创意暂时不可能实现。

要使罐装乌龙茶具有商机,必须攻克茶水氧化的难关,从创造的角度上讲,这也是主攻方向。

于是,本庄正则投资聘请科研人员研究防止茶水氧化的课题。时隔一年,防止氧化的难题解决了,本庄正则当机立断开发罐装乌龙茶。

在讨论这项计划时,12名公司董事中有10名表示反对,因为把凉茶水装罐出售是违反常识的。然而,长期销售茶叶的经验告诉本庄正则,每到盛夏季节,茶叶销量就要剧减,而各种清凉饮料的销量则猛增。他坚信,如果在夏季推出易拉罐乌龙茶清凉饮料,一定会大有市场。在本庄正则的坚持下,伊藤园开发的易拉罐乌龙茶清凉饮料于1988年夏季首次上市,大受消费者欢迎。乌龙茶销售又再现高潮,而且经久不衰,直到今天。

试想,如果不是本庄正则有超越常规的创新思维,敢于不按常理出牌,也就不会有乌龙茶销售的再一次热潮,更不会有茶饮料丰富样式的出现。

这也说明了,进行创新性活动切不可把创造的方向确定在某一样式上,而应不拘一格,超越常规也未尝不可,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开创佳绩。

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助手

有一天晚上,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当时已经很晚了,见一个学生仍俯身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思考?这个学生之前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做学问还要思考!

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每天傍晚,不管实验工作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卢瑟福总是在走廊里散步,那种神情表明他正在思考。

卢瑟福经常对学生说:“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获得知识,取得成就。”做研究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思考是我们的思路通往外界的一扇窗,通过思考,我们的思维才能够在知识的天空翱翔,取得出众的成果。

思考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又以独立思考为最重要。因为,独立的思考能力是现代创造性活动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独立的思考能力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提出自己的独创见解的能力,它也是一种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已经积累的经验教训,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创造性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独创见解,不受他人暗示的影响,不依赖于他人的结论,努力防止思想的依赖性。

从某种程度来讲,工作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工作取得进步,就是一个思考深入的过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当一个猎人打了一只兔子时,他就会想办法去猎一只鹿;当他猎到一只鹿时,他就会想如何去打一只熊。只有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工作何尝不是一个猎人的思考过程呢?

很多成功的创新人士和发明专家都是十分重视独立思考的力量的。

我国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随他爸爸去宾馆,迎面看见墙上并列排着7座大钟,分别显示世界各地当时的准确时间。可为什么要挂那么多钟?

不能仅用一座钟来表示各地的时间吗?他坚持认为挂钟多,既占地方又费钱。他年纪虽小,但善于独立思考,经过多次试验,发明出“新式世界钟”,这种钟可代替那7座钟的功能,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发明创新一等奖。

一位智者强调,要培养你的创新思维,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人性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相反的特质,这两个特质都是积极思考的绊脚石。

轻信(不凭证据或只凭很少的证据就相信)是人类的一大缺点,独立思考者的脑子里永远有一个问号,你必须质疑企图影响正确思考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这并不是缺乏信心的表现。事实上,它是尊重造物主的最佳表现,因为你已了解到你的思想,是从造物主那儿得到的唯一可由你完全控制的东西,而你应该珍惜这份福气。

如果你是一位独立的思考者,你就是你思维的主人,而非奴隶。你不应给予任何人控制你思想的机会,你必须拒绝错误的倾向。

人们往往会接受那些一再出现在脑海中的观念——无论它是好的或是坏的,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人类另一项共同的弱点,就是不相信他们不了解的事物。

当莱特兄弟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会飞的机器,并且邀请记者亲自来观看时,没有人接受他们的邀请。当马可尼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需要电线就可传递信息的方法时,他的亲戚甚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检查,他们还以为他失去了理智呢!

