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症厌食
症状: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
偏方:莱菔子贴压脾俞、胃俞、足三里;每日以莱菔子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三个穴位。
滞症厌食,从病名上就可以看得出是因为宝宝饮食消化不良而引起的厌食。通常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或各种急慢性疾病而引起食欲不振、食量显著减少等现象。
饮食积滞型厌食症表现出的症状有厌食腹胀、睡眠不安、口臭烦躁、大便不调、便下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指纹紫滞。严重的厌食会出现长期不思乳食的现象,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按照中医的说法,导致积滞的原因主要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的根本原因是气虚。中医所说的气,包括元气、宗气、卫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气虚导致出现机体的某些功能低下或衰退、身体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同时,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为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所以,气虚是因,脏腑虚弱是果,脏腑虚弱则导致胃肠“积滞”等症。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气虚,会有容易出汗、全身乏力、头昏耳鸣、痰多或水肿等症状,家长一定要随时观察宝宝的身体状态,以便提早预防。
对于气虚导致的宝宝滞症厌食,本节我们推荐父母使用莱菔子按压脾俞、胃俞、足三里三个穴位的方法,通常连按数日即可消除宝宝滞症厌食的症状,坚持贴压有益气健脾、强身保健的效果。
用莱菔子按压脾俞、胃俞、足三里的方法很容易掌握。首先,定位穴位: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胃俞穴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这里所说的“寸”是指宝宝一指宽的长度;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定位好这三个穴位之后,家长们取几颗莱菔子置于穴位处,并用胶布固定。固定好后,家长们每天给宝宝按揉穴位,每个穴位3~5分钟,每天2~3次。特别要说明的是按摩穴位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此方的治疗原理在于,脾俞、胃俞、足三里都可治疗脾胃疾病、调理脾胃功能。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主治腹胀、黄疸、呕吐、腹泻、痢疾、水肿等病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足三里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能够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疳积、消化不良等;胃俞穴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痉挛等。选择用莱菔子贴压穴位也是有原因的。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它有消食除胀的作用,很多人都知道白萝卜有泻火通气的作用,但因为白萝卜性凉,吃多了容易伤到宝宝的脾胃,而莱菔子外用,就能达到通气而不伤脾胃的效果。
如果家长们有空余时间,花几分钟按揉宝宝的中脘穴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中脘穴主要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类的疾病,比如腹胀、便秘、食欲不好等。具体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家长用拇指轻轻按揉宝宝的中脘穴大约300下,每天一次,一周一个疗程。坚持按揉不仅对治疗宝宝厌食有很大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除了按摩的方法,本节再给各位家长朋友推荐两个简单有效的食疗方,对于滞症厌食的宝宝会有一定帮助。
1.萝卜猪肉饼
材料:准备白萝卜、面粉各250克,精猪肉100克。
做法:先将萝卜洗净切成细丝,放入油锅内炒至五成熟时盛出,再将猪肉剁茸,与炒后的萝卜丝调制成馅,然后加葱花、姜末、精盐调味。最后,面粉加水和匀,分成大小适中的面团,与之前的馅心一起制成夹心小饼,用植物油煎熟。
功效:经常给宝宝食用有理气消食的功效,但要注意的是,这一偏方适合于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宝宝。
2.鸡内金粥
材料:准备鸡内金6个,干橘皮3克,砂仁2克,粳米50克。
做法:首先将鸡内金、橘皮、砂仁共同研末,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然后在粥将成时加入药末,并放入少许白糖调味。
功效:鸡内金粥有消食化滞,理气和胃的功效,可与萝卜猪肉饼搭配食用。
在此还要提醒家长朋友们,宝宝出现厌食的情况,家长们首先要排除是不是因为宝宝缺少微量元素,还要排除是不是肝、肾方面的疾病而导致的厌食症,确认是由于滞症引起的厌食后,用本节的偏方再配合饮食,通常几天就能矫正过来。
预防小儿厌食,家长们应当管理好宝宝平时的生活细节。首先要给宝宝营造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吃饭时不要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否则会影响宝宝情绪,进而影响其食欲。其次,平时少让宝宝吃零食,尤其是饭前,饭前零食吃得过多,便会影响宝宝吃正餐。饭前不吃糖分高的食物,否则也会影响正餐食欲。另外,平时宝宝饭菜的口味应尽量淡一些,避免使用过多的调味料,清淡食物有助于宝宝消化。
最后,如果宝宝腹胀严重、晚上躁动不安、睡眠不好,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或小儿滞症厌食症状比较严重,这时家长应该带宝宝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宝宝身体健康。