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观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中医养生观影响深远。
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胜于治病
中医学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这个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学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样,这里出现问题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的糟糕状况,同时还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治未病”往往要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及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因此,只有我们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可以说,“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难免损失惨重。所以,我们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先固本
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存的权利。这就是说人类是生活在细菌中的,那么既然有细菌和病毒,人为什么不得病?这很好解释,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
人体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子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
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邪气,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症,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如果是刚生长的树木,遇到狂风就容易折断,树根就容易动摇,树叶就会零落。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却有可能不同。
总而言之,我们要健康无疾,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那么养正气,究竟怎样养呢?其实很简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1 重视精神调养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这样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注意饮食起居
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
◎科学的饮食起居有益于健康。
3 加强身体锻炼
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另外,规避邪气的措施也很多,如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六淫邪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应做到因时养生以避邪养正,正所谓《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外避邪气还要戒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洗头时做按摩、有病就吃药、光脚走路,等等。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坚持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达到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目的。
正气与邪气
“同病异治”的道理也适于养生
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其实就是“辨证施治”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治病其实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证。就医学本身而言,辨证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原则——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说患者患的是同一种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但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不同。名医华佗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两个人都是头痛,症状也一模一样,但华佗却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用泄法,一个用汗法,结果两人很快就康复了。为什么呢?
中医治病讲的是“证”,所谓“证”,是指一种综合状态,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华佗治病所依据的就是这两个人的“证”,一个是饮食所伤造成的,属内实,应该用泻下法以去除食积。而另一个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属外实,应发汗以驱散风寒。正因为华佗能够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准确地使用不同的药物,所以能快速除病。
以现在人们常见的头痛为例,西医认为头痛就是头痛,谁来了都开同样的药,但中医不这样认为,在中医看来,头痛症状相同,但发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两边痛,是胆经出了问题。里面痛,是肝经出现问题;后脑勺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可能是肺气的问题。所以治疗时中医不会像西医那样,而是根据头痛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思维的一个关键点:“同病异治”。
中医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异病同治”,就是针对不同疾病表现出的相同病理结果,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汉末医学家张仲景,有个很典型的“异病同治”的案例。
两个病人,一个心慌心跳心烦,另外一个肚子痛,结果张仲景对这两个病人开的都是一个方子,都是小建中汤,用的治法都是温中补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们病机相同,都是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就出现心慌、心跳;心神失养就出现了心烦;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经脉拘挛,就出现了腹部剧烈疼痛,所以都用一个方子来治疗,这就叫作异病同治,这也是抓病机的体现。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相对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热,但是只要他们的“证”是一样的,就完全可以开同样的药方,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这与西医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西医看来,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药,高血压就用降压药,肯定能把症状给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伤风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压是由肥胖还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可以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现,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所以向普通读者讲解这些知识,是因为不仅医生治病需要坚持这一原则,我们平时保健也需要,养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所处环境、地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一成不变。
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所谓“辨证施治”,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再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从医学应用来说,反映辨证施治这一理念的主要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两种原则。
1.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同一病症,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例如同为头痛,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华佗就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辨证施治的同病异治原则。
2.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例如,两个病人,一个表现为心慌心烦,一个表现为肚子痛,但因为都是因为气血两虚引起的,故张仲景对这两个病人开的都是一个方子,都是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予以解决。
要想寿命长,避开五劳和七伤
在中医学里,有“五劳七伤”之说,用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五劳七伤”呢?《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认为“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1 五劳
“久视伤血”,是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但会使其视力下降,还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主血,人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所以眼睛过度劳累会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因此,如果盯着电视或电脑太长时间,不但会损伤肝脏,还会消耗体内的血。
“久卧伤气”,是指人如果只躺卧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及人的肺气。
“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就喜欢坐着,从不起来走走,非常的懒,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样的人其实脾湿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不爱运动,脾的运化功能非常差,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人吃饭也不会香。
“久立伤骨”,其实伤的是肾,因为肾主骨,如果老站着的话,就会伤及肾,腰部、腿部就会出现问题。
“久行伤筋”,其实伤的是肝,因为肝主筋,过分劳累和运动就会伤及肝脏,肝脏就会出现问题。
2 七伤
“忧愁思虑伤心”,一个人如果过于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大怒气逆伤肝”,一个人在大怒的时候对肝脏损伤很大,而大怒时憋着、忍着也会伤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气。
“寒冷伤肺”,现在许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而大量喝冷饮,这样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孩子脸上有痤疮,就是因为过度喝冷饮造成的。
“大饱伤脾”,一个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了,就会伤及身体。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如果行房事频繁或者久坐湿地就会伤肾。所以在办公室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伸懒腰,这样对调动身体的气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双臂向上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是生发之机。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一个人整天处于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伤及的肾脏,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志气。因为肾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远大,就是因为他们的肾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后肾精就没那么足了,所以,志气也大不如从前了。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一个人不根据气候变化来改变穿衣,那么对他的形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候觉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实就是因为经常不保护好腿部,让其受寒,为了抵御寒冷,更多的脂肪就会积聚在腿部。
造成“五劳七伤”的原因很多,有的还与食品的“五味”、节令的“四时”,甚至风向的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五劳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传说,苏东坡给自己的饮食立下一条规矩:每顿酒量不过一蛊,肉不过一碟。即使是款待贵宾,肉菜也不超过三种。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饮食规矩言明在前。有人问苏东坡何必对自己的饮食限制这般苛刻,东坡云:“守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如能长期坚持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又何惧“五劳七伤”呢?
《黄帝内经》中的因人施养法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两个人吃了同样的东西,一个人没事,而另一个人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辨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因此人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所以养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阴阳平和质的人,其特征表现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只要各种养生方法调养得宜,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和嗜好,不受暴力外伤,其体质不易改变,容易获得长寿。
偏阴质人的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并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症。由于本类体质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偏衰,水湿内生,从而形成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痰饮等病理性体质。所以此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动则生阳”,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注意“避寒就温”,培补阳气。可多食羊肉、狗肉等壮阳之品,或选用鹿茸、蛤蚧、冬虫夏草等补阳祛寒、温养肝肾的药品调养。
◎“动则生阳”,偏阴质人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避寒就温”,以培补阳气。
◎偏阳质的人,应注意避暑,饮食宜清淡,多食西瓜、苦瓜等清凉之品。
偏阳质人的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滑数;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由于此类体质的人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故日久必有耗阴之势。若调养不当,操劳过度,思虑不节,纵欲失精,嗜食烟酒、辛辣,则必将加速阴伤,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性体质。所以此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一定要遵循《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养生之道,平日要有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自觉地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避暑,保持居室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多食西瓜、苦瓜等清凉之品,忌食辣椒、姜、葱等辛辣燥烈食物,少食羊肉、牛肉等温阳食物。此外,要积极参加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以散发多余阳气。
人身小宇宙:顺应自然的“生物钟”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的,大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换句话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应用到养生领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医养生学认为,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未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事实上,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作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禁止)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以上所说只是“天时”对人体的影响,事实上“天人合一”还应包括“地利”与“人合”。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这几年北方年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偏爱川菜麻辣鲜香的味道,且不加节制,殊不知,川菜的麻辣味与其地域有关。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体湿气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还会吃坏肠胃。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天时地利,还需人和。如何人和?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和人钩心斗角,话说得再好,事做得再棒也是白搭。总之,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