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就采取鄙视的态度,只会限制你的机会、信心、热忱以及创造力。不要认为未经证实的事情和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独立思考的目的,在于帮助你了解新观念或不寻常的事情,而不是阻止你去研究它们。

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究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地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蒂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

达尔文说:“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亦在所不惜。”

牛顿说:“思索,持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得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薄贡献,那不是由于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这样评价思考:“我的成功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思考是一个人有所创造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助手。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要成大事的人必备的条件。

培养创新思维就要敢为天下先

谈到创新思维,人们会格外关注这个“新”字。既是创新,就应该有一些新想法、新举动,哪怕这是前人所不曾有的意念与行为。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的人就要有“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尤伯罗斯就是这样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运用者。

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主办国,几乎是“指定”的。对举办国而言,往往是喜忧参半。能举办奥运会,自然是国家民族的荣誉,也可以乘机宣传本国形象,但是以新场馆建设为主的巨大硬件软件的投入,又将使政府负担巨大的财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预计这一巨额债务到2003年才能还清;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具体债务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奥运会几乎成了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举办,赔老本已成奥运会定律。

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奥运,他运用其超人的创新思维,改写了奥运经济的历史,不仅首度创下了奥运史上第一笔巨额赢利纪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奥运经济学”模式,为以后的主办城市如何运作提供了样板。从那以后,争办奥运者如过江之鲫。因为名利双收是铁定的。

寻求创新,首先是从政府开始的。鉴于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的亏损情况,洛杉矶市政府在得到主办权后即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决议:第23届奥运会不动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开创了民办奥运会的先河。

尤伯罗斯接手奥运之后,发现组委会竟连一家皮包公司都不如,没有秘书、没有电话、没有办公室,甚至连一个账号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尤伯罗斯决定破釜沉舟。他以106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旅游公司的股份卖掉,开始招募雇佣人员,然后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定了乾坤:把奥运会商业化,进行市场运作。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此展开。洛杉矶市长不无夸耀地评价说:“尤伯罗斯正在领导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运动。”

第一步,开源节流。

尤伯罗斯认为,自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规模大、虚浮、奢华和浪费已成为时尚。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有数万名工作人员甘当义工;其次,沿用洛杉矶既有的体育场;再次,把当地3所大学的宿舍作为奥运村。仅后两项措施就节约了数以十亿美金。点点滴滴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功力与胆识。

第二步,声势浩大的“圣火传递”活动。

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后,在美国举行横贯美国本土15万千米的圣火接力。用捐款的办法,谁出钱谁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上一程。全程圣火传递权以每千米3……000美元出售,15万千米共售得4……500万美元。尤伯罗斯实际上是在拍卖百年奥运的历史、荣誉等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三步,狠抓赞助、转播和门票三大主营收入。

尤伯罗斯出人意料地提出,赞助金额不得低于500万美元,而且不许在场地内包括其空中做商业广告。这些苛刻的条件反而刺激了赞助商的热情。一家公司急于加入赞助,甚至还没弄清所赞助的室内赛车比赛程序如何,就匆匆签字。尤伯罗斯最终从150家赞助商中选定30家。此举共筹到117亿美元。

最大的收益来自独家电视转播权转让。尤伯罗斯采取美国三大电视网竞投的方式,结果,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夺得电视转播权。尤伯罗斯又首次打破奥运会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以7000万美元把广播转播权卖给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

门票收入,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炒作,也取得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第四步,出售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的标志及相关纪念品。

结果,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511亿美元,赢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尤伯罗斯本人也得到475万美元的红利。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报界称此为“本届奥运会最大的一枚金牌”。

尤伯罗斯的举措体现了几方面的突破:一是改变了奥运会由举办国政府买单的惯例,将奥运会转为商业化运作;二是与商业界、广播电台等打造了双赢的局面;三是开发了奥运会附属商品,如纪念品等。而这些,在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历史上都是不曾有的。

尤伯罗斯以创新的思维实现了对旧模式的突破。而创新又无一例外地是建立在打破旧观念、旧传统、旧思维、旧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跳出传统的思维束缚圈,敢于想别人没有想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创新自己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尤伯罗斯做到了这一点,他无疑是一个成功者。

新的事物永远是有活力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为自己的发展寻求并注入活力,培养创新思维就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敢于在竞争中拼抢先机。唐朝杨巨源有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在此借来一用。如果做不到巧妙运用创新思维,做不到不断创新,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那么,你就只能去做那“看花人”,去欣赏别人栽种出的“上林